金庸筆下“風陵渡”,對中國有多重要?

風陵渡附近的中條山

-風物君語-

一個古老渡口,守住三省大門

風陵渡客棧,郭襄遇楊過。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作家林燕妮語這兩句話流傳很廣。

《神雕俠侶》中讓女俠郭襄“初相遇”“誤終身”的風陵渡并非虛構之地。這是一個位居山西芮城縣西南角的古渡口。地方不大,卻守著山西、陜西、河南三個省的大門。

相比武俠世界,金人趙子貞的《題風陵渡》簡約明了:“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云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她,背靠三晉大地,面朝滔滔黃河,左手一指是中原,右手一指是秦川。

風陵渡周邊地形。制圖/Paprika

武俠小說和影視劇的傳播固然讓這里聲名遠播,但多數(shù)人只是沉浸于那種俠骨柔腸,卻并不知風陵渡的真實面目。

上:神雕劇照 下:風陵渡大橋 圖/視覺中國

“風陵”的名字,從五千年前走來

風陵,聽起來文藝又浪漫。其實,她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遠比這更厚重、滄桑。名字的誕生,與傳說中五千年前的華夏領袖黃帝有關。

風,又叫風后,傳說是黃帝的丞相,《淮南子》、《史記》中均有記載,說他發(fā)明了指南車,助黃帝大軍辯明方向,所以大勝蚩尤。風后去世后,黃帝表彰其功勞,筑封陵厚葬。所謂風陵,即風后的陵墓。后來,此地最重要的渡口就被命名為“風陵渡”。

渡,亦稱津。在水運時代,其地位如同今天的公路、鐵路和道橋、隧道

內(nèi)蒙古、山西交界處的老牛灣

內(nèi)蒙托克托縣河口鎮(zhèn)進入中游后,黃河經(jīng)偏關縣的老牛灣進入山西省。也幾乎從這里開始,長一千多公里的峽谷由南向北縱貫而下,地理上稱“晉陜大峽谷”。從這里開始,河西的陜西與和河東的山西,以大河為省界。

自有人類以來,峽谷兩側就開始誕生渡口。近代出版的《山西通志》錄下名字的黃河渡口有70多處。再看兩岸水系,干共收納了無定河、渭河、汾河等70多條支流。

也就是說,一個重要渡口,對應一條黃河支流。

航拍晉陜大峽谷,遠處支流為無定河

支流與黃河交匯,造就了黃河中游特有的一種地貌“磧”,指水畔堆積的沙石淺灘。著名的磧口古鎮(zhèn)就設在一個較大的“磧”上。風陵渡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特別的那個:因為她對應的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

山西臨縣磧口古鎮(zhèn)

在金庸小說的粉絲那里,風陵渡已定格為詩意的邂逅地。比這更讓人感到震撼的,是這里神奇的地理形勢:萬里黃河,九曲回環(huán),其在中游轉(zhuǎn)向下游的河段,天然劃分了山西與陜西、河南的省界。這里,是一個近似直角的大拐彎。

不偏不倚,風陵渡就扼住了這個拐角。

一渡望三省,串聯(lián)“黃河金三角

風陵渡之所以與眾不同,在于其極其特殊的區(qū)位。她是一個渡口,又不僅是一個渡口。

中華文明誕生前夕,大江南北的史前文化呈“滿天星斗”局面。但最終,穩(wěn)定的文明搖籃定格在黃土高原南部,今陜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帶的渭河、汾河、伊洛河的河谷盆地中,位于黃河拐角附近,呈“品字形”排布,組成早期中華文明的“黃河金三角”。

山西芮城附近黃河

從西侯度人、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等舊石器時代遺存,到半坡、仰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再到陶寺、二里頭等“準文明遺址”,不同時期文化遺址相繼地出現(xiàn)在這一帶。

汾河的晉南首先登場:炎黃時代至今還沒有確切可考的考古證據(jù),但最靠譜的考古與記載顯示,堯舜禹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晉西南汾河流域,尤其是陶寺遺址的發(fā)掘,這里被一些專家考證為4500年前的堯的都城。

西侯度人遺址

伊洛河的洛陽盆地有疑似夏代都城的二里頭遺址、商代偃師城遺址,后來又出現(xiàn)了東周洛邑、漢魏洛陽、唐五代洛陽等都城。

關中盆地則成為大型政權的龍興之地,先后上演周、秦、漢、唐四大王朝的交響曲。

三者在時間上前后相繼,空間上相距不遠,但被大山大河阻隔開來。誰能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

焦點指向了今山西、陜西、河南交界地帶。三省交匯處的風陵渡,恰似一枚紐扣,由她引出的線串聯(lián)了堯舜禹活動的汾河谷地,周秦漢唐的建都地關中盆地,以及古都洛陽所在的伊洛河盆地。

風陵渡落日

渡口有很多,但風陵渡獨一無二

內(nèi)蒙古河口鎮(zhèn)至山西風陵渡是黃河中游“北干流”。從風陵渡拐角處開始,南流的黃河短暫回首北望,然后向東進入晉豫峽谷,過三門峽,沖出小浪底之后,就是廣闊無垠的華北平原

“北干流”結束于風陵渡,這是數(shù)條山脈“共謀”的產(chǎn)物。

陜西韓城黃河龍門

山西這邊,呂梁山脈在內(nèi)蒙古將東流的河水牽向南部,出龍門(晉陜大峽谷南端)向南行進168公里,山西南部的中條山脈由東北向西南伸過來。中條山東北接太行山、太岳山,在風陵渡停下腳步。

陜西那邊,秦嶺山系由西向東延伸,與中條山在河邊打了個招呼后,便擦身向東延伸至河南境內(nèi),崤山就是秦嶺的支脈之一。秦嶺與中條山合力阻斷了黃河向南的步伐,大河只得折頭而東奔去。

中條山-風陵渡-黃河,對面是陜西華山

如此要地,渡口不僅是普通碼頭,而且是復雜的交通樞紐。長期以來,風陵渡所在地,既承擔河運碼頭,同時也是重要關隘。除了風陵渡,這里還曾建有關隘風陵關。關隘攜手渡口,一眼望三?。罕蓖訓|,扼山西大門;南接中原,與河南相望;西鎖關中,與秦省為鄰。

除了“雞鳴三省”,風陵渡還是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區(qū)的交匯點。唐人許渾的詩把這里的山河形勝交待得明明白白:“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廻,河聲入海遙。帝鄉(xiāng)明日到,猶自夢漁樵?!?/p>

華山風景

詩寫于潼關,位于風陵渡對岸。太華,即西岳華山;中條,是中條山脈;河聲,說的是黃河的濤聲;帝鄉(xiāng),即周秦漢唐建都的關中。把這些景觀串聯(lián)起來的結點,當然就是風陵渡了。

數(shù)據(jù)來源/谷歌地球 制圖/monk

僅靠這樣的地理格局,還不足以成就風陵渡。

黃河從晉陜峽谷俯沖到龍門時,河床由400米驟然擴大至幾公里甚至十數(shù)公里寬,流經(jīng)山西一側,為運城所轄河津、萬榮、臨猗、永濟、芮城5縣市。河床變寬后,主河道搖擺不定,所以這一帶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奇觀。

由龍門到風陵渡、潼關之間的黃河,長約132.5公里,落差相對較小。這樣的地帶,適合做渡口的地方很多。自龍門向下游,山西一側就有禹門渡、汾陰渡、蒲津渡、風陵渡等十余個渡口。

蒲津渡口鐵牛雕塑

這段河道支流少,但水量大,黃河兩大重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在此注入。從春秋乃至更早時期開始,秦晉兩地的興衰都跟這兩條河系在一起。

黃河東折拐角處,左岸的風陵渡與右岸的潼關互相守望。這里的河道不斷收束,大河的怒氣被激發(fā)出來,驚濤常常引發(fā)洪水。要在潼關岸邊找到合適碼頭,難上加難。

風陵渡所在地,實在是幸運。這里就像“臺風之眼”,周圍水流湍急,但這個角落的河水卻一派溫婉氣象。

這是如何造成的呢?

潼關以南,渭河浩浩蕩蕩而來,順路還捎帶了支流北洛河一起奔向黃河母水,形成了“三河相會”之勢。渭河每年給黃河貢獻5.8億噸泥沙,風陵渡的河道因此被高高抬起,河道落差減少,水情平穩(wěn)。于是,在一個本不適合出現(xiàn)渡口的地方,竟然有了一塊優(yōu)質(zhì)的“磧”。

流經(jīng)西安的渭河

風陵渡,應運而生!

經(jīng)濟地位上說,古代山西比風陵渡更重要的渡口還有很多,比如風陵渡上游20多公里處的蒲津渡,那里出土的唐代鐵牛,昭示著其曾經(jīng)的輝煌。但是,他很快衰落。

黃河中游古渡口 制圖/Paprika

除了歷史因素,更重要是地理的原因:明代開始,黃河游蕩不定,擺動幅度越來越大,并逼近古蒲州城。隨著河谷越來越寬,沙洲越來越多,蒲津橋常被沖毀。

隨著蒲津渡衰落,風陵渡地位不斷增強。原因是這里的河岸固定,甚至堪稱“千年永固”。

位于黃河東岸的蒲州古城

風陵渡崛起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對岸的潼關。潼關是關中平原東部咽喉要塞,但幾千年來,這一側無法產(chǎn)生重要渡口。漢代初建潼關城,因黃河緊逼南岸,只能建在秦嶺山腳的高垣上。到了后來,關城又挪到了河灘。與之相配的渡口、碼頭,只能是是對岸的風陵渡。

山川地理如此巧妙的安排,造就了這座與華夏民族一樣古老的名渡。

潼關附近遙望風陵渡

一個古渡口,看中國五千年

相遇風陵渡之后,《神雕俠侶》中的郭、楊二人還繼續(xù)向北,到了一處叫黑龍?zhí)?/a>的地方。書中說,這里“本是一座大湖,后因水源干枯,逐年淤塞,成為一片污泥堆積的大沼澤”。現(xiàn)實中,山西西南部自古就有一處天然“大沼澤”,即運城鹽湖

運城鹽湖 圖/視覺中國

鹽湖,是這一帶文明發(fā)祥的重要條件,甚至起到了關鍵作用。傳說中的黃帝與蚩尤之戰(zhàn)很可能是為了爭奪這里的鹽資源。讓風陵渡得名的“風后”就參與了那場戰(zhàn)爭。

三門峽—風陵渡—蒲津渡一線,是黃河上開發(fā)最早的航線。春秋時期,大旱的晉國秦國借糧,秦穆公征發(fā)秦粟萬斛之巨,泛舟出渭河,經(jīng)風陵渡,再沿汾河溯流而上直抵晉國都城——史稱“秦粟輸晉,泛舟之役”(《左傳》記載)。

黃河流經(jīng)平陸米湯溝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秦晉、秦魏爭霸,風陵渡是戰(zhàn)爭的橋頭堡。秦晉河曲之戰(zhàn)、東漢末年曹操大戰(zhàn)馬超都曾被風陵渡所見證。漢、唐定都長安,風陵渡與潼關相望,為京城的門戶。武則天時“風陵渡”正式得名,漕運日益繁華。

溝通兩岸通的同時,風陵渡的經(jīng)濟輻射半徑隨之擴大,渡口周圍商賈往來、店鋪林立。名為渡口,實際上也是一座集倉儲、物流、物資集散交易和服務業(yè)并存的碼頭商埠。

風陵渡大橋

抗戰(zhàn)時期,有一場打得極其慘烈的中條山保衛(wèi)戰(zhàn)。當時,緊靠山口的風陵渡,是敵我雙方爭奪的要塞。一旦丟了它,敵人便很容易度過黃河,威脅古都西安。

航拍中條山戰(zhàn)役發(fā)生地——望塬村

航拍中條山戰(zhàn)役發(fā)生地——望塬村

新中國成立后,渡口時盛時衰。1994年11月,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橫架南北,老渡口的繁盛畫上了休止符。十余年后,這片黃河灘涂變成了集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景區(qū)。小說虛構人物楊過、郭襄的雕像,也出現(xiàn)在這里。

風陵渡今貌

渡口所承載的歷史,遠比武俠江湖來得更加厚重、滄桑。她見過太多的大起大落,如今就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一副見慣不驚的模樣,任由黃河水來回搓揉、拍打。

Hash:e15ee572f7b5aa50fcbb800495842a783b42d558

聲明:此文由 衛(wèi)星說娛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