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難得一見的唐代建筑風格寺廟

城跡沈陽——尋找有故事的城市

建筑,是一個城市的精髓和靈魂,更是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印記,展示著一個城市的風貌,體現(xiàn)著一個城市的品格,是一個城市魅力的集中展示。

沈陽,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城市,有著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當你置身其中解讀這個城市時,可以讀出這個城市深邃、厚重、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是這個城市有多好,只是因為這個城市里,有讓你無法割舍的東西,更有讓你無法離開的理由。

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盛京古城的歷史、奉天老城的魅力、沈陽城市的繁華……

沈陽回龍寺,舊稱舍利寺,坐落在沈陽塔灣,始建于唐,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

中國佛教大凡有名的寺院,有寺必有佛,有寺必有塔。遼代興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無垢凈光舍利塔始建之時,旁邊便有一座佛寺,它便是回龍寺的前身。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極頒布圣旨,命重修舍利塔,并建成塔寺回龍寺。從那時起,回龍寺便成為盛京城一座標志性佛教建筑。

據(jù)史料記載:舍利寺塔在縣城西十二里塔灣舍利寺,清崇德二年(1637年)敕工部重修,賜名回龍寺,邑中八景塔灣夕照即以此得名,傳唐時建。乾隆元年編寫的盛京通志記載:“舍利塔一名回龍寺,在城西塔灣,崇德六年敕工部重建,以后隨時修補,寺前有塔,名舍利塔。此時的回龍寺在沈陽地區(qū)香火極旺,是人們焚香祈祝的圣地之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zhàn)爭,回龍寺被毀??缭角?,昔日廟宇蕩然,空余舍利寶塔。2008年開始,政府投資,開始重新修復舍利塔和回龍寺。

關于回龍寺、舍利塔以及前兩者所在的塔灣地區(qū),還有這樣一個說法:遼代修建舍利塔的地方,是當時遼河水經(jīng)過的地方,正好在塔處有一道河灣兒。于是,人們便給起了一個隨緣的名字“塔灣”。1641年,清朝入關前,重新修建了舍利塔,并建了一座寺廟,這時遼河水已經(jīng)改道,這里沒有了河流。從塔灣沒有水開始,人們想起了龍,夢想著這地方重新有水,便給寺廟起名“回龍寺”。

1877年以后,清政府開渠引渾河水灌溉農(nóng)田,新開河水流經(jīng)舍利塔,“塔灣”之名重新起用。

當年,乾隆皇帝回老家沈陽,親自為舍利塔、回龍寺題詞:“萬福之源”。1904年日俄戰(zhàn)爭,舍利塔、回龍寺被曾一度被毀,民國時修復。

清人有詩云:“一灣塔影水流春,寒食煙生樹樹新,疑是雨余青到眼,十三山色欲留人”

盼了一百年,重現(xiàn)塔灣的回龍寺復原了寺廟的唐代建筑風格,主殿高度為舍利塔高度的二分之一,天王殿、菩薩殿、大雄寶殿,俱是法相莊嚴。

唐代的建筑風格,是宏偉、高大、典雅、尖頂樓閣,很有氣勢;樓、庭、堂、榭,蜿蜒曲折,各建筑物之間,結構相連,避風遮陽,曲徑通幽,震撼一方。

新建成的回龍寺,主體建筑古樸大方、雄偉莊嚴、氣勢恢弘,具有濃郁的唐朝風格。

斗拱大是唐代木構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其風格奔放,但又不失典雅,再加上唐式建筑斗拱與柱比例甚大,更使它的結構之美顯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回龍寺,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寺,在盛京古城屹立了上千年,雖然歷經(jīng)歲月風霜,但伴隨著戰(zhàn)亂與朝代更迭,舍利塔、回龍寺命運坎坷,飄搖不定,一次次起死回生,一次次被戰(zhàn)亂損毀。在焚毀與重修的交替中,不斷的在續(xù)寫舍利塔寺合一的歷史?,F(xiàn)在的回龍寺,雖少了幾分歷史的滄桑,但是重建后新生的“古寺”在經(jīng)歷了百年的寂寞后,又開始變得香煙繚繞,繼續(xù)向世人講述這座千年古剎的秘史、變遷和未來。

遇見,從來不是偶然的事,無論是對人對物還是對事。城市街巷里的人或物,對我來說都很特別,每次去尋找都會有一個特定的故事,和一些人走了一段路,留下一段情懷。

【版權聲明】:圖文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務必聯(lián)系作者獲得授權,如涉及版權問題或者尋求合作,請私信聯(lián)系作者。歡迎推薦各種資訊,讓我們一起用文字和圖片分享給更多的人。作者已開通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號、公眾號、搜狐號、網(wǎng)易號等主流自媒體,歡迎關注大遼之寧。

Hash:a947444577ea130a129269444bc8f16b399d8456

聲明:此文由 大遼之寧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