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禮 | 故居尋訪:尋找瓦屑壩祖先的足跡

尋找瓦屑壩祖先的足跡

文 | 孫 禮

明月照鄱湖

農(nóng)歷八月,仰望凈空的一鉤彎月,我想不幾天就是中秋節(jié)了,月兒該慢慢地圓了。嘴里就不由得哼起“望著月亮的時候、常常想起你---”的《望月》之歌,不免倍加懷念祖先,懷念故鄉(xiāng)?;氐蕉肥?,輕翻發(fā)黃的《孫氏族譜》,想追憶一下先人的英名和足跡。

蓋聞江之右有鄱陽湖饒州之勝境 湖之濱有瓦砌壩 眾姓之肇基 余孫氏歷唐宋元 聚族于斯亦已久矣 惟署南直奉政大夫暢后公之子諱均壽字綬膚號壽莆公 元末兵亂 因父致仕 不歸故里 寄居李洋 洎明初從事軍中 以有功授安慶府江防廳攝太湖令 以德治民 政績最著 創(chuàng)建署堂 邑乘可考 卒于官 即余官湖始祖 二世祖鶴仙公塟始祖于縣治南關(guān)外鯉魚溝 丁父憂而不忍離墓 愛湖俗而不思返鄉(xiāng) 此籍之所由隸于湖也 自時厥后 瓜瓞綿綿 椒實蕃衍 迄今世數(shù)二十余矣 丁數(shù)二千余矣

饒州勝境

這段文字頗為拗口,且沒有標(biāo)點符號,還有幾處繁體字,但還是能耐心一讀,文字不長,卻有“三奇”深深打動我的心。奇時---元末明初,奇地----鄱陽湖之濱瓦砌壩,其眾--眾姓也。

江西瓦屑壩

先說說瓦砌壩。位于鄱陽湖畔的瓦屑壩,具體地址在江西省鄱陽縣蓮湖鄉(xiāng),原是一個自然村,一座瓦窯,一處陶莊,一個古渡口,于今已是空空蕩蕩,赤土夕陽,濁浪拍岸,芳草萋萋,紅色、綠色、水色三色分明的荒涼湖岸。北宋樂史所著的《太平寰宇記》載:“蓮荷山在(鄱陽)縣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葉浮水面”。這個蓮荷山即蓮湖鄉(xiāng),歷經(jīng)宋元明清,現(xiàn)已是荷枯水渾人空了,歷史遺址遺存蕩然無存,村里宗祠有關(guān)瓦屑壩移民的歷史展示,也只是蒼白無力的文圖,沒有實物支撐,留下的是歲月無法奪走的水土和草木。

江西瓦屑壩組圖

《朱氏族譜》和《何氏族譜》均載,此處原有磚瓦窯,磚瓦堆積成壩,村民在壩上挖坽引水,故名瓦屑坽。后屑又寫成燮,砌等。鄱陽縣是一個圍堤圍成的江西最大縣,瓦屑堤也是鄱陽人堆積填筑的大壩,只是正史無記載。而民間《族譜》《家譜》卻真實保留了不少的歷史細(xì)節(jié)和民情。如元代瓦屑壩下的湖水,由于歷史泥沙塵埃的淤積,湖水早已遠(yuǎn)離大壩而去了,后生看到的唯有滄桑。年前防汛考察,借機親臨,望著浩瀚的藍(lán)空和湖面,傾聽低沉的廬山和鄱湖濤聲,不免腳軟,很想跪下;我忍不住問陪同的一縣領(lǐng)導(dǎo):這里是否常有人來?縣官回答:江南福地,華夏之根,尋根者有時獨行,有時成雙,有時成千上百,跪在瓦屑壩上,默默無語。聽后我心如湖水。

諸位,不妨也查一查自家的《家譜》《族譜》,或許也能找到"江西瓦屑壩"、"鄱陽瓦屑壩"、"鄱陽桃花渡瓦屑壩"、"瓦屑壩葉家村金雞嶺"等等記載,還有諸如"江南路豫章瓦屑壩"、"饒郡瓦西壩"、"江西饒州瓦西壩"、"饒州府瓦西壩"、"江右瓦西壩"“瓦砌壩”等等字樣,都是這個神圣的地方,那我們就找到了共同的家園了,我們就是老表了,若有幸同姓,600年前我們甚至是“一家”或“一村”了。600年的口耳相傳,"瓦屑壩"衍生出瓦西壩、瓦砌壩、瓦基壩、瓦家壩、瓦集壩、瓦渣壩等各種民間口音,切莫奇怪和質(zhì)疑。瓦礫在今鄱陽方言中仍讀作"瓦屑"、"瓦嘰仂"。但千變?nèi)f化,瓦壩不變。只是令人辛酸的是,更有人把此地叫做"挖心壩",這不止是說離開瓦屑壩等于挖走了江、饒兩州的心、百萬移民的心,而且還有明政府非人的移民政策。

志與譜

再說說元末明初。元朝統(tǒng)治中國短短八十九年(1279—1368),靠的是軍事暴力。外族統(tǒng)治致使長江一帶產(chǎn)生了大量喪失土地的“流民”。這些“無籍”流民是比移民更為痛苦的群體。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一生經(jīng)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shù)朝,官至陜西臺中丞的張養(yǎng)浩,寫了一首描述元代黑暗現(xiàn)實的長詩《哀流民操》,其詩哭訴:

哀哉流民!為鬼非鬼,為人非人。

哀哉流民!男子無緼袍,婦女無完裙。

哀哉流民!剝樹食其皮,掘草得其根。

哀哉流民!晝行絕煙火,夜宿依星辰。

哀哉流民!父不子厥子,子不親其親。

哀哉流民!言辭不忍聽,號哭不忍聞。

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

哀哉流民!死者已滿路,生者與鬼鄰。

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兒錢幾文。

哀哉流民!甚至不得將,割愛委路塵。

哀哉流民!何時天雨粟,使女俱生存。哀哉流民!

生不如死則必不畏死。至正十一年(1351),江淮一帶流民扎起血紅的紅巾,高舉紅旗,紛紛起義。潁州(今安徽阜陽)劉福通的紅巾軍震動全國,撼動朝廷。第二年,定遠(yuǎn)郭子興又率眾起義,攻占濠州城,朱元璋毅然加入。隨后鄒普勝在蘄水,徐壽輝在黃州,明玉珍在隨州,陳友諒在沔陽,也各自起義于自己的故鄉(xiāng)。江左一帶,干柴烈火,玉石俱焚,“大地積骸丘,千里無人煙”。

農(nóng)民起義

1127年,金軍南侵,江淮成為宋金對峙的前沿,江東父老大量南逃北竄,或在戰(zhàn)亂中死亡殆盡。我的家鄉(xiāng)安慶府所屬的淮南西路,在南宋時期已成為人口最稀少的地區(qū)之一,在元朝數(shù)十年間不僅元氣不復(fù),且到元朝末年,又成為江淮和長江中游反元起義核心區(qū)和發(fā)源地。尤其安慶府,起義軍和元軍反復(fù)爭奪,殘酷拉鋸,持續(xù)十多年。元至正十二年(1352),徐壽輝圍困安慶城,攻下周圍各縣,十一月,大舉進攻安慶城失利。至正十五年,徐壽輝復(fù)振,攻占湖北沿江府縣,又主攻安慶府。次年,徐壽輝部將趙普勝再攻安慶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擊敗趙普勝和元軍,占據(jù)池州,亦進逼安慶。至正十八年,陳友諒與趙普勝率軍再攻安慶,元江淮行省參政余闕自殺。至正十九年,朱元璋軍西進,與陳友諒軍激戰(zhàn),九月破潛山,十月攻奪安慶不克。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殺徐壽輝稱帝,進攻朱元璋腹地建康(今南京),大敗而歸,朱元璋軍乘勢攻下安慶。至正二十一年七月,陳友諒將張定邊再攻陷安慶。八月,朱元璋親率徐達(dá)、常遇春西征奪回安慶。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才徹底消滅陳友諒。十幾年間,可憐安慶飽經(jīng)戰(zhàn)火,遍地空城死村、野狗蒿茅,萬戶蕭疏,土地荒蕪。我原籍江西饒州的祖先,從瓦屑壩離家,在明軍中小立微功,被授予江防縣吏,率移民之先,去了江左安慶府太湖縣,填補人間空缺。

安慶府

朱元璋說:“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wù)?!焙槲淙辏瑫r任鄭州知府的蘇琦給朱元璋奏言“時宜三事”。屯田積粟,以示長久之規(guī);選重臣駐邊鎮(zhèn),統(tǒng)轄諸蕃;墾田以實中原。奏言請求:“為今之計,莫若計復(fù)業(yè)之民墾田外,其余荒蕪?fù)撂?、宜?zé)之守令召誘移未人籍之民?!彪S后,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jiān)宋納等人共奏言:“古者狹鄉(xiāng)之民遷于寬鄉(xiāng),蓋欲地不失利,民有恒業(yè),……宜令分丁徙居寬閑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則國賦增而民生遂矣?!庇谑菦Q定在全國范圍內(nèi)移民屯田:“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南方則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明初史無前例的大移民拉開序幕,山西洪洞大槐樹和江西饒州瓦屑壩,成了南北兩大明初大移民集結(jié)地,千萬人背井離鄉(xiāng)。或許當(dāng)代和后人咒罵朱元璋,但移民比起流民還是一種歷史進步,而且也是迫不得已。

眾姓移民圖

后說眾姓移民。眾姓者,百姓也。江西二百余萬移民中,饒州府百余萬移民從瓦屑壩乘船出發(fā),經(jīng)鄱陽湖到長江,然后走“江湖”(江蘇、安徽、湖北、湖南等?。┘捌渌胤?。大概因路途并不遙遠(yuǎn),類同當(dāng)今的“移民后靠”,因而未被正史細(xì)載?,F(xiàn)存安慶市圖書館桐城族譜63部,其中20%就有”江西鄱陽湖瓦屑壩“記載,而其余未載者其實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遷來。有人統(tǒng)計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和安慶市圖書館所藏36種族譜:遷自瓦屑壩和鄱陽縣的家族有18個,占50%;遷自饒州和江西的合計有26個,占72%。從遷入的時間看,除了遷入時間不詳?shù)?族和明以后遷入的3族外,在29族中有27族是元末明初遷入的,占93%。

遷入新地

民國宿松縣志》記載,該縣256個氏族,除去遷入時間和原籍不詳?shù)耐猓杏?13族,其中182族是明中期以前遷入的。在這182族中,遷自江西饒州的有82族,占總數(shù)的45%;在元末明初遷入的有143族,占88%。在元末明初遷入的143族中,遷自江西的有116族,占83%;其中有38族明確記載來自瓦屑壩,31族來自饒州或鄱陽縣,其余來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

記載遷徙

根據(jù)《明史》、《明太祖實錄》及大量《家譜》記載和《中國移民史》考證,洪武年間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蘇移民二百一十余萬人中,移民安徽的有:洪武七年,遷14萬人到鳳陽;洪武九年,遷5千人到鳳陽;洪武廿二年,遷27萬人到安慶府,20萬人來自瓦屑壩。還有遷6.5萬人到池州府;遷約6.4萬人到廬州府。這些移民分布在安徽的鳳陽、 合肥肥東、肥西、長豐、桐城、潛山、宿松太湖、安慶、懷寧、樅陽、池州、貴池青陽、六安、壽縣、休寧黟縣、東至望江、巢湖、蕪湖滁州等。

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慶府的約42萬人口中,大約有28萬多江西移民,其中約20萬來自饒州,遷自瓦屑壩的有10萬人,占饒州籍移民的一半。6個世紀(jì)過去了,這10萬瓦屑壩人的子孫已經(jīng)植根在江淮大地,分支開叉,成為當(dāng)?shù)刂黧w了。

眾姓移民

或許會問,那個腥風(fēng)血雨的年代,江西何致人丁興旺?這是因為江西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海拔在400米至2000多米之間,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而北面則是波濤萬頃的鄱陽湖,水鄉(xiāng)澤國,這種自然環(huán)境,靠騎兵屠殺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很難進入,因而遼金

元的那個時代,江西幸運偏安一隅。

鄱陽湖畔

或問,一個鄱陽湖畔的僻靜小村為何成為眾多移民的出發(fā)地?這是因為饒州不負(fù)盛名,是江南富饒之地,武夷山和鄱陽湖天然屏障,加上“民兵”組織自衛(wèi)為該地贏得了人口稠密、農(nóng)業(yè)發(fā)達(dá)的好機遇。鄱陽縣大名鼎鼎,是當(dāng)年饒州府府治地,宋代范仲淹曾到此苦心經(jīng)營,留下很多古跡,至今又是200余萬人口的江西最大縣。鄱陽縣乃鄱陽湖中心,活在水邊人人懂水,人皆船民,駕舟搖櫓小菜一碟。江西”五河“條條通湖,不但管轄的鄱陽、余干、萬年、浮梁等七縣黎民,就是江西全境的百姓集散此地,也是順?biāo)兄?,來去迅捷。鄱陽縣北望長江,長江直通湖北、安徽等數(shù)省,運輸便捷。江西移民在瓦屑壩上船,經(jīng)四通八達(dá)的水路送出鄱陽湖,可到達(dá)沿江各省乃至全國。蓮湖鄉(xiāng)彈丸之地,四面環(huán)水,瓦屑壩形如半島,移民難以逃離,便于管理,等等。于是,瓦屑壩--鄱陽湖--湖口--長江,便成了史上著名的移民遷徙之路

鄱湖漁船

移民安徽后,出現(xiàn)了不少名門望族。

清康熙年間官居大學(xué)士、宰相,桐城人張英說:“吾桐(城)與潛(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許。余之先自鄱陽瓦屑壩徙于桐,始祖為貴四公。潛亦同時同地并來鄱陽,始祖為貴七公,徙居于潛之青山焉。”清初宿松人朱書也說:“吾安慶,神明之奧區(qū),人物之淵藪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強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會者錯焉,土著才十一二耳。”“鐘公自鄱陽遷之,貴一公其后住蕪湖,貴七公其后住潛山,俱成望族?!?/p>

合肥《鄭氏宗譜》載:“我鄭氏始祖公,李唐以后居江西饒州府鄱陽瓦屑壩,歷代三十余世,傳至堂金公于明初洪武遷合肥邑北鄉(xiāng),卜居于斗自鎮(zhèn)”。李鴻章家族譜《合肥李氏宗譜》載:“吾族李氏本出自許家,許姓明代由江西瓦屑壩遷往合肥?!保ㄔS姓過繼李姓而改姓李)

生于1616年的龔鼎孳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江左三大家”之一,他與其弟龔鼎孠是合肥歷史上的名樓——稻香樓的主人。龔家在江西臨川已歷二十世,元末因陳友諒農(nóng)民起義之“亂”遷合肥,“一世二世孤苦伶仃,三世四世漸有書生,五世出一高僧,六世車馬盈門”,到七世孫龔鼎孳,“合肥龔”發(fā)展至頂峰。

劉銘傳為合肥《劉氏宗譜》撰的《續(xù)修宗譜序》有“吾族自江右遷于肥西,歷數(shù)十世五百余年”語。進賢和饒州相鄰,實際上合肥劉家的先人是從瓦屑壩登船的,故劉家后人也說他們來自江西瓦屑壩。

移民后裔懷念祖籍

移民后裔懷念祖籍,或續(xù)修家譜、認(rèn)祖歸宗、或不遠(yuǎn)千里、虔誠拜竭。有年清明節(jié)期間,安徽池州一對李姓夫婦,歷經(jīng)周折,尋根瓦屑壩,冒雨祭拜先祖,他們面對一棵大樟樹長跪不起,手捧瓦屑片,飽含熱淚,激動地說:“家,到家了?!?/p>

肥西縣花崗鎮(zhèn)董崗小學(xué)的陳先明,從合肥到江西婺源找到瓦屑壩后說:“當(dāng)我們真正踏上瓦屑壩這片土地,站在村中那棵標(biāo)志性的四人合抱大香樟樹下,站在先祖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那種感覺真的無法形容……”

“我們是為修家譜而去瓦屑壩的。”鄭賢宗先生形容自己初到瓦屑壩時“心情非常激動,竟有些不知所措”,“在先祖?zhèn)冊幼∵^叫作廟灣的地方,我們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祭拜儀式:焚香、燃燭、鳴炮,祭拜祖先。那一刻,我真是熱淚盈眶、思緒萬千?!编嵸t宗說,在結(jié)束瓦屑壩尋根問祖之旅前,他特地從湖床的瓦礫中帶回了部分瓦屑、碎磚?;貋砗蟀岩粔K瓦片放入了始遷祖棺內(nèi),“當(dāng)年先祖沒能再回去,這就算告慰先祖,也是完成了我們數(shù)代人的心愿。”

桐城吳春富到此尋根,其眼中的鄱陽湖是水清如鏡,蜿蜒曲折,大面積的灘涂綠草紅花,鳥兒嬉戲,牛兒打滾,窄窄的河里,泊著一條條小木船,微風(fēng)下?lián)u蕩。他站立在瓦屑壩上,透過歷史的塵土和霧靄,看到了先人們遷徙時的悲容、盤旋和回望。

尋根祭祖組圖

安慶土著方言沒有人知道,安慶8個縣市中,懷寧、潛山、望江、太湖、岳西、宿松等6個縣的贛語卻成方言。安慶老城區(qū)(西門)一帶講的“安普”,也夾雜著很多的贛語。安慶成為江西之外能講江西話的外省地區(qū),有些九江話和安慶話簡直不能分別。

“解手”這個安慶方言就來自瓦屑壩移民。當(dāng)年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們把移民的手反綁,然后用一根長繩串連。大小便憋急了,移民便呼喊監(jiān)送人員:“解手??!解手?!薄敖馐帧本钩闪恕胺奖恪钡拇~。

瓦屑壩尋根問祖的地標(biāo)建筑——胡氏宗祠,貼著十分醒目的紅色對聯(lián):“地潤草根出英才,天遣贛民興鄂皖”。橫批僅一個字——“根”。尋根者或一人,或一家,或一族,百人千人,對著古樹名堤,浩瀚水天,齊齊下跪:香煙裊裊,叩頭出血,哭入云霄。

安慶至今有個風(fēng)俗,人死了,棺材要放置在野外(通常是自家的田地或者山頭上)三年,然后才可以入土為安。這個殯葬風(fēng)俗叫做厝(cuo)柩,又叫蠶基。當(dāng)年移民希望還能遷回鄱陽湖老家,所以家人死后都不愿意立即下葬,等幾年之后太平了將棺木一同運回老家。死了,還要望鄉(xiāng)三年。

中秋夜到了,如果你是“瓦屑壩”的后裔,請在月下呼一聲:“江西,老家!”讓民族之魂凝結(jié)團聚。

地名古今”以強調(diào)原創(chuàng)為主。內(nèi)容板塊和欄目大致如下,文章字?jǐn)?shù)以兩三千字以內(nèi)為宜。突出個人化,文字盡量講究而有韻味。

1、我說地名|以個人視角講述熟悉的地名歷史變遷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羅列概念。突出個人對地名的理解和歷史變遷的解讀。

2、傾聽講述|每個村莊、每個街巷,都有說不完的人與地名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傾聽講述,以細(xì)節(jié)勾勒歲月流逝中的、難以重現(xiàn)的故事。

3、我的漂泊|許多人的人生旅程,會在遷徙、漂泊中走過。用印象最深的幾個地名,穿插個人的成長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4、故居尋訪|千百年來,每個地方都有影響歷史、文化名人,故居尋訪,在尋訪中解讀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樣避免面面俱到,寫最能觸動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為當(dāng)今時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與異地觀感融為一體,既是游記,也有頗為充實、敏銳的詩意表達(dá),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遠(yuǎn)離故鄉(xiāng)的人,心中永遠(yuǎn)牽掛故鄉(xiāng)。每次踏上歸家之路,會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兒時的星星點點的記憶,家庭幾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樹,一口井,一家人,左鄰右舍,都是故鄉(xiāng)難忘的記憶。

“地名古今”的作品,將根據(jù)相應(yīng)版塊予以結(jié)集出版。歡迎各位新老作者賜稿,圖文分別打包發(fā)送,請發(fā):lihui1956@vip.sina.com

?

?

?

Hash:a4038a7702b4602344c3231a34c59169d3de60b9

聲明:此文由 地名古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