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甘肅的古橋之鄉(xiāng)

引 言

《清代名人奏折書系·左宗棠·奏為甘肅新疆各種防營歷年承修城垣詞廟道橋栽種樹株請飭部存案事》記載:“于操防護(hù)運(yùn)之暇,次第承修會寧屬境,小磚石土木橋十九座,種樹二萬一千余株,……新開會寧縣城東起至翟家所車路四十三里?!贝颂幱涊d的是左宗棠西征途中在會寧境內(nèi)修橋補(bǔ)路的事。記載曰其在會寧境內(nèi)修筑了“十九座橋”,今本人就這“十九座橋”親自考察查看,一一作了考究。

考察發(fā)現(xiàn),青江驛至?xí)?a href='/ningxian/' target=_blank>寧縣城,即太平店鎮(zhèn)和翟家所鎮(zhèn)、會師鎮(zhèn)鎮(zhèn)的古道上確有19座古橋。

青江驛古城東西共有四座,其中通涉橋?yàn)槊魈靻⑺哪辏?624年)筑建,其余皆為清代左宗棠部下所筑,其履順橋?yàn)闀幘硟?nèi)東門第一古橋,左宗棠題寫橋名,并曾勒石立碑。

利濟(jì)橋,清光緒初(1875年)建,左宗棠亦題寫橋名并勒石立碑。

此橋清光緒初建,民國9年(1920年)地震,北山崩,全橋覆沒,并壓塞罐子峽官道及石堡峽河流,交通頗梗。(民國)10年,由華清(洋)賑災(zāi)會遣員疏路浚河,傭役日以六七百計(jì),年余工始竣,地形既變,而此橋遂天然滅沒矣。

履順橋,上橋在通涉橋西,下橋在五里橋東,均系光緒初年(1875年)楚軍中路總領(lǐng)李良穆(左宗棠部下)督兵修建,亦可認(rèn)為左宗棠所建。

翟家所以東至驛城有兩座清代古橋,亦稱為履順橋,解放后發(fā)現(xiàn)過石碑,上有“皇清”二字,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左宗棠負(fù)責(zé)修筑。

兩橋均應(yīng)為光緒二年(1876年) 平慶涇固化道邵陽魏君光燾率所部軍。因魏光燾和左宗棠同是湖南人,魏光燾又是左宗棠部下,故所有魏光燾所建橋梁皆稱為左宗棠所筑。

翟家所以西至西寧城有六座清代古橋。其中普濟(jì)橋,又名后川(山)橋,《甘肅省通志》有記載。

西寧橋,又云“西連橋”,《甘肅省通志》記載:“五十五里為西寧橋,二橋俱跨松樹堡河?!?/p>

后川橋被山水沖沒,民國重修。西寧橋附近西寧城距縣約三十里。省通志作四十四里誤,且二橋相距二十里,建地各異,通志謂俱跨松樹堡河亦誤。

四座平政橋全部位于翟家所至張城堡西寧城的古道上。

四橋系光緒二年(1876年) 平慶涇固化道邵陽魏君光燾率所部修筑。

平政橋碑記說:“魏君光燾備兵平、慶、涇、固,巡視斯道,良用惻然。請于余,率所部……于舊路北別開新路二十余里。又于董家溝、白家溝、古城子溝野水通川處建大橋三,黑耶溝建小橋一?!?/p>

平政橋均由兵備道魏光燾(湖南邵陽人)于光緒二年(1876年)督兵修筑。

翟家所張城堡以西至七里鋪有三座清代古橋,還有三座20世紀(jì)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橋,即:張城堡橋,1982年5月動(dòng)工,翌年10月底竣工。澇子(刺)溝橋,1980年1月動(dòng)工,翌年10月竣工。七里鋪橋,1977年5月動(dòng)工,翌年6月竣工。翟家所東西共有11座古橋,即東有兩座,西有9座??h城出東門有四座古橋。

四橋均建于光緒初,由楚軍中路新后旗翁經(jīng)魁、鄒冠群等督兵建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武毅軍管帶周文翔重修。后經(jīng)山水沖毀,尋于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統(tǒng)帶永興軍劉尚忠重修。不三四年全圮。迨民國17年(1928年),由省政府撥公款,洋二萬二千元,遣員鞠登榜督修,自戊辰以迄庚午工始告竣。斯役也,煤炭運(yùn)自黨家水,石灰輸自郭城驛,工匠借資靖遠(yuǎn)縣,他如搬石運(yùn)土,科派民夫,弄巧成拙,反招物議。論者謂為智(知)事孫居愷誤用新進(jìn)之言,遂使善政不得良好之結(jié)果。愛記數(shù)語,以為前車之鑒。

明清古道就是沿著“七十二道腳不干”在祖河北岸“一里橋”上岸,通過小東川前進(jìn)入縣城的。

根據(jù)兩次實(shí)地考察判斷,19座古橋中,除了張城堡橋、澇子(刺)溝橋、七里鋪橋,利濟(jì)橋之營房溝橋、大灣口橋、孫家岔溝橋6座橋在祖河以南外,其余13座都在響河和祖河以北。

此外,會寧縣城還有西津橋,北部有槐宮橋、范家溝橋、云鶴橋等。

西津橋,舊址載:在縣西一里,修以數(shù)椽可渡。

槐宮橋,位于頭寨鎮(zhèn)成牟家村,清咸豐九年(1859年)當(dāng)?shù)匚渑e人牟奮雄捐資修建,用槐樹作棚木,今尚存。

槐宮橋,遺留的用槐樹作棚木支起的橋洞,后來用土壘實(shí)拓寬架橋

現(xiàn)今的槐宮橋遠(yuǎn)觀,是郭(城)巉(口)公路必經(jīng)之橋

范家溝橋,縣西北五里。霜降后邑人捐修。

云鶴橋,郭城驛驛城北門外,清?道光年間修,現(xiàn)橋已毀,位置還在,古碑有五個(gè),現(xiàn)保存在古邑城內(nèi)。

如此算來,會寧有23座古橋,另還有三座為20世紀(jì)七八十年所建,其余皆為明清所建,合起來有26座。

資料

《左宗棠經(jīng)略西北惠澤隴中 》

定西 王平 )

西征軍在整修道路的同時(shí),還在一些較大的河溝上修了大量橋梁。僅在涇州(今涇川縣)、平?jīng)?/a>、固原、會寧、安定、金縣(今榆中縣)、皋蘭、平番(今永登縣)等8個(gè)縣境內(nèi),修建大小橋梁有80余座。如在會寧縣境內(nèi)修筑大小磚石、土木橋19座,安定境內(nèi)修筑木石橋8座,臨洮境內(nèi)搭成浮橋2座……這些橋梁中,以磚石拱橋的修建較為困難。磚石結(jié)構(gòu)的橋梁以會寧縣的“利濟(jì)”、“履順”、“平政”三橋和安定縣的“永定”橋最為著名。

位于安定往會寧方向25千米處的宋家溝“永濟(jì)”地段,為隴西絲綢大道中路必經(jīng)的官商要道,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鞏昌知府王廷贊主持在此修建一橋,后人稱之“王公橋”。此橋一遇山洪,即行坍毀,年復(fù)一年,勞費(fèi)民力不少。左宗棠進(jìn)駐安定時(shí),王公橋已毀棄不能通行。遂命其對此橋進(jìn)行了徹底修建,“工峻,幕府請作記,宗棠曰:掠美沽名吾不為也,但名之曰永定”(《甘青寧史略正編》卷十九),故名“永定橋”。

光緒九年(1883年)時(shí),橋身傾斜,雖經(jīng)總督譚鐘麟下令修補(bǔ),但到清末已破爛不堪,車馬無法通行。其后屢建屢垮,現(xiàn)存王公橋,而是1958年重建的八字撐木結(jié)構(gòu)橋梁。在西南的洮河上,左宗棠于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至十月間,分別在狄道城西門外和康家崖兩處搭成浮橋。資料所載:八月己巳,“宗棠檄中,左路自狄道支浮橋先濟(jì)。庚辰,渡畢”。所說即此浮橋。由此,定西境內(nèi)的交通狀況得到了大力改善。

今天,僅祖厲河城區(qū)段就有12座大橋,分別為:會北橋、興業(yè)橋、寨子橋、范坡橋、在水橋(三座)、文昌橋、會師大橋、西津橋、文星橋、南河橋等,三者合并有38座。祖厲河古代只有1座西津橋,今有12座,而且規(guī)模宏大,遠(yuǎn)非古代西津橋能比。

改革開放以來,會寧新建的各種橋梁至少總數(shù)在99座以上。資料顯示,會寧,明清兩代古驛道開拓興盛,建有道路橋涵18座。20世紀(jì)40年代末,尚能通行的有4座。新中國成立后至1989年底,全縣有橋梁47座,其中國道上3座,省道上9座,縣道上24座,鄉(xiāng)道上8座,專用公路上2座,其他道路上1座,1990年后又架了7座。

縣志記載,至2005年末,全縣共有橋梁99座,其中1990年后修建53座,總長3908米。

現(xiàn)代橋梁有崗平橋(大溝鄉(xiāng))、甘溝驛橋、馬家堡橋(頭寨鎮(zhèn))、尚家灣橋(郭城鎮(zhèn))、河畔橋、甘溝驛小河橋、北苦河溝橋(柴門鄉(xiāng))、康家河橋、張家灣橋、東河橋、南苦水河橋、炭山溝橋、南河橋(會慢公路厲河)、方家寨子橋、大羊營橋、安家溝橋(郭巉公路)、羅圈河橋(郭巉公路)、三百戶大橋、頭寨大橋、蛤蟆溝橋(郭巉公路)、母狼溝橋(郭巉公路)、石溝橋(郭巉公路)、五里橋橋(界定公路)、澇刺溝橋(界定公路)、七里鋪橋(界定公路)、北川渠橋(界定公路)、古城橋(窩華公路)、劉寨大橋、劉寨躍進(jìn)橋、小堡河橋(雙界公路)、老堡河橋(雙界公路)、北岔橋(雙界公路)、馬路橋、老君坡橋、東山根橋、南嘴水庫溢洪道橋、徐家川橋(會蒿公路)、韓家集橋、十里鋪橋(大黨公路)、河漢楊家橋(袁三公路)、西渠橋(成塬公路)、四十鋪橋、崖灣水庫溢洪道橋、水泥廠橋、化工廠礦山橋、王廟河溝橋、河橋山福蔭寺盛世橋、袁咀大橋、段家河橋等49座大橋,加上縣城祖厲河段的12座橋梁,會寧新建的橋梁至少61座以上,古今橋梁總數(shù)在87座以上(不包括高速公路近10座左右的大橋)。

如果按2005年底99座計(jì)算(新建的橋梁),時(shí)至今日,會寧各種橋梁至少有100多座。

Hash:487eaa3a14eebf2f267c966632c20ec4c2de5246

聲明:此文由 華夏會寧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