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深閨的平江又一自然奇觀 一一兩進穿巖攝洞天福地隨筆

點擊題目下方平江鄉(xiāng)友網,每日為您推送平江最新最有趣的內容

作者:吳午如 圖:北峰掠影

今年清明,我同見明、含兮、鄂平、蛟龍等去過離城約九十里,位于木金鄉(xiāng)后巖村的穿巖。

兩山巖之間有洞相穿,故名穿巖。

穿巖,令我們?yōu)橹痼@的是,平江大山里,竟有能容萬人,可容車轎往來,騎馬馳騁,如此規(guī)模罕見的大巖洞。在我這個看過國內外不少風景的半個旅行家眼里,也不得不眼前一亮,嘖嘖稱奇!

我不敢多說,“此巖洞大概能容六、七千人吧?”,但見明說:“你只管寫能容上萬人,包準不錯?!备魑?,就憑能容上萬人的大巖洞,你也值得來此一游了!

史實告訴我們,此巖洞形成,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滄桑,山川奠定,才有此仙鄉(xiāng)飄渺、天塑神造之福地洞天。史料記載,在九百年前就有外地道人胡元周發(fā)現這一洞天福地,在此建筑道觀,后發(fā)展到洞里房屋百間,道士成群,香煙繚繞,仙樂飄飄,信眾如云,且都來自三省六縣,極具規(guī)模。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皇帝賜匾,勒封其道觀為“葆真觀”。朝代更迭,幾度興廢,幾朝復修,此道觀竟然至今猶存,現為平江古道教場地故址之一。

巖洞北向,原有宋代、清代九老寺,房屋十余間,在文革“破四舊”時被毀,令人頓足長嘆!

宋代有魯仕能等九老在觀中談文論經,刻名題詩于巖壁之上,后有清代文人李次青、張岳齡等九老仿前賢亦聚會于此。據野史,宋文天祥亦至此,但作為那個朝代反異族的民族英雄,后清史不讓留名,亦在情理之中。

穿巖,追溯歷史,即為古平江八景中的“三星疊嶂”景區(qū)之精華。三星,指后巖村附近的三個山峰,即華蓋峰香爐峰、席帽峰。穿巖即為香爐峰腳下的大巖洞。對此,宋代平江進士黃誥已有詳細描述,不妨錄于此,供各位一讀。黃誥在《葆貞觀記》中這樣寫道:穿巖“蟠地而大,扦天而高,其中空虛了無一物,東西透徹,車馬往來,其間可架屋百楹。巖之上下,流水灌注,源源不絕,此天池也。繞巖四柱,森然相望,若有所獻,此香爐峰也。南一峰,仰視霄漢,有軒昂不可屈之勢,此席帽峰也。北一峰深入煙霞,與星斗為鄰,此華蓋峰也。有試劍石,此許真君驅邪斬蛟之故事。有燒丹爐,此葛、艾二仙修煉飛身之遺跡也。有井,深不可測,故神物蟄藏于其中。每歲無雨,鄉(xiāng)人祈禱必應。至于名花茂草,珍禽異獸,升落飛鳴,千態(tài)萬狀,非筆墨所能盡……”

黃文記載已非常詳實,無需增補。

為了落實穿巖前后巖洞高低大小,10月4日,我與鄂平、小余等帶卷尺、長竹竿、長繩再進穿巖。實測得前巖洞最低處離地面4米,最高處離地面14米,洞內加洞外滴水以內面積約2000平方米。穿洞北面有山,當地人稱“后腦上”,上有一寺一井。寺名艾仙壇,井曰七星井。山下有巖洞可容上千人。巖內原有廟,后傾毀,有道士墳墓,近日因盜古時碑石,巳遭破壞,亟待修復。

從穿巖回來,很有收獲,我用手機拍了一些照片,現隨文發(fā)出,想各位對穿巖略略有些印象。

在我看來,穿巖其自然與人文景觀應居平江之首!國內外亦極為罕見,且只要建起游道,建處索橋,修舊如舊地恢復九老寺、內塑九老蠟像,外塑九老雕塑群、建兩代九老詩碑、修復古墓,重開葆貞觀香火,增古香古色與旅游相關的服務設施,嚴禁在景區(qū)建與旅游配套無關的任何房屋建筑,堅守保護性開發(fā),開發(fā)性保護,其開發(fā)價值絕不亞于石牛寨,且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余氏家廟只有幾里,離石牛寨也只有十公里,可構成旅游圈,形成旅游規(guī)模效益。

久在深閨人未識的人間勝景正企待有識之士前來保護開發(fā)!

(作者系城關鎮(zhèn)人,高級記者)

每日為您推送最有趣、最讓你耳目一新的內容。

長按二維碼關注 平江鄉(xiāng)友網

加載中

Hash:c112250a846979f636da6fc17a4e3c8fdfd4d6cb

聲明:此文由 平江鄉(xiāng)友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