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八大寺廟

峨眉山不僅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先還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在漢末三國之際,道教已在山上流傳,而佛教則是晉初傳上山的。在唐、宋二代,兩教并存,到了明代中葉,道教日漸式微,而佛教卻日益興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于佛,以佛為主。峨眉山之所以成為天下名山,這與道佛二教在1000多年間用心經(jīng)營的寺廟分不開的。

眉山寺廟建筑,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精巧,布局合理,與雄偉旖旎的山水景色融為一體,是豐富瑰麗的人文景觀與得體獨厚的自然景觀的有機結(jié)合,其梵宇宮殿、庭閣橋廊,或隱于密林處,或立于翠蜂之顛,或建于幽壑之上,或依于危崖之畔,依山取勢,不拘一格,飛角重檐,令人叫絕。

然而峨眉山山高風大,霜雪剝蝕,多數(shù)寺廟都經(jīng)歷過坍塌、焚毀的厄運,故峨眉山保存至今或修葺的寺廟僅有26座。這些寺廟多系明、清建筑,雖不及極盛時期壯闊,但就金頂華藏寺、報國寺、萬年寺、洗象池、清音閣、伏虎寺、洪椿坪、仙峰寺等八大寺廟而言,亦濃縮了那個時代的建筑特征,仍體現(xiàn)出宏偉、典雅的風貌。

峨眉山八大寺廟:金頂華藏寺

華藏寺始建于東漢,當時稱普光殿,后改名為光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處營建普賢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銅殿及華藏寺皆毀于火。新建的金頂華藏寺依山勢而建,中軸線上由低到高分布著三重殿堂。

第一殿是彌勒殿。殿門上懸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華藏寺”金匾。寺內(nèi)供奉銅鑄彌勒佛像,背后是韋馱銅像。殿內(nèi)還有三足銅鼎和明萬歷年間銅碑等文物。 第二殿是大雄寶殿。殿中供奉著銅質(zhì)金身的三身佛,坐高3米。殿內(nèi)還有銅磐、銅鐘等法器以及銅鑄像、銅普賢像等佛教文物。 第三殿是普賢殿,即金殿、金頂,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門的匾額有“金頂”、“行愿無盡”、“普賢愿?!薄ⅰ叭A藏莊嚴”等,為趙樸初、本換、明腸等題寫。殿內(nèi)供奉普賢騎象 銅像,普賢端坐在蓮花臺上,手執(zhí)如意,蓮臺置象背上,白象腳踏四朵蓮花。整個造像通體銅鑄,通高4.5米。殿內(nèi)還有銅鼎等物。

峨眉山八大寺廟:萬年寺

萬年寺創(chuàng)建于晉,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F(xiàn)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愿樓、齋堂。

萬年寺的景致非常優(yōu)美,特別是到了秋天,樹葉泛紅,倒映在白水池中,風起葉動,池里陣陣紅波閃動,十分迷人?!?a href='/jingdian/67016' target=_blank>白水秋風”為“峨眉山十景”之一。

峨眉山八大寺廟:報國寺

報 國寺建于明萬歷年間,原名會宗堂,由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取儒、釋、道“三教”會宗之意。清初會宗堂遷至現(xiàn)址,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年),根據(jù)“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而易名?,F(xiàn)有殿宇五重,分別為山門、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賢殿,都在一條中 軸線上,依山取勢,逐級升高。

寺門正對的小山上有一鑄于明代的蓮花銅鐘,“峨眉十景”之一的“圣積晚鐘”即指此鐘。此鐘高2.8米,直徑2.4米,重量達到12500公斤,號稱“天府鐘王”。鐘身鑄有61600字,有《阿含經(jīng)》及其他佛偈、銘、疏和晉唐以來歷代帝王和高僧的名諱。

峨眉山八大寺廟:清音閣

清音閣地處峨眉半山,與龍門洞素稱“水勝雙絕”。接御、牛心二亭兩側(cè)各有一石橋,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雙翼,故名雙飛橋。

匯 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側(cè)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龍?zhí)?/a>,繞洪椿坪而來,流經(jīng)15公里,水色如黛,又名黑龍江;左側(cè)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繞 萬年寺而來,流經(jīng)15公里,水色泛白,又名白龍江。滔滔白浪,沖擊著碧潭中狀如牛心的巨石。山水相連,紅綠對比,亦如有聲的詩,立體的畫。

峨眉山八大寺廟:洗象池

洗 象池位于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鉆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華里,明時僅為一亭,稱“初喜亭”,后改建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 由行能禪師(號泓川老人)改建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鉆天坡和寺后羅漢坡道路,并將寺前小池改建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應(yīng)普賢菩薩洗象之說。

相 傳普賢菩薩騎象經(jīng)過時,白象曾經(jīng)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稱天花禪院?,F(xiàn)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藏經(jīng)樓、客寮等。寺門外不遠處豎有二碑,一刻 “鶴跡余古雪,猿聲出綠蘿”;一刻“菩薩曾來池涌玉泉堪洗象,眾生向上坡連云路好鉆天”。洗象池的寺藏文物比較豐富,藏經(jīng)樓上供有一瓷制觀世音菩薩像,帶 座高約尺余,制作精良。同時,還有其它珍貴文物。

第一殿為彌勒殿,殿內(nèi)供奉彌勒佛像高2米,殿后為金身護法韋馱菩薩像。殿兩旁為客堂,內(nèi)有民國時期愛國將領(lǐng)馮玉祥將軍贈送的楠木椅12把,椅背上題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誠團結(jié),實現(xiàn)和平”。 第二殿是大雄寶殿。殿額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書。殿內(nèi)供奉普賢菩薩騎象金身,兩旁為脫紗十八羅漢。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蓮臺之上,高約3米。殿內(nèi)有一口銅鐘,高1米,直徑1米。 第三殿為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兩壁懸掛20幅觀世音菩薩像,每幅高1.2米,寬0.8米。

洗象池風景很美,寺周冷杉枝繁葉茂,“象池夜月”為峨眉山古十景之一:每當云收霧斂,碧空萬里,月朗中天,月光透過冷杉林,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宛若置身云霄,令人氣爽神怡。這一帶常有猴群出沒,僧人以慈悲之心待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其樂無窮。

峨眉山八大寺廟:伏虎寺

伏虎寺始建于唐代,南宋紹興年間改建,清順治年間,貫之和尚重建,歷時二十載,為全山最大寺廟之一。伏虎寺是峨眉山有名的一個寺廟,位于報國寺西約一公里,始建于晉代,當時稱為藥師殿,后來一度曾改稱為"龍神堂"、"虎溪禪林"、"虎溪精舍"。

山形如臥虎,遂將寺定名為"伏虎寺",又因為傳說樹林中多有虎患,于是建立"尊勝幢",其外形制作像塔一樣,上刻梵咒,放在無量殿前。寺內(nèi)建筑,歷經(jīng)朝代 興廢,也曾幾度興廢。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現(xiàn)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于伏虎寺居住,該寺隨之成為中國較大的比丘尼道場之一。、

峨眉山八大寺廟:洪椿坪

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稱洪椿坪。以清幽靜雅取勝的洪椿坪,座落在中山群峰環(huán)抱之中,海拔高度1120米,是山中避暑勝地。洪椿坪晉時為印度寶掌和尚結(jié)茅處,宋代建寺,名千佛庵。明初楚山和尚擴建為大寺,名千佛禪林或千佛禪院,后又歷經(jīng)了數(shù)次整修。

洪椿坪主要建筑有觀音殿、千佛樓以及林森小院和禪堂、僧舍等。觀音殿的右前方有一泓清泉,人稱“錫杖泉”。相傳,明代時的香火旺盛,僧眾云集,但寺廟里缺水,寺院住持德心禪師持杖祈禱,用錫杖鑿巖引水,感動了天池仙女,就給這里送來了一股清泉。時至今日,錫杖泉依舊四季不枯,甘甜清冽。

峨眉山八大寺廟:仙峰寺

仙峰寺原名慈延寺。明代初年興建,天順年間(約公元1467年)毀于火。清乾隆年間(約公元1736年),玉升、泰安和尚相繼修復,名仙峰寺。寺右過九蓮池、餐秀山房,沿小徑前行一華里,有石柱六角亭臺,名仙皇臺,此處視野開闊,可眺望峨眉平原沃野。

近二華里有九老洞。傳為軒轅黃帝訪天皇真人至此,見一老人問:“僅翁一人么?”答:“九老居此”。故稱九老洞。其洞結(jié)構(gòu)奇妙,深遂莫測,洞中常有蝙蝠巖燕,結(jié)伴飛鳴,更顯得古洞幽深,峨眉山十景稱之為“九老仙府”。

寺前有仙圭石,直如斧劈,深鎖山徑。此去不遠,可見世界稀有的珙桐樹,春夏之交,白花滿枝,形如鴿翼,微風拂動,翩翩起舞,為世界稀有植物。清光緒間,英國園藝公司派人來山采集標本,引種歐洲,名“中國鴿子樹”。

附:峨眉山26座寺廟列表

位置 名稱 低山區(qū) 報國寺、伏虎寺、雷音寺、 純陽殿、 神水閣、 中峰寺、 廣福寺 中山區(qū) 清音閣、 白龍洞、 牛心寺、 洪椿坪、 天池峰、 九龍洞、 仙峰寺、 遇仙寺、 萬年寺 高山區(qū) 初殿、 長生坪、 洗象寺、 華嚴頂、 雷洞坪、 接引殿、 臥云庵、 太子坪、 金頂、 萬佛頂

Hash:e8b6ebe4c07605f97e051b47ef2d616c129d602b

聲明:此文由 重慶美亞國際旅行社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