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牌坊上的四個字,原來是出自海外貢使之口

黃埔文化遺產(chǎn)

挖掘黃埔文化遺產(chǎn)

傳播文化黃埔

走近南海神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海不揚波”麻石牌坊,它建于清代,游客來訪時大多會在牌坊前駐足良久,心中也會不住地思索,這四個大字中蘊含了什么樣的深刻含義。

▲ “海不揚波”牌坊

據(jù)考證,牌坊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是氏族社會村落入口的門型建筑,稱之為“衡門”。到了漢代,“衡門”稱為“坊”。南海神廟的“海不揚波”牌坊是裝飾用的建筑。因簡潔恢宏,字體剛勁,使人肅然起敬,成了南海神廟的標(biāo)志性建筑。

“海不揚波”的來歷

從字面上來說,“海不揚波”通常比喻太平無事,出自《韓詩外傳》卷五。

據(jù)史料記載,周成王時,周公攝政,有三棵禾苗共同貫穿桑樹,共同長出一支禾花,花開很大,幾乎塞滿了一大車,周成王覺得這樣的事聞所未聞,便問周公那是什么,周公回答說:“那是禾花呀,三棵禾苗共同長出一支禾花,莫非是天下要統(tǒng)一了?!”

▲ 周成王畫像

過了三年,越裳國派使者來周朝進貢,說:“我國距離中國路途遙遠,中間有高山大河阻隔,交通很不方便,很少和天朝通使。又因為語言不通,恐怕使者不能表達意思,所以我這次來朝貢,特意帶了幾個傳譯同行,天朝不會見怪吧?”

周公看到南海外邦來朝,并且送他禮物,非常高興,稱謝說:“我有何德何能,怎么敢接受貴國的禮物呢?”

▲ 周公畫像

越裳國使者對周公非常敬佩,對周公說:“奉獻給您的一點點小禮物,只是用來表達我們的仰慕心意,您實在可以當(dāng)之無愧。我們越裳國的國王說:‘國泰民安已經(jīng)很久了,上天不刮狂風(fēng),不下暴雨,南海也不揚起洶涌的波濤,已經(jīng)有三年了。大概是因為中國出了圣明的君主,有圣人出現(xiàn)于世才會這樣。為什么我們不派人到中國朝見一下圣君呢?’因此就派遣我前來朝貢。來到天朝,果然見到了圣君,還見到您這位圣人。真的是中國有圣人,海不揚波?!?/p>

因為他們不辭辛苦,萬里跋涉,從南海到中國進貢,周公很欣慰,他熱情地款待了來使和從人,還贈送他們很多禮物。

此后,“海不揚波”,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天下太平,國運昌盛,百姓健康。

明朝文學(xué)家梅鼎祚《玉合記·枯?!穼懙溃骸?吾聞太平之世,海不揚波,安有今日?!?a href='/qingchao/' target=_blank>清朝詩人陳恭尹《饒歌》也曾書:“ 海不揚波萬國通,三吳閩浙各乘風(fēng)。”

海不揚波千年夢

現(xiàn)在立于南海神廟前門廣場的“海不揚波”牌坊是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筑,由時任兩廣總督的葉名琛主持建設(shè),1986年重修。

唐宋時,廟的牌坊在章丘岡西北角,明代沒有牌坊。據(jù)明郭棐編撰的“南海廟志”中插圖,廟頭門外是匾門,上書“南海神祠”,門的東西是圍墻相連。清代拆去“南海神祠”匾門,在緊靠門址的后方建了“海不揚波”牌坊。

“海不揚波”牌坊規(guī)格為三間四柱二樓,四柱前后均有水紋暗石鼓支撐。既可固定石柱,又美觀得體。東西邊柱頂端各置壽桃一個,中介兩柱端立石獅一對,互相對視,笑口常開,迎接賓客。

“海不揚波”四個大字,是上乘楷書,粗看有力穩(wěn)重,細看像海綿吸水,充滿柔情。清初,平南王尚可喜修葺南海神廟時,題詩中有四海不揚波之句,后就取其意而成“海不揚波”書寫于牌坊上。從此,“海不揚波”就名揚四海。

千百年來,大海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相信南海神廟能夠給人帶來幸福。而“幸福”又是什么?如果用一個簡單的詞語來概括,也許它就是鐫刻在南海神廟前石牌坊的那四個大字——“海不揚波”。

Hash:45254ce86b9591523818ed0a7cc589cddd098367

聲明:此文由 黃埔文化遺產(chǎn)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