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丨湖南省境內(nèi)的古橋梁——63座古石拱橋(二),有你家鄉(xiāng)嗎~
交通遺產(chǎn)是文明的活化石?!?a href='/hunan/' target=_blank>湖南交通文化遺產(chǎn)》一書,概述了湖南交通歷史發(fā)展進程,系統(tǒng)介紹了湖南境內(nèi)的交通文化遺產(chǎn)。昨天,給大家介紹了湖南境內(nèi)的63座古石拱橋(一),大家看完后除了感慨歷史資料珍貴,更敬佩古人的聰明才智~
網(wǎng)友@大眼睛:古人聰明才智的結(jié)晶!敬佩
網(wǎng)友@桃子:應該對這些古橋作重點保護。消失一座橋就消失了一段歷史記憶。
網(wǎng)友@啟辰藝術(shù):能把這些收集起來也挺不容易的
2010年的青草橋(任平/攝)
青草橋,位于衡陽石鼓區(qū)石鼓書院旁,湖廣古驛道上,跨湘江支流蒸水。原為青草渡,相傳唐代韓愈過此而始建,故又稱韓橋。宋景 二年(1035年)建石鼓書院后,青草橋已為襯景。《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載:“(衡陽)北城外,則青草橋跨蒸水上,此橋又謂之韓橋,謂昌黎公過而始建者?!?/p>
青草橋原系石墩木橋梁,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橋遭火毀,逾年改建成石拱橋,更名永濟橋。“夾道為厘,列四十余間”,兩側(cè)懸建吊樓,風格別致。橋頭有草前街,草后街、多酒店,一時成為繁華之地。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洪水沖毀北頭兩拱,翌年重修,四十六年(1618年)告成。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大水又傾北頭兩拱,后增設兩渡,繼又編木為橋。僧圓本遵僧海岸遺囑募修,于六十年(1721年)三月告竣,并“修橋亭置鋪地六間”。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被洪水沖毀5個橋墩,欄桿,橋面石板也多處被破壞。知府饒佺、衡陽縣知縣陶易、清泉縣知縣江恂號召殷實富商、開明士紳周敬奄、熊明俊等募捐修葺,花費千余金仍稱青草橋。
1933年,洪水沖毀南北兩孔,1935年修復;1944年被日軍炸毀,1956年修復為8孔石拱橋。全長166.35米,寬10米,單孔跨徑15米。
“青草漁燈”為衡州八景之一,素有“青草橋頭酒百家”之稱。清人朱佩連《清泉雜詠》詩贊:“瀟湘八景畫難描,雅愛衡陽青草橋。雨后憑欄新月上,漁歌矣乃櫓聲搖。”
1945年11月10日,國民革命軍第26軍在青草橋舉行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
清江橋(衡陽市交通局/供圖)
三拱橋(鳳凰縣交通局/供圖)
三拱橋,位于湖南省鳳凰縣三拱橋鄉(xiāng)三拱橋村,鳳凰至乾州(今吉首)的古驛道上,跨萬溶江。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修建。
此橋為3孔石拱橋,桃形拱,全長31米,寬6.7米,高12米,單孔跨徑8米。墩臺、拱圈用粗料石砌筑,石灰拌桐油作漿。駝峰式橋背,兩端各設24級踏步,橋面設廊房式?jīng)鐾?、店鋪及靈宮殿,橋兩頭建有客棧。
1955年,修建吉首至鳳凰公路時,該橋改造為公路橋。1972年,吉鳳公路改道,在泡水河出口處新建一橋,三拱橋保存至今。
1933年時的三拱橋(石啟貴/攝)
三眼橋(湖南省文物局/供圖)
佘市橋(萬軍/攝)
佘市橋,原名道源橋,位于臨澧佘市橋鎮(zhèn),湘粵古驛道上,跨澧水支流道水。宋寶慶元年,(1225年)始建石墩木梁橋,宋咸淳四年(1268年)建成石墩石梁橋。元至順二年(1331年)改建為石拱橋,到元至元二年(1336年)建成,元太史揭曼碩作《道源橋記》記其事。2000年公布為常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佘市橋為9孔連拱石拱橋,長83.3米,寬9米,高8.6米,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連拱石橋。原橋上有屋,計26楹,中建四閣,左右為軒,南北為門。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洪水沖毀4墩,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橋體按原制補修。
1930年11月23日,賀龍率紅二軍團在佘市橋頭擊潰敵人,曾占領(lǐng)臨澧縣城。
十里橋(楊雄心/攝)
十里橋,位于道縣壽雁鎮(zhèn)陽家鋪村,湘桂古道上,跨中坪河。因橋在道州古城西10里,故名。始建于明洪武間(1368——1398年),光緒《道州志》載:“在州西十里,入廣西灌陽路,明洪武間僧居敬募建。”
十里橋為5孔石拱橋,長37米,寬3.4米,高3.5米。橋兩端臺階已被墊平,供小型農(nóng)用車通行。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時經(jīng)過該橋,又稱“紅軍橋”。
石靈橋(羅建宇/攝)
石羊橋(邵陽市交通局/供圖)
耍溪橋(楊良家/攝)
耍溪橋,位于湖南省沅陵縣盤古鄉(xiāng)跳巖村,湘黔古驛道上,橫跨沅江支流耍溪溪口,西靠沅陵至盤古公路大橋。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修繕。
耍溪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0米,寬6.7米,高11米,跨徑10米。橋東側(cè)中央刻有“耍溪橋”、“明萬歷四年”等字樣,橋孔內(nèi)側(cè)正上方雕刻有太極圖案,該橋采用紅砂巖塊壘砌,自然清縫,構(gòu)造嚴謹。
四拱橋(韓建明/攝)
四拱橋,原名天壽橋,位于汝城縣成西邊,汝城通郴州的古道上,跨浙水河。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明嘉靖八年(1529年)將原來的石墩石梁橋改建成4孔石拱橋。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復。1958年,該橋改造為公路橋。
四拱橋全長63米,寬5.6米,高7.4米,每孔跨徑均為10.5米。1949年6月25日,新中國成立前夕,汝城四拱橋發(fā)生了一場激烈的阻擊戰(zhàn)?!度瓿强h志》記載:“湘南支隊與保安十一團的戰(zhàn)斗。”
松竹橋遠景(曹毅/攝)
臺源橋(衡陽市交通局/供圖)
長田橋(楊雄心/攝)
長田橋,位于道縣壽雁鎮(zhèn)長田村,湘桂古道上,跨洑水河。始建于明正統(tǒng)年間(1435年—1449年),光緒《道州志》載:長田橋在州西北三十里進賢鄉(xiāng)。明正統(tǒng)間坊民何宗源,國朝康熙坊民黃云伋等先后重修。
此橋為5孔石拱橋,長59米,寬5.5米,高7.1米。現(xiàn)橋兩端臺階已被墊平,供小型農(nóng)用車通行。
桐梁橋(王軍杰/攝)
桐梁橋,位于嘉禾行廊鎮(zhèn)沙坪村,跨芹溪河。修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該橋為3孔石拱橋,拱跨8米,長35.2米,寬5.4米,高6米。清康熙年間知縣蔣起蛟題”桐梁替渡”,其后歷代知縣為橋題詞作詩,鐫刻于亭。清咸豐八年(1858年)橋側(cè)亭斜,鄉(xiāng)賢李舜仁等重修,并建茶屋、橋亭,塑觀音像一龕。
桐梁橋地處郴州、桂陽至嘉禾、寧遠的古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崇禎八年(1859年),礦工劉新宇率饑民起義,曾與衡陽府官軍在此激戰(zhàn),留戰(zhàn)死于橋上。清咸豐九年(1859年),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在橋頭擊敗清軍后攻占桂陽。1934年11月16日,紅三、紅八軍團在此橋與國民黨27軍李云杰部激戰(zhàn),將敵軍擊潰,通過了桐梁橋。
烏巢河古橋(湘西交通局/供圖)
西門江橋(湘西交通局/供圖)
西門江橋,位于湖南鳳凰縣境古驛道北路(鳳凰至乾州)得勝營(今吉信鎮(zhèn)),跨萬溶江。修建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為得勝營地方官募捐建成。
此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33米,寬8.7米,高16米,凈跨17米。拱圈為鵝蛋形,緊貼兩岸石壁砌筑。料石用糯米粥拌石灰漿砌,灰縫細小。橋面原為駝峰式,兩端各設36級踏步登上橋頂。1955年修建吉首至鳳凰公路時,改建為公路橋。
西門江橋建造過程中采用了懸空搭架技術(shù),拱圈上尚存搭架開鑿的方形石孔,顯示了當年建橋工匠的高超技藝。傳說該橋竣工時,有一神仙趕著由3座小山峰變成的3只鴨子來踩橋,問工匠師傅說:新橋能踩嗎?師傅見其皓發(fā)銀須,絕非凡人,便答道:可以踩橋。當老者趕著3只鴨子走上橋中,橋拱咔咔作響,師傅忙施法力,用一把巖工鐵尺將拱圈撐起,鐵尺被撐彎,橋則安然無恙。現(xiàn)在拱橋迎水面有一凸出部位,傳說是神仙踩橋形成的。此后,工匠將壓彎的長鐵尺改成直角巖工尺,至沿用今。
興隆橋(汝城縣交通局/供圖)
杏仁橋(楊雄心/攝)
沿溪橋 (肖瓏/攝)
油溪石拱橋(婁底市交通局/供圖)
遇仙橋(邵陽市交通局/供圖)
曾家灘橋(馬仁仕/攝)
斬龍橋(永州市交通局/供圖)
來源:《湖南交通文化遺產(chǎn)》,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蔣響元編著
Hash:cada8c4a111a360c999f5a2abdcec1356d9d3413
聲明:此文由 湖南公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