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廣東封開發(fā)現(xiàn)的三座磚室墓

淺議廣東封開發(fā)現(xiàn)的三座磚室墓

王 歡

【摘 要】2015年11月,考古工作者對廣東封開縣江口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三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出土陶瓷器17件。墓葬為長方形券頂單室磚墓,無墓門、墓道,注重密封,年代推測為明末清初。為研究廣東地區(qū)明清時期社會結(jié)構(gòu)、經(jīng)濟文化面貌提供了實物資料。

【關(guān)鍵詞】廣東封開 長方形券頂單室墓 陶壇 明末清初

2015年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廣東肇慶市封開縣江口鎮(zhèn)因人工取土暴露的三座磚室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墓葬位于封開縣中等職業(yè)學校北側(cè),西距西江約700米,海拔高度30米(圖1)。三座墓葬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壞,出土陶瓷器17件。自東向西分別編號為M1、M2、M3。格略有不同。墓內(nèi)淤土為黃褐色,結(jié)構(gòu)較致密,土質(zhì)細膩純凈。墓底殘留棺灰痕跡。從保留的少量殖骨推測,葬式均為仰身直肢,頭向為北。隨葬品集中擺放在墓室南端的石灰層上。

圖1 封開明墓位置示意圖

M1 方向13°墓坑口距地面120厘米,長310、寬142,底長300、寬132厘米,深200厘米。墓頂距墓坑口105厘米,墓室長280、寬112、高95厘米。雙層墓壁,兩層之間沒有咬合,單磚直鋪,錯縫疊砌,四壁有白灰痕。墓底單磚橫鋪兩道,一道距北壁21.5厘米,另一道距南壁45厘米。見有少量肢骨殘骸。墓頂為單層券,對縫券拱。券外平鋪一層單磚,壓住券頂縫隙。每券中央為3塊刀形磚,余皆為條形磚。條形磚長27、寬12.5、厚4厘米,刀形磚長27、寬12.5、厚2~4厘米(圖2)。

一、墓葬形制

三座墓均為單室磚墓,平面呈長方形。墓上有較厚的現(xiàn)代建筑墊土,開口于原山體表土下,打破生土。營建方式是先挖好墓壙,在墓壙內(nèi)一次性砌成四壁,拐角處錯縫咬合。下葬后券頂,墓壙內(nèi)填灰沙加固。無墓門、墓道、壁龕等其他設施。墓底不鋪底磚,由石灰鋪墊,厚度約4厘米。墓磚為灰色、青灰色,分條形磚和刀形兩種,墓磚規(guī)

圖2 M1平、剖面圖

1.陶壇 2.青白瓷盤 3.青花瓷碗

M2 東距M1約5米。海拔高度、方向同M1。墓坑口距地表120厘米,長273、寬120厘米,底長263、寬110厘米,深202厘米。墓頂距墓坑口120厘米。墓室長243、寬90、高82厘米。墓室四壁為單磚錯縫直鋪疊砌。墓底單磚橫鋪兩道,一道距北壁26厘米,另一道距南壁37厘米。墓內(nèi)保留部分人骨,頭骨兩側(cè)見有兩根鐵釘,墓底殘留棺灰痕跡。墓頂為單層券,對縫券拱。券頂外有白灰。每券中央為2塊刀形磚,余皆為條形磚。條形磚長28、寬13、厚4厘米,刀形磚長28、寬13、厚2~4厘米(圖3)。

圖3 M2平、剖面及頂視

1.陶碗 2、4、5.陶壇 3.陶缽

M3 東距M2約23米,方向45°。墓坑口距地表100厘米,長355、寬152,底長345、寬142厘米,深158厘米。墓頂距坑口50厘米。墓室長315、寬112、高108厘米。雙層墓壁,兩層之間沒有咬合,均為單磚直鋪,錯縫疊砌。四壁有白灰痕。墓頂為雙層券,使用條形磚和刀形磚混合券頂,對縫券拱。券頂白灰填縫。條形磚長25.5,寬12,厚4厘米,刀形磚長25.5,寬12,厚2~4厘米(圖4)。

圖4 M3平、剖面

1、3、 4、 5.陶 壇 2 .陶 罐 6 .青 花 瓷盤 7 .青花瓷碗

二、隨葬器物 (一)M1

陶壇 1件。M1:1。覆缽形蓋,圓唇,平頂,頂面飾斜條狀刻劃紋。錐狀鈕。器身修長,直口圓唇,唇外有一圈凸棱。肩部兩重沿,向上翻卷呈盤狀,下層沿面較寬,有四個對稱排列的穿孔。鼓腹,最大徑在上腹部,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上腹部飾多道淺弦紋,貼塑四個人物(武士)像,對稱排列。下腹部和底部各貼飾一道水波紋凸棱。高喇叭形圈足,其上有一穿孔。紅褐色胎,蓋上部及器身上腹部施醬色釉,有流釉現(xiàn)象。蓋口徑11.2、頂徑5、器身口徑7.6、腹徑16、足徑13.6、通高26厘米(圖5:1;圖版1)。

圖版1 陶壇(M1:1)

青花瓷碗 1件。M1:3,敞口圓唇,弧壁,平底,圈足。通體施青白釉??谘嘏c底部內(nèi)外壁均飾雙弦紋,外壁中部及內(nèi)底繪花草紋??趶?3.3、底徑5、高5.2厘米(圖5:3;圖版:3)。

圖版3 瓷碗(M1:3 )

青白瓷盤 1件。M1:2,敞口撇沿,圓唇,微弧壁,淺腹,平底,圈足。通體施青白釉??趶?2.2、底徑6.2、高2.6厘米(圖5:2;圖版2)。出土時扣置于M1:3上。

圖版2 瓷盤(M1:2 )

(二)M2

陶壇 3件。形制相近。標本M2:4,覆碗形蓋,圓唇,平頂,頂向外延出,以作把手。器身矮胖,斂口、圓唇。肩部兩重沿,向上翻卷呈盤狀。鼓腹,最大徑在上腹部,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腹部飾多道淺粗弦紋,腹部和底部各飾一圈水波紋凸棱。高圈足。灰褐色胎,腹部施青黃釉,有流釉現(xiàn)象。蓋口徑8.8、頂直徑5、器身口徑6.4、腹徑10、足徑9.6、通高16.8厘米(圖6:1)。

圖5 M1出土器物

1.陶壇(M1:1);2.青花瓷盤(M1:2);3.青花瓷碗(M1:3)

陶碗 1件。M2:1。近直口,圓唇,弧壁下內(nèi)收,高圈足?;野滋?,內(nèi)外壁施青黃色半釉,不及底??趶?0.8、底徑5.8、高5.5厘米(圖6:2;圖版4)。

圖版4 陶碗(M2:1)

陶缽 1件。M2:3,有蓋,子母口。器蓋為穹窿頂,方唇,喇叭狀鈕。器身為斂口圓唇,弧壁內(nèi)收,平底上凹。紅褐色胎,器身及器蓋外壁施青釉,至上腹部,有流釉現(xiàn)象。蓋內(nèi)壁無釉,器身內(nèi)壁施醬色釉,滿釉。蓋口徑21.2、器身口徑19、底徑12.7、通高21厘米。器內(nèi)放置兩件相扣的青花瓷碗。缽內(nèi)還清理出零碎雞骨(圖7;圖版5)。

圖版5 陶缽(M2:3)

青花瓷碗 2件。M2:6,敞口圓唇,弧壁,微圜底,圈足。通體施青白釉。外壁口沿、下腹部及圈足飾弦紋,中部繪青花紋飾。內(nèi)壁口沿、底部飾雙弦紋,內(nèi)底繪壽字紋??趶?4.2、底徑5.5、高5.5厘米(圖6:3;圖版:9)。M2:7,敞口方唇,微弧壁,平底,圈足。外壁繪青花紋飾,呈色泛灰。內(nèi)底有色圈??趶?5.3、底徑6.4、高5.8厘米(圖6:4;圖版10)。M2:7扣置于M2:6上裝乘于陶缽M2:3內(nèi)。

圖版:9 瓷碗(M2:6)

圖版10 瓷碗(M2:7)

圖6 M2出土器物

1.陶壇(M2:4);2.陶碗(M2:1);3、4.青花瓷碗(M2:6、M2:7)

圖7 陶缽(M2:3)

(三)M3

陶壇 4件。形制相近。覆缽狀蓋,方唇,圓柱狀鈕。器身斂口圓唇。肩部兩重沿,向上翻卷呈盤狀,下層沿面較寬,有四個對稱排列的穿孔。鼓腹,最大徑位于上腹部,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標本M3:1,高喇叭形圈足,圈足上部有一穿孔。上腹部飾多道淺粗弦紋,泥片貼塑五個模印人物像和兩個“卍”圖案。下腹部和底部各飾一圈水波紋凸棱?;液稚ィ瑝w上部及上腹部施醬黃色釉,有流釉現(xiàn)象。蓋口徑10.6、器身口徑7、腹徑15、足徑10.5、通高24.4厘米(圖8:1;圖版6)。標本M3:5,高喇叭形圈足,腹部飾多道淺粗弦紋,泥片貼塑五個模印人物像,等距排列。上腹部和底部各飾一圈水波紋凸棱。紅褐色胎,壇蓋上部及上腹部施醬黃色釉,有流釉現(xiàn)象。蓋口徑10.5、器身口徑7.6、腹徑16、足徑10.5、通高25.4厘米(圖8:2;圖版8)。

圖版6 陶壇(M3:1)

圖版8 陶壇(M3:5)

陶罐 1件。M3:2,侈口,尖圓唇,矮頸。圓肩,弧壁下內(nèi)收。上腹部有多道凸棱弦紋。平底上凹,底部外延?;野滋ィ┣帱S釉,內(nèi)壁釉至口沿處,外壁至下腹部。口徑6.6、腹徑11.3、底徑6.2、通高11.5厘米(圖8:5;圖版7)。

圖版7 陶罐(M3:2)

青花瓷碗 1件。M3:7,敞口圓唇,微弧壁,平底,圈足。施青白釉,足底無釉露胎,內(nèi)有旋刮痕。外壁繪花卉紋。內(nèi)壁口沿、底部飾雙弦紋,內(nèi)底繪壽字紋。口徑13.5、底徑5、高5.8厘米(圖8:3;圖版11)。

圖版11 瓷碗(M3:7)

青花瓷盤 1件。M3:6,敞口撇沿,圓唇,弧壁,平底,圈足。施青白釉,足底刮釉,粘有砂粒。外壁繪花草紋,內(nèi)底繪花瓣紋。口徑14、底徑7、通高2.5厘米(圖8:4;圖版12)。出土時扣置于M3:7上。

圖版:12 瓷碟(M3:6)

圖8 M3出土器物

1、2.陶壇(M3:1、M3:5);3.青花瓷碗(M3:7);4.青花瓷盤(M3:6);5.陶罐(M3:2)

三、討論

三座墓葬較為特色的器物是陶壇,從造型上看,其來源可能是唐宋時期廣東地區(qū)的堆塑人物壇[ 1],由高圈足、罐身和器蓋三部分構(gòu)成,施釉部位多集中在器身中部及器蓋,保留了貼塑水波紋凸棱的裝飾手法。封開墓葬中的陶壇器身較小,不若堆塑人物壇修長,高圈足部分變化不大,而罐身的制作更加簡單,唐宋時期陶壇肩部的圍欄,簡化為向上翻卷呈盤狀的兩重沿,堆塑形象體現(xiàn)為器身貼塑模印人物圖案的泥片,塔剎或亭閣形器蓋則發(fā)展為柱狀鈕。封開M2陶壇器身矮胖,覆碗形蓋,無鈕,無貼塑,可見陶壇有進一步簡化發(fā)展的趨勢。器身較小,與陶壇功能的變化也有關(guān),在封開墓葬中沒有了裝盛骨灰的需求,而作為放置于墓主人足底的重要陪葬品,表達了對死者的美好祝愿,貼塑人物的兵士造型仍有守護墓主人的寓意,模印貼片的“卐”字紋也表達了吉祥如意、逢兇化吉之意[ 2]。

封開的三座墓葬為長方形券頂單室磚墓,無墓門、墓道,緊靠墓坑四壁砌磚,下棺后起券。墓葬注重密封,墓磚間抹白灰;底部鋪撒石灰,不鋪磚,采用橫磚墊放棺材的形式。此類特征與同屬西江流域、相距約40公里的廣西梧州市木鐸沖遺址M4十分相似[ 3]。M4出有“崇禎通寶”銅錢,年代可能為明末清初。結(jié)合出土器物推測,封開三座墓葬的年代也應為明末清初。M1、M2方向一致,距離較近,坑口距地表深度相同,所用墓磚也較為一致,在親緣關(guān)系和年代上,較M3更為相近。根據(jù)陶壇演變趨勢推測,M1年代稍早于M2,而晚于M3。

東明清墓葬發(fā)現(xiàn)者眾,經(jīng)清理發(fā)表的不多。已發(fā)表的材料中有火葬墓[ 4]、 碗葬墓[ 5]、石槨墓[ 6], 還有帶石人石馬的較高等級墓葬[ 7]。形制多樣、葬俗不同、隨葬器物多寡不一的墓葬指示了社會結(jié)構(gòu)、經(jīng)濟文化面貌的復雜性。封開的三座墓葬為研究廣東地區(qū)明清時期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朱非素.淺析廣東古代陶壇[C]//嶺外求真:朱非素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202-214.劉朝暉、鄭培凱、李果.香港出土堆塑陶壇研究[J].南方文物,2009(1):78-86.

[2]宋丙玲.淺談中國的“卐”字紋飾[J].四川文物,20 06(2):59-63;70.

[3]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梧州市博物館.廣西梧州市木鐸沖遺址墓葬發(fā)掘簡報[J].南方文物,2009(4):69-74;51;197;200.

[4]曾廣億.廣東佛山鼓顙崗宋元明墓記略[J].考古,1964(10):537-538;528;10.

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東佛山市郊瀾石唐至明墓發(fā)掘記[J].考古,1965(6):284-286.

[5]雷時仲.廣東南雄縣發(fā)現(xiàn)一座明墓[J].考古,1984(11):1053.

[6]楊耀林.深圳市唐至明清墓葬調(diào)查發(fā)掘簡報[C]//深圳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30-142.

[7]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仁化縣馬龍地明墓

【作者簡介】王歡,女,籍貫陜西咸陽,任職于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方向為廣東先秦考古。

原載于《客家文博》2019年 第4期 |

Hash:781f8aa8a7bf512e9868b017ec00642eb8d5d245

聲明:此文由 叨叨三國事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