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斷橋村

十一月甲辰,朝廷使臣宦官劉璟、國子監(jiān)丞王峻用,奉敇書籍賞賜來,以收到耕牛一萬只,特賜綵幣也……庚申,使臣劉璟等還,上餞之于宣義門外。

——《朝鮮王朝實錄·太宗恭定大王實錄》

文/落日樓主 來源/《仙居掌故》未刊稿

斷橋村位于仙居縣東部原楊府鄉(xiāng)境內。明代時,斷橋慶云鄉(xiāng);清代時,屬三十二都。民國十九年,縣下設區(qū)(鎮(zhèn)),區(qū)下設鄉(xiāng),斷橋屬城關區(qū)項斯鄉(xiāng);解放后,斷橋一度設鄉(xiāng),屬下各區(qū);1961年至1962年“體制下放”,斷橋屬大路公社;1970年“撤區(qū)并社”,東嶺、大路兩社合并建立城東公社,斷橋屬之;1981年城東公社改稱楊府公社,斷橋屬之。其后,楊府納歸福應街道,故至今斷橋仍屬福應街道管轄。

斷橋在明代時的舊名叫下林村。據《仙居縣地名志》記載:傳說約四百年前,永安溪水流過斷橋村前,當時有一株很大的藤伸延過溪,可作橋行走,稱藤橋。后藤爛,在此建石橋,二次沉陷,第三次才建成,村因橋名得名,故稱斷橋。不過,在斷橋由下林村改名而來之前似乎還有更早的名字。

按《光緒仙居縣志》中記錄有斷坑橋,在縣東二十里,因宋紹定六年(1233),有仙居縣令程士龍解印還鄉(xiāng),縣民送之于此,不忍別離,故此橋又名留程橋。留程橋在當時或許不僅是斷坑橋的別名,也是下林村的雅化村名。如清代西鄉(xiāng)林孫枝在《林介山先生傳》中便曾寫到“(林介山)其先閩人,唐干符間,始祖任自長溪葢竹,徙黃巖,轉遷樂安之留程橋,即今斷橋也?!庇纱丝梢姡舫虡蛞彩谴迕?。

林氏曾經是斷橋村內的大族。仙居林氏有東鄉(xiāng)斷橋和西鄉(xiāng)里林之別。西鄉(xiāng)里林林氏奉宋代著名隱士林放為始遷祖。林放,字達本,大約生活在北宋至南宋交替的時期。北宋元祐年間,林放本來可以參加禮部會試而成為進士的,卻因為親人亡故,在家筑廬守墓,后來筑草堂在里林的東山之上,其后代遂于此定居。

東鄉(xiāng)斷橋林氏奉林任為始遷祖。據《斷橋林氏宗譜》記錄:林任為唐朝時候人,世居福建長溪。唐乾符年間,為避黃巢之亂,林任從福建長溪遷到浙江平陽蓋竹,又從平陽蓋竹遷到黃巖,再轉遷到仙居留程橋(即今斷橋)。

歷史上,斷橋林氏和里林林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未串譜。個中原因,可能與斷橋林氏興盛的時間較里林林氏要早有關。宗譜的記錄表明:林任一族遷徙斷橋后,人丁興旺,以斷橋為發(fā)祥地,計有月嶺、林壩塘、嶺腳、上林、前塘、上丁、木口、寶藏岙、溪岸林、豆岙等世系,百余個林氏聚居村落,而族人中更是人才輩出。如宋代的禮部侍郎林瞰與其子林佋皆為進士出身;又有林三憲、林三英、林三豪一門三甲科。

爾時,相對于西鄉(xiāng)里林林氏,斷橋林氏似乎更能代表其族在仙居的輝煌。不過,風水往往會輪流轉。明代中后期,斷橋因地近仙居縣城,屢遭倭寇劫毀,自此輝煌也不再依舊。而里林林氏確風生水起,特別是在明末清初時,其兩個主要聚居村落山棗和里林在人丁和經濟上的繁榮有“山棗府,里林縣”之說,還出了林一枝、林孫枝兄弟二名士。所以,也就是在那個時期開始,或許是出于鞏固同姓宗族勢力的考慮,斷橋林氏與里林林氏開始串譜,故《斷橋林氏宗譜》內的家訓亦出自山棗林孫枝之手。

斷橋村曾出過王峻用、王一寧父子和林應麒等三位歷史名人。據史料記載,王峻用、王一寧屬岐山王氏。其先系五代王師厚,始遷仙居縣城五通巷,后族分埠頭、后溪、斷橋三處,故王峻用、王一寧父子實出自斷橋。明初時,王峻用以鄉(xiāng)貢舉,累官國子監(jiān)丞,曾出使過朝鮮;王一寧則以進士登科,官至太子少師兼禮部左侍郎、翰林學士,謚贈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王文通神道碑》)至于林應麒,可以說是斷橋林氏家族史上的佼佼者。其字必仁,號介山,明嘉靖十四年進士,曾任吳江同知、金谷知縣、云南提舉、惠州同知等職,有《介山稿略》存世。

(圖片來自”煙霞深處“微信公眾號)

知識拓展

林應麒

林應麒,字必仁,號介山,明嘉靖十四年進士,曾任吳江同知、金谷知縣、云南提舉、惠州同知等職。林應麒的祖先本是福建人。先是,林氏先祖林任從福建長溪遷到浙江平陽蓋竹,在唐代乾符年間,又從平陽蓋竹遷到黃巖,再轉遷到仙居留程橋。留程橋,即現(xiàn)在的斷橋。林應麒是林任遷徙仙居后的第十六世子孫。相傳林應麒的母親王氏在妊娠時,曾經夢到有鹿身牛尾的無角野獸闖入她的臥室中,醒來后告訴將相關的夢境告訴其丈夫林謙。林謙說這是麒麟,所以在林應麒出生后,即以麒給他取名。在清代林孫枝的林應麒傳中,據說林應麒年幼時,天資聰穎,敢作敢為,膽識過人,博覽群書,特別喜歡作詩,寫文章能夠刨根究底,與眾不同。應大猷曾經與林應麒辯論,他答辯入流,反被難住。當時,南洲應伯人善于觀相,在他為弟弟的兩個女兒選擇女婿時,將其中一個嫁給了李一瀚,另一個則許配給了林應麒。

明嘉靖年間,林應麒曾因科舉會試名落孫山,投奔到王陽明的門下學習,期間學業(yè)日益精進。嘉靖十四年,林應麒再度赴考并考中進士,那一年他恰恰三十歲,已是而立之年。同年的十月,他被授予吳江知縣的官職。當時,吳江縣一直因豪門貴族危害百姓。他們利用“每十年一編黃冊,審賦役”的漏洞,跨越鄉(xiāng)里大量買賣土地,并逃避稅收。林應麒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核對田冊、戶口,收押審查那些豪門貴族,從而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不過,林應麒桀驁不馴的性格,也使其得罪了上級官員。在他任吳江知縣期間,曾有巡查江蘇的御史茍汝安抵達吳江。當時,林應麒也按照慣例前去拜見,不過茍汝安態(tài)度比較傲慢,只是端坐在堂上不予理會。于是,林應麒也就長揖而出,并因此遭到當地豪右乘機構陷。期間,時任太常的李莆石曾寫信告訴林應麒,茍汝安回京后大發(fā)脾氣,恐會對其不利,建議林應麒向茍汝安請罪。但林應麒認為自己沒有過錯,不愿卑顏屈膝認錯。果然,時過不久,他就遭到了茍汝安彈劾——聲稱其在吳江因不顧人命而激起民變。嘉靖皇帝大怒,要求吏部徹查。為此,曾征詢州、縣官員一十八名,先后詢問多大三十多次,歷時五年之久才結案。

明嘉靖十九年,林應麒被降職為吳江文學教授。同年,升任六安州判官,到任后不久,又升遷為國子監(jiān)助教。不過,自從在吳江任上被彈劾后,林應麒心中一直怏怏不樂,曾三次請求外調到地方任職。嘉靖二十六年,他被調到山東泰安判官。嘉靖二十七年,因山東撫都御史彭黯的舉薦,林應麒調任金谷縣知縣;嘉靖二十八年,其因廉潔能干,升任云南提舉,隨即又升任惠州同知。嘉靖三十一年九月,因為其母王氏病故,星夜奔喪回仙居。等到服喪期滿,欲再度赴任時,時任江西巡按御史的蘇端蒙,因為林應麒在任惠州同知時曾探訪其家人的不法事端,從而借機毀謗,誣陷林應麒曾指使副使鄭世威議減饋送坊牌等銀,將進賢、分宜兩縣六千兩銀子納為己有,并彈劾林應麒貪污受賄,沽名釣譽。為此,林應麒在回到惠州后不久,即被貶職回到仙居斷橋。

林應麒罷官回鄉(xiāng)閑居時,正值倭寇侵擾仙居。嘉靖三十五年六月,倭寇從永嘉金溪登陸,攻占了仙居縣城。該次倭寇的侵擾,后來雖然由臺州巡撫與太守譚綸帶兵追剿,在斷橋將其全部殲滅,但是林應麒所在的斷橋村也因此遭到倭寇蹂躪,其也因此家道中落。對此,他曾在《避寇山居》五律二首中有所記錄:“舊說仙居地,山深好避兵。那知橫???,翻傍亂峰行;鳥路通夷島,人家雜虜營。自憐衰劣甚,無計托馀生。攜家緣避地,捫葛當登臨。半嶺留殘照,千峰淡夕陰。人煙行處斷,風葉坐來深。隔谷聞猿嘯,空懸叫闕心?!蓖瑫r,為生活拮據所迫,他不得不到處奔波,尋求資助,性情也由此變得牢騷滿腹。據說,時任仙居縣令的余城來雖對林應麒的遭遇深表同情,曾多次為其向上級說好話,但都無濟于事。特別是在明穆宗繼位后,曾下詔對被摒黜的官員,凡不是因為考察及犯罪原因被罷官的,允許可以再度起用。但是,林應麒因為嫉惡如仇,又自恃清高,因而沒有一個人愿意替他推薦。此外,林應麒也沒有吳時來那般的世故與勢利。同樣是在罷官后,吳時來與仙居縣令張委臣籌謀“則壤”一事,并汲汲于自身的田土利益,而林應麒則力爭以為不可。雖然事后所定的“起科”規(guī)則未有多大改變,以致貽禍仙居三百多年,但林應麒所秉持的觀點不得不謂有先見之明。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xiāng)。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Hash:6cb908def687b6946036f9301394e34d8229e8c3

聲明:此文由 仙居物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