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有名的“八景十觀” 那年 那人 那畫的故事
小編有話說:
《商州“八景十觀”畫冊》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商州區(qū)政協(xié)組織本土著名畫家出版的一個冊子,在社會曾轟動一時,成為商州對外宣傳的名片。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這些精美的畫作依然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而其背后也沉淀了一個個關(guān)于這些畫和這些畫家的動人故事~~~
1985年,商州城的書畫名流,把酒言歡之際,欲以書畫再現(xiàn)商州“八景十觀”。遂由李克昌老師牽頭,王軍強、李子賢、李璞(景玉)、李叔昌、葛偉、葛建偉老師參與,各自欣然領(lǐng)命,實地寫生,分頭創(chuàng)作。
其時,葛建偉老師年僅35歲,在諸畫家中最為年輕,正所謂風華正茂。
某日興起,騎著自行車,過麻街,越秦嶺,至牧護關(guān),飯后已是下午3時,央求鄉(xiāng)政府一名干部,引去湘子洞。正是深秋時分,滿山紅遍,苞谷地野僅剩光桿,四野空空蕩蕩,少有人家。沿著羊吃草、牛上坡的彎彎小路,蜿蜒而上,行十幾里,一架大山突立眼前,半山處正是仙子神湫,傳說韓湘子在此修行成仙。暮色漸濃,亂云飛度。一聲鴉啼,令人毛發(fā)豎起。陪同的干部,說啥也不前去。但此時此處,更不能半途而廢。葛老師遂獨自下到山腳,又攀蘿附藤,上到洞前。叢生的野草和雜樹,將此洞口遮了大半。洞頂垂下一道石簾,入內(nèi)別有洞天。打開手電,腳下是一個半間大小的洞窟,光線從洞孔漏下來,使洞內(nèi)朦朦朧朧,模模糊糊。滴水不知從何處滴下,如線如珠,在潭內(nèi)濺出朵朵水花。建偉老師返回時,四處盡是松濤風號,夜色如墨。一燈在手,如穿長隧。深一腳,淺一腳,冥冥中如有神佑。亦有恐懼,但更多的是激動,是思考。這自然天成的勝景,該怎樣去描繪,才能讓今人去感知呀!
又一日,葛老師翻黃沙橋,下到板橋,由郝忠鋒老師作陪,再次淌河翻山,步行數(shù)十里,游龍王廟鄉(xiāng)石龍洞。此洞寬約間半,經(jīng)過數(shù)千萬年水流的腐蝕,形成了這樣的溶洞奇觀。十余條腳底之石,鱗、角、爪、牙,酷似真龍。如曲,如睡,如飲,如俯,如仰,如斗,亦如舞,獨有一石龍昂首欲飛,口中有液,滴成小潭,淺過腳面。村民昔日遇旱災(zāi),在頜下接得一滴,瓶滿即歸,行不數(shù)里,往往天降大雨。這景名為“龍涎吐液”。下山路上,在一戶門前休息,連吃了村婦十幾個柿子。剝?nèi)テ?,掰開,柿肉入口,如冰,亦如糖。葛老師解了饑渴,無以為謝,也是興起,當場給這個村婦畫了一個素描。
另一日,建偉老師騎車至麻街,寄了爛爛自行車,問明路,越丹江,深入南邊一溝,入溝十幾里,偶爾見到一兩戶人家,村舍儼然,雞狗之聲相聞。尻子大的地,隨著地形與地勢,前后散落。溝內(nèi)有清泉,可飲,也可濯。溝垴即山頂,遠處熊耳山那兩個尖尖的耳朵,隱隱可見。對面一巖,飛石凌空,下可坐數(shù)百人,原有寺院,供的是觀音,這一片巨巖因名“大悲巖”,巖后水自石出,名白龍泉,禱雨輒應(yīng),遂名“靈巖”,巖右原有高閣,上出重霄,下憑遠岫,周圍白松數(shù)以千計,隨風傳來松濤,應(yīng)是另一種梵唱,令人神游天外,浮想連翩。
此后,葛老師臨丹江,面龜山,寫《三臺疊翠》。此景自麓至頂,崖岸三疊,故云“三臺”,山雨過后,云煙繚繞,三級翠浪,青蒼欲滴,猶如海外仙山。復(fù)至棣花,涉丹江,入南山,循鳥道,抵石洞,沿石階盤旋而上,昔日的“曇花勝地”,只余數(shù)處遺跡,令人唏噓不已。
“八景十觀”,建偉老師寫了《靈巖松舞》《仙子神湫》《曇花勝地》和《三臺疊翠》,多是人跡罕至處,可謂能者多勞。克昌老師寫了《熊耳晚霞》《水月洞天》《龍涎吐珠》《龍山曉日》,叔昌老師作了《丹水環(huán)城》《四皓古陵》,軍強老師作了《雞冠插漢》《商山雪霽》,葛偉老師作了《秦嶺云橫》《溪岸桃花》,與克昌老師合寫《武關(guān)勝塞》,李景玉老師作了《仙娥削壁》,子賢老師與克昌老師合寫《三臺疊翠》,俱為一時佳作,成為畫界美談。
越年,由克昌老師親書“八景十觀”文字簡介,政協(xié)出資,出版《商州八景十觀畫冊》。商州昔日名勝,不必遠涉,可入眼前。今叔昌老師、景玉老師、軍強老師已矣,令人臨風懷念,不勝悵然。(記于8月19-20日)
特別推薦:
Hash:24fbee4c29e3a89877421d6185dd1d13c4405c2e
聲明:此文由 美麗商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