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建成!硯山這座百年教堂
·····································以上廣告····································
正
文
魯都克教堂
蔡明
魯都克,一個好聽的名字,她是今云南硯山縣一個幾十戶人家的邊遠村落,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苗家人居多的小村、卻有一個建成至今112年的教堂,它是整個文山地區(qū),歷史最為悠久,現(xiàn)存極少的天主教堂,作為過往的注解,理應隱含些不同。
造訪魯都克由來已久,今年4月19日,我決定去看看。走蒙自往文山的高速在“鳴鷲”下走省道,過一小時一個長坡下完,稍窄的水泥路變寬,靠左的車窗外迎見一所不同的白色建筑,導航”小杜“告訴我:“到達目的地!”停車下來時已近正午,緊靠北回歸線的陽光熾烈耀眼,耳邊只有行車時留下的風噪,站在車邊觀望時、身邊走過一個沒精打采的土狗,村路那頭,著裝的幾個苗族婦女手撘涼棚,似在說話,青山懷抱的魯都克多么的清寂。教堂外面空無一人,大門緊鎖。
費些周折才找到管理教堂的熊子春先生,我告訴他正協(xié)調硯山縣有關人員,他說年關肆虐的新冠疫情已緩,不需協(xié)調,并往前開門帶我參觀。
座西朝東的教堂緊靠公路,最前面是一排鐵柵欄,進柵欄門幾米,就是教堂主體。教堂的正立面有約50米寬、2米高的石墻,大門開在石墻中段,最南邊的角上建有長寬各4米余、三層10多米高的鐘樓,鐵十字架高高豎在樓頂,別致、又似在宣誓著它的地標意味。進正門是院子,闊數(shù)佰平方米,種有兩棵樹,剛高過人。院子最西面是兩層6開間的正房,作辦公之用,靠北的4開間也是兩層,比正房稍小且矮,供生活日常。南面是教徒活動的經(jīng)堂,與鐘樓和正房相連,也4間但只一層。從正房與經(jīng)堂間的側門出去,可以看到正房后還依稀可辨的另一重院落,但已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聽熊先生講,曾經(jīng)這里是教堂自辦的學校。資料顯示,教堂及屋后的附屬建筑占地10余畝,依然完整的主體占地3畝、主體建筑面積750平米。除白色的鐘樓有西式風格,其余為中式青瓦白墻的磚木結構,總體布局似云南本土三坊一照壁格局。2012年、2013年當?shù)卣畠纱螕芸钚蘅槪庞辛私裉鞜ㄈ灰恍碌臉幼印?/p>
關于魯都克教堂的由來,說來話長。近代以前,從蒙自往東的馬幫大道,通過魯都克,當時此地歸屬阿迷,即現(xiàn)今開遠,再往東經(jīng)文山縣所樹革,五色充到達文山城。1885年中法戰(zhàn)爭后、依不平等的《中法條約》、蒙自被迫開埠,1901年海防至昆明全長859(有845、846的記述)公里滇越鐵路開筑,1910年全線建成并開通運營,緊接著,法國殖民勢力開始大舉進入云南。在這種背景下,魯都克教堂應然而生。當時天主教會和殖民者因何對魯都克情有獨鐘,難以找到相關記述。但我想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魯都克在有公路之前是馬幫大道的一個節(jié)點。第二、相較于海拔1300米左右的開、蒙壩子,魯都克雖處海拔2000米的高寒山區(qū),但離滇越鐵路蒙自至開遠一段的 羊街 小站,直線距離不到30公里,來往只是相對不便。第三、處蒙、開、硯三縣交界,以苗族為主、苗彝聚集的魯都克是漢文化和其它既有宗教影響相對薄弱的地方,作為后來的外來宗教、浸染的阻力會小,傳播生根的可能更大。
其時,沿馬幫大道,法國背景的天主教會,分別在文山所樹革、五色沖、馬關大栗樹倮幺街前后建有教堂。這種布局呈現(xiàn)出依托鐵路由西向東,把云南與廣西連接起來的態(tài)勢。從規(guī)格規(guī)模上看,始終只派有一個神甫的魯都克教堂,應該屬相當基層一類,但與其相鄰前后建成的幾個教堂現(xiàn)今都不見了蹤影,而為何獨有魯都克教堂還保存至今呢?
讓我們再回到魯都克。
1893年,被稱為計司鐸的法國人來到魯都克,隨即建蓋草房三間,開始了在當?shù)氐膫鹘蹋?896年春,法國青年豐常盈、法名布格爾受天主教昆明教區(qū)金夢旦派遣,隨16馱物資來到魯都克,之后,他主持在開山炸石平出的地基上大興土木,1908春,90斤重的大鐘由開遠運至羊街 ,靠8個壯漢手抬肩扛,耗時多日運到安裝好,至此、通過10余年的不斷續(xù)建,教堂成型。
從1893年至1952年的這59年中,先后有計司鐸、豐司鐸、馬司鐸、袁司鐸、、淘秉均(苗)司鐸、陶文亮(苗)司鐸、安司鐸,共7人在此傳教,其中計、豐、袁為法籍、安為荷蘭籍、其余為本地籍。這當中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豐常盈(布格爾)。據(jù)載,豐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他到達兩三年后,能用苗語和彝話與當?shù)厝私徽?。在他主事期間,曾組織教眾開掘水井、修筑石板路,并在教堂內(nèi)辦學,當?shù)叵群笥?20余人在此就學,其中15人從優(yōu)升入昆明等更高級的教會學校,有熊光法、熊光華兩人學習后被派往馬來西亞傳教,陶文珍先留昆明教會服務,后居香港,逝臺北。豐還粗通醫(yī)術,在教堂內(nèi)設有藥房、常為教眾看病,閑暇時還彈彈風琴,為屋后的菜地澆澆水,并在任內(nèi)整理過一本關于當?shù)孛缱迩闆r的書籍。有一年魯都克大旱歉收,豐還通過教會自越南運來白米一批,賑濟百姓。1938年豐不幸染病、教徒轉運開遠醫(yī)治,之后不治身故,信徒依其愿將遺體運回魯都克安葬。其時,昆明教區(qū)派員前來主持葬禮,相鄰地區(qū)教眾近千人前來參加。豐在整個56年的人生中,有42年都在魯都克傳教、可以說,他幾乎把自己的一生、留在了這里。
1952年安司鐸被禮送出境后、魯都克教堂曾一度關閉,90年代后又逐步開始了宗教活動、并延續(xù)至今。
我自覺對于宗教的認知比較粗淺,因此很難從教義上系統(tǒng)講清魯都克教堂能夠長期存在,并在當?shù)氐玫浇掏阶冯S的原因,但我覺得這應該與天主教本身也宣揚愛、善有關,同時,歷任特別是豐司鐸42年的不懈堅持、無疑對民眾起到了巨大的感化作用。作為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我保持對宗教及其信徒的敬畏,對把一生留在這個小小的魯都克、小小的魯都克教堂的法國人,懷有深深的敬意。然而,根本上我是矛盾的,因為教堂的存在,注釋了我們國家、民族、文化曾經(jīng)的衰落,也成為了外來勢力覬覦云南,進行文化、宗教浸染的現(xiàn)存標本。
熊子春老人同意帶我去離教堂半里、豐的墓地看一看,出村后我跟在他身后,踩著新翻過的松軟紅土地、在低矮長出新葉的蘋果林中蛇行,今年清明后一直少雨,魯都克也一樣、山風干熱,一陣強過一陣,刮得草葉忽忽作響。
10多分鐘后我們穿過荊棘,來到離山腳不遠的墓前,如果沒有墳冢后兩米高,文革時被人砸斷后又用水泥粘合的石頭十字架,陵墓毫不起眼,然而,這個遠涉重洋的法國人,不禁讓我再次肅然起敬。
離開前我好奇的問起魯都克名字的由來,熊子春老人告訴我,這是當?shù)匾驼Z:意思是石頭上的村莊。我于是明白她一直都是那么邊遠,從來都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原因。66歲的熊子春老人熱心而又淳樸,與我萍水相逢,因陪我參觀而耽誤了放羊的時間,我向他致謝、道別。
出村不遠我把車停在坡頭,下車回望,魯都克教堂的塔尖是如此明顯,而它的背后是群山、以及群山中小村的清寂。
再見!我不禁輕輕的搖手。
-end-
圖文作者:蔡明
男,1965年生于文山,曾于文山師范學校任教4年,1991年調昆明工作,現(xiàn)居昆明。本文作于2020年
來源:本文版權保留。如轉載,須經(jīng)作者本人親自授權,并注明出處。否則,視為侵權
家在硯山
投稿 爆料:Yanshan7077(微信)
留言區(qū)抖起來~
Hash:33763581dae812260801daecf505fa154d898126
聲明:此文由 家在硯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