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老街巷
如果說老街是部歷史的長卷,
打開這部宏篇巨著:
老街幽幽,
青石板上留下了多少先輩的足跡;
小巷彎彎,
流傳了多少方言俚語、街談巷議,
記錄了古城的風云變幻。
岳陽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其濱江臨湖、且山嶺坡丘眾多、故其街巷也多根據(jù)這些因素而命名。1月22日起,“掌上岳陽樓區(qū)”陸續(xù)推出《岳陽老街巷》系列,帶您走進那段歷史。
岳陽老街巷——府西街
即今洞庭路北段岳陽一中大門西側至北門渡口那段道路。長約400多米,寬12米,瀕臨洞庭湖。清時,岳州城北門在今造船廠家屬區(qū)附近,距北門渡口尚有上百米距離。因街在岳州府署(今岳陽一中)西側,故名府西街。
民國23年(1934)的《岳陽城區(qū)圖》中仍有府西街之名20世紀60年代初,此路段與洞庭路合稱洞庭路。60年代中期,有關方面將府西街、洞庭路、南正街、天岳山1街、塔前街、呂仙亭街、茅草街合稱為洞庭路,原府西街與洞庭路這一段街道被稱為洞庭北路。
街西瀕臨洞庭湖邊,有座石磯名劉公磯,磯上有座劉公廟,清《光緒巴陵縣志》載:“劉公廟在北門江岸石磯上,祀宋劉锜,奉為水神。按锜高宗時知潭州,治荊南軍,屢建奇功。岳人多祀之。水神之說,殆出附會。劉公礬以廟得名,知廟亦古矣。”今廟早已無存,磯則為岳陽三磯之一。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1939年9月,為使流離湘中、湘南的難民子弟就讀,國民政府教育部在邵陽武岡縣(今洞口縣)竹篙塘設立國立第十一中學,設高、初中部??箲?zhàn)勝利后,1946年學校遷到岳陽縣黃沙街坪橋河。1947年遷至縣典獄署基址上并改名省立十一中。1949年11月21日,省立十一中與岳郡聯(lián)中、岳郡聯(lián)師三所學校合并為新湖南建設中學。1953年9月,改名為岳陽縣一中。1976年,改名為岳陽市一中。
1983年的岳陽一中
小喬墓位于九華山南麓,距剪刀池約70米。周瑜病卒巴丘后,郡人為其筑衣冠冢。十三年后其夫人小喬病卒,郡人又為其筑衣冠冢。二人墓冢為何朝何人所修,史志無記載。
1881年修建的小喬墓
此照片上的小喬墓為清光緒七年(1881),湖南學政陸寶忠重修,墓前立有“小喬之墓”碑。并在南側增建墓廬,環(huán)以圍墻,繞以彩廊壁嵌歷代詩詞題詠,供游人歇憩觀賞。1938年,墓廬被日軍飛機炸毀。1968年3517工廠將墓冢夷平做了職工宿舍。1993年,為增加岳陽樓公園旅游景點,又在公園北側重建小喬墓冢。
1990年代的北門渡口
清末民國時期,城區(qū)先后有東門操坪、岳陽縣立高小操坪兩處大型集會場所每遇大型集會、運動會均在此二處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門操坪被改建為軍需工廠的生產車間,縣立高小操坪也被民居與機關所占用。自1952年后至1966年,城區(qū)的大型集會與運動會便借用岳陽一中的大操坪。每年國慶或文革初期大型集會均在一中舉行,然后便從一中側門出發(fā),各種彩車、集會人群沿府西街經洞庭路向南一路游行而去。1966年位于青年路北的東風廣場修建后,一切大型集會與運動會便改在東風廣場舉行。今天的府西街僅成為城區(qū)通往城陵磯的最便捷的通道。
1990年代的巴陵大橋
1960年以前,從岳陽到華容及洞庭湖西各縣無公路可通,需乘船往返,既不方便又不安全。1960年代初,省道1804線公路修通后,因無大橋通達,仍需汽車輪渡擺渡。1969年10月,在北門與樓西灣東西兩岸同時施工,修建斜坡式輪渡碼頭。至1990年,輪渡有汽渡鋼質船5艘,年渡車496313輛次,日均渡1359輛次,最高日渡2029輛次。200年11月,連結兩岸的洞庭湖大橋建成后,北門渡口這個全省最大的的公路渡口也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丨文圖來源:《岳陽老街巷》
丨作者:鄧建龍
Hash:fcdf2eebc8d3f2f8b1d40a0bbd6ae0a286e1a522
聲明:此文由 掌上岳陽樓區(q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