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記憶l撲朔迷離的七墩八塔
楓亭市肆周圍,傳說有七墩八塔?;颥F(xiàn)于地面,或隱于地下及居民房屋之中。墩者,自然石頭群也。塔,我國源于唐朝,系紀功鎮(zhèn)邪之物。故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說,及用塔鎮(zhèn)妖降怪的種種神話故事。邑人也同樣愛給墩塔蒙上神奇的色彩。
楓亭街已知的墩有五處,塔有四座。最奇的一處石墩隱于居民陳宗賢家中,地下石床連亙逶迤七、八個店,高處露出地面2-3米,房墻一面則砌在石墩。常有人慕奇前去觀賞,嘆服自然造物主的神手巧工。
石塔
石塔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有塔斗山的天中萬壽塔,及隱在居民陳益厝、楊亞其店內(nèi)二座石塔。楊亞其店后的石塔高約3米,塔體呈圓柱形,塔尖一道凹線環(huán)繞,酷似一根蠟燭。根鎖橋南側(cè)“集英亭”對面陳益厝店中,一座石塔尖露出閣樓40公分。塔高五層?;克慕切危鏖L1.5米,飾有佛象浮雕,淳厚古樸。離塔基1.3米,轉(zhuǎn)為四周塔角高蹺,中間則圓形構(gòu)筑,據(jù)載此塔建于宋熙寧九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游人若身臨其境,既可觀賞石塔的奇特,亦可一覽歷史悠久,修葺全新的集英亭。
傳說的七墩八塔,或隱或現(xiàn),有否其數(shù),無從稽證。但自然巧成的石墩與巧奪天工的石塔,相映成趣,難怪楓亭人樂于傳說卓真人與墩塔的種種神話故事。
楓亭民間流傳曰:明年間,楓民把 卓晚春稱為仙人,有許多神話傳奇留世。當(dāng)晚春離開楓亭時留下“水漫根鎖橋,沙涌太平陂,七墩八塔現(xiàn),晚春再回楓”的讖語,未卜其含義如何,至今尚無人猜謎揭底。歷史悠悠數(shù)百載,風(fēng)雨飄搖古跡湮,七墩八塔今何在?
“墩”即是土堆,突出地面較高部分,或亂石相疊堆砌,名曰為墩。現(xiàn)對“七墩”考證是:“苦人墩”,位于莆田東沙其園自然村(舊時為連江里所轄)北面有一土堆,早年貧苦里民居住之所,故曰“苦人墩”;塔斗山南面平疇,有堆埠陰陽墜地七星之說,如同日月合壁,故稱“七星墩”;鋪頭下墩自然村、唐時驛館處所之下方有一土堆,人們以土堆給村命名叫“下墩”;楓江大橋南側(cè)慈善堂地域,原為陸秀夫六世孫陸昭花園,遍植芙蓉花卉,故稱作“芙蓉墩”;霞橋港南側(cè),古時有座便僑叫金鳳橋,橋頭有一土堆,作燃放煙火之處,故有“煙墩”之譽;根鎖橋南20米處有巨石十余塊,大如王圭圓迭壁,所以稱“印石墩”;林蘭友祠宇后之西,有三巨石挨靠,其間兩石緊連,中間形似臥椅,人們喻為“臥椅墩”。歲月流逝,歷史滄桑,今夷為平地,難辨墩址何在?
古時寺院建塔祀佛,俗稱寶塔,以藏舍利和經(jīng)卷。民間建塔,寓為鎮(zhèn)邪驅(qū)妖壓魔之意。楓亭“八塔”存湮何處?今考于下:“東雁塔”,今東沙海頭角岸邊,昔日舟楫出海,時遭海難,為欲護舟海渡,平安歸途,始建此塔,曰“東雁塔”,與西雁塔相媲美,俗稱姐妹塔;“西雁塔”在朱寨靈應(yīng)堂旁(俗稱大宮),元至正六年(1346年),于堂門前左側(cè)建“石浮圖”,曰“西雁塔”,以樹東方藩屏,復(fù)思風(fēng)煞;“天中萬壽塔”在塔斗山之巔,形似西班牙阿育王的頭盔,建于盛唐(650—741年),作為湄洲灣船只航標之用;“太平塔”,宋熙寧九年(1076年),洪忠在太平亭(今集英亭)西南建一座五層方形石塔,曰“太平塔”,今存店鋪里;集英亭南側(cè),古時有座太平社宇,內(nèi)有一石塔,高近丈,名曰“社公塔”,(今在建設(shè)中路40號屋里);“佛公塔”,古時南街草市頭之南,今角頭街與學(xué)士街接壤,有座石塔,雕刻佛像,稱為“佛公塔”;“天王塔”(今楓亭中學(xué)境內(nèi),已廢),明弘年間建,底座四方梯形五層,中層橢圓形、上方為三聯(lián)圓形高六尺;今長壩橋之北,有座方形磚砌五層平頂磚塔,俗稱無尾塔,古時為省會下游必經(jīng)之路,為行旅祈安而造。
作者:chenzhenhui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Hash:083c2c13d7c020710246784296c27a7b866d0d71
聲明:此文由 看涵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