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實拍五塔寺金剛座塔,揭秘這里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五塔寺

五塔寺原名“真覺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創(chuàng)建于明代永樂年(1403-1424年),寺內(nèi)高石臺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約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為“金剛寶座塔”。據(jù)史書記載,明永樂初年,印度僧人班迪達自西域來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獻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剛寶座的規(guī)式。明成祖與他談經(jīng)論法十分投機,封他為大國師,授予金印,并賜地於西關(guān)(今西直門)外長河北岸,為之建寺,寺名“真覺”。后又根據(jù)這位高僧提供的規(guī)式建成了金剛寶座塔,并重修了寺院。這便是真覺寺的前世。

今天老豬實地探訪了至今猶存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用照片展現(xiàn)如今寶塔的莊嚴和歷史。

老樣子,咱邊發(fā)照片便介紹這座塔的歷史。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坐標:北京,五塔寺(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這里是北京系列之金剛寶座塔 。

清王朝建立后,乾隆為給其母做壽曾兩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后為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諱,改名為“大正覺寺”。乾隆二十六年是當朝皇太后七十大壽,五塔寺作為祝壽的主要場所之一又進行了全面修葺,并請來一千名喇嘛念經(jīng),各國使臣都進貢了壽禮,頭戴紅頂花翎的大臣們奔波于殿前塔后……當時熱鬧繁華的情景被繪制在一幅彩圖中。圖畫再現(xiàn)了五塔寺當年的全貌:南臨長河,南北向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金剛寶座、毗盧殿、後大殿,東西分別列鐘豉褸、廊廡配殿等大小二百馀間旁屋。寺內(nèi)主要建筑屋頂全部換上黃色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fā)光,金碧輝煌,顯示出皇家寺院的威嚴氣勢。

清朝後期開始,五塔寺逐漸衰落,到民國初年僅剩一塔兀立于一片瓦礫中。由於無人看管,寶塔的銅質(zhì)鎏金塔剎多次被盔。迫于無奈北平市政府於1937年至1938年對五塔寺進行了一些簡單的修繕,增添了院墻、門樓及門樓兩側(cè)六間南房。院內(nèi)圈地30畝。所慶幸的是兩棵與塔同齡的白果樹竟幸兔于難,至今郁郁蔥蔥、果實緊累。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釋迦牟尼得道處迦耶山寺所建的紀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國同類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年代較早,樣式最秀美,堪稱為明代建筑和石雕藝術(shù)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結(jié)合的典范。

寶座最下層是高1.78米的須彌座,由下而上分為圭腳、下枋、束腰、仰蓮、上枋等幾個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紋,梵文內(nèi)容除佛經(jīng)外,還記述有關(guān)建塔事跡。須彌座至寶座頂分作五層,每層挑出石刻短檐,檐頭刻成椽子、滿頭和滴水,每層四周刻佛龕,龕內(nèi)各刻有坐佛一尊。

龕與龕之間及轉(zhuǎn)角處刻有花瓶式柱子,柱頭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檁、短檐。寶座外形的裝飾材料均為青白石。寶座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6O米,東西寬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龕,龕內(nèi)原有佛像早已遺失。寶座南門內(nèi)兩側(cè)各有一四十四級盤梯可通寶座頂?shù)恼滞?nèi)。寶座的建筑外形頂部比基礎(chǔ)收進約半米,寶座比臺基高約15倍,給人以穩(wěn)固、高大、莊重的感覺。

寶座頂部的臺面四周繞以石護欄,東西各有一罩亭。罩亭為琉璃磚仿木結(jié)構(gòu),亭之南北各開一券門通臺面。五塔就建在這寶座頂部的臺面上,中央為一大塔,四角各置一小塔。五塔均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中央大塔高約八米,下層為須彌座,其上有十三層密檐,每層密檐下周匝刻有小佛龕及佛像。

塔頂冠以仰蓮、相輪、華蓋寶珠組成銅制塔剎。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跡一對,是佛的象徵,有“佛跡遍天下”之意。傳說佛祖圓寂之前留足跡於摩揭陀國一塊石頭上,後人刻佛足以示敬仰。在我國有十馀處佛足跡,北京地區(qū)僅此一處。佛足跡旁刻蓮花、八寶等紋飾。傳說印度高僧帶來的五尊金佛就藏在這座塔中。

佛教中寶座和五塔各有由來和講究。按佛經(jīng)上說,金剛有五方五界:佛部(中)、金剛部(東)、寶部(南)、蓮花部(西)、羯摩部(北)。每部有五方主佛:中為毗盧遮那佛,東為阿閑佛,南為寶生佛,西為阿彌陀佛,北為不空成就佛。佛又有五方寶座,即動物坐騎:大曰獅了座、阿閦象座、寶生馬座、阿彌陀孔雀座、不空成就迦樓羅金翅鳥王座,所以五塔寺金剛寶塔寶座和五塔的須彌座四周都有獅子、象、馬、孔雀、金翅鳥王等五種動物形象的雕刻。

五塔寺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寺院蕩然無存,只有這座金剛寶座塔幸存下來。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是佛教藝術(shù)的結(jié)晶。在寶座和五塔的須彌座上密布著佛足跡、佛像、五佛寶座、八寶金剛杵、菩提樹、法輪、花瓶、天王、羅漢、梵文、卷草等。這些內(nèi)容大多屬藏傳佛教題材,對佛學(xué)研究有重大參考價值。

金剛寶座塔雖然是以印度的“佛陀迦耶塔”為藍本,但還是融合了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和雕刻藝術(sh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實證。正是由於在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上具有的特殊價值,五塔寺金剛寶座塔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磚和青石,內(nèi)部磚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為下層寶座和上層五塔兩部分。寶座高7.70米,建于高約50匣米的臺基之上。

四角小塔形同大塔,只是高度約低度一米,塔檐十一層,塔剎為石制。立於高大寶座之上的五塔及其它建筑,給人以高聳而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感覺。

這么美的人文景觀,自然歷代文人騷客都把真覺寺當做游歷之地,

就像一首寫于清代的詩文中的那樣:

凌空垂寶塔,披露出銅盤。

影照青蓮色,光寒白露團。

霞標窺日近,風洞雪云寒。

靜坐觀空界,天花繞石壇。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觀賞, 喜歡請關(guān)注。

下一季將有更好的內(nèi)容呈現(xiàn)

Hash:0ea51dcccb680cbad75b98b438969ae3c1920334

聲明:此文由 老豬的碎碎念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