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打響了東莞敵后抗戰(zhàn)第一槍

建城1258年的東莞,是嶺南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亦是近代開風氣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歷史深厚、意義重大的人文景觀?!段幕苣穲髷y手城記,策劃《城記文化專列》,從“莞之源——東莞城市原點”西城樓出發(fā),歷時一年,行走在莞邑大地,穿梭于街頭巷尾,每周深入挖掘東莞各鎮(zhèn)街的人文和歷史,記錄這一座城市的記憶。同時邀請有興趣的讀者乘坐,將一路文化風景,與你分享。

——編者按

城記文化專列第二十八站

榴花公園

榴花公園占地面積31.5公頃,位于東城石龍、石碣之間,莞龍公路與莞碣公路交匯點的銅嶺。公園于1999年開始籌建,2001年正式對外開放。主要景點榴花塔、榴花抗日紀念亭、英雄廣場、琉花寺等,其中榴花塔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園內有花溪銀塘、弘化寺、神仙床、七娘潭、銅鼓角等豐富的傳說和文物遺跡;周圍有鰲峙塘的許公巖、徐景唐故居、海潮庵、余屋進士牌坊旅游景點。

臨近“八一”建軍節(jié),

人們總會憶起英雄先烈,

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和平。

這一站,我們來到東城榴花公園,

這里有豐富的傳說和文物遺址,

也曾充滿熱血與抗爭。

榴花公園之名源于榴花塔,

塔旁原來是抗元名將熊飛故里榴花村。

700多年前,元兵鐵蹄南下,

熊飛毅然組織義軍勤王挽宋,

曾率軍于銅嶺全殲元軍,

然國之大勢已去,他最終為國殉難,

后人葬其衣冠于銅嶺之坡,

為后世千秋景仰。

而在更早的明朝萬歷年間,

榴花塔已經(jīng)開始修建,

這座位于銅嶺之巔的古塔,

為“鎮(zhèn)水”而修,

守望了這片土地400多年。

它記錄了風雨滄桑,

也見證了70多年前的戰(zhàn)火紛飛。

1938年10月,日軍全面入侵華南,

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了模范壯丁隊,

在榴花塔下打響東江敵后抗戰(zhàn)第一槍,

被稱為“榴花塔阻擊戰(zhàn)”。

模范壯丁隊與東莞壯丁常備隊

以犧牲22人的代價,堅守一個月,

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書寫了東江畔抗日英雄壯烈詩篇。

新世紀,圍繞著榴花塔,

一個城市公園建了起來,

地鐵開通,它成為市民的“后花園”,

昔日的戰(zhàn)場,如今也是休閑勝景。

但行走在公園中,

看著榴花抗日紀念亭、英雄廣場,

往日的戰(zhàn)場熱土歷歷在目,

一個公園仿佛有了自己的靈魂,

向往來的游客訴說,

從古至今東莞人民的抗爭精神。

變遷

◎明朝萬歷年間,榴花塔開始修建;

◎1938年,“榴花塔阻擊戰(zhàn)”打響;

◎1934年和1982年,榴花塔曾作局部修茸,1999年進行全面維修至今;

◎1998年10月,榴花抗日紀念亭落成;

◎2001年1月24日,榴花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2007年10月,大型浮雕和廣場落成并對外開放;

◎2008年4月,榴花公園被評為東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9年2月18日,榴花公園被網(wǎng)友選為2009“網(wǎng)友喜愛的東莞十佳景點”;

◎2010年,榴花公園獲市頒發(fā)“東莞市黨史教育基地”稱號;

◎2012年,榴花塔被納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解密

奇觀!塔上曾長了一棵棗樹

據(jù)附近老人回憶,傳說榴花塔有一個奇景:塔上有棵紅棗樹,有千百只鳥常年聚居于此地,每逢天將黎明,其鳥語爭鳴,似提醒同群外出覓食或嬉戲于田野荒山之中,一到晚霞降臨,它們又聯(lián)群結隊歸宿于殘壁之中,周而復始日日如常。

因為榴花塔也是風水塔,人們認為它有辟邪的作用。據(jù)附近老一輩居民回憶,四五十年前,附近有人曾挖塔上的磚,回去建房子,做地基;或者新人結婚的時候,會用磚墊到床腳下,人們賦予它神圣屬性。直到后來重修和保護,這個塔才有如今的面貌。

琉花寺原來叫做匯芳園

如今的琉花寺,以前叫匯芳園。原來的匯芳園,是一個匯聚嶺南園林建筑風格的園林縮影,內有將軍祠,原供奉著關公、熊飛將軍和袁崇煥將軍的銅像。在2006年1月正式登記為佛教活動場所后,南粵名僧釋自度法師駐錫寺院,開山住持,改名為琉花寺。而內有的將軍像亦遷至英雄廣場繼續(xù)供奉。琉花寺占地面積為15畝,雖然面積不大,里面匯聚了所有嶺南園林建筑風格的亭臺樓閣、回廊小橋等,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特別鳴謝單位:

東莞市東城榴花塔公園管理處

下一站

蠔崗貝丘遺址

蠔崗貝丘遺址地處南城勝和蠔崗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是東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遺址于上世紀80年代被發(fā)現(xiàn),曾出土兩具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骸,被譽為“珠三角第一村”和“東莞歷史文化的基石”,并于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設在遺址上的蠔崗遺址博物館展現(xiàn)了包括彩陶遺存文化、人類聚落文化在內的嶺南史前文明,也述說著東莞的悠久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本文原刊于《文化周末》報545期(2016年7月29日)“城記文化專列”,有部分刪改

策劃 | 曾理、鄭子龍 統(tǒng)籌 | 林玉清

版面設計 | 何德和 本期主筆 | 柯秋彬

執(zhí)行 | 常雪梅 、郭石磊、夏艷芬、柯秋彬

城記往期回顧:

寮步

東坑

常平

大朗

黃江

樟木頭

樟木頭

塘廈

鳳崗

清溪

清溪

謝崗

橋頭

企石

橫瀝

橫瀝

石排

茶山

石龍

石龍

石龍

石碣

高埗

萬江

萬江

莞城

莞城

Hash:cb5d4c6139b086c452ecbacb2b27eaa5f7ea3c63

聲明:此文由 文化周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