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曾經的千年文化中心

千年文化中心

廣州城隍廟斜對面的府學西街,原是一條連通中山路和文明路的街巷,如今已擴建成寬闊的馬路。其名字中的“府學”,就是指始建于宋代的廣州學宮,即廣州府官辦的最高學府。

廣府學宮大致位置

廣府學宮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南宋紹興三年定址番山(今文德路)一帶,歷經多次遷徙、擴建、重建,至乾隆時期而臻于完備。

學宮規(guī)模宏偉,由南至北從今天的市一宮一直延伸到廣州市第13中學,號稱“嶺南第一儒林”。

學宮在咸豐七年(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遭英法聯(lián)軍炮擊焚毀。同治三年(1864年)重新修建。

上世紀50年代,因學宮已成危房,遂拆除,后建起市一宮。目前僅存的遺跡只有今孫中山文獻館內的番山亭、翰墨池和十余株古樹。

宋代嶺南第一儒林

宋紹圣三年(1096年),廣州知府重視教育,認為教化所始莫先于學,人倫之序莫先于教,于是在廣州大興學校。

因為原廣州府學宮與尼寺為鄰,遂將府學遷到城東南的番山附近的一片風水寶地。以后陸續(xù)擴建,增建了御書閣、亭齋泮池、觀德亭等。

廣府學宮大成殿

淳祐四年(1244年),經略使方大琮在廣府學宮建飛閣,旁邊排列文、行、忠、信四齋,因孔子的《論語 述而》有“子從四教:文、行、忠、信”,故設此四齋有尊崇孔學之意。

經多次擴建,宋代廣州府學已頗具規(guī)模,成為嶺南第一儒林,尊孔崇儒基地。

“府學”為當時廣州官方最高學府,入府學必須經過童生試,即必須是秀才才能進入這里讀書,教授內容為儒學。

到了清代鼎盛時期,廣州府學宮的范圍包括今中山路、文德路、文明路至府學西街之間的一大片區(qū)域。如今的市第十三中學、孫中山文獻館、文德路小學、第一工人文化宮等都在其遺址上建成。

大成殿內部

據(jù)史學家考證,廣府學宮的平面布局與現(xiàn)存的番禺學宮基本相同,且規(guī)模更大。

學宮以文明門與番山連成一條線,建筑物均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的建筑物由南至北分別是學宮大門、二門,入門后有半月形的泮池,池上石橋

過橋不遠處是大成門(今市一宮大樓),穿過大成門再走一段路便是大成殿(約在今榕泉劇場),殿內供奉著孔子神位。這是學宮的主要建筑物,位于整個學宮的中心地帶。

大成殿后不遠處是崇圣殿(今文德路小學一帶),殿后不遠是番山,上有番山亭。

廢科舉后地位漸微

元代、明代,廣府學宮幾經興廢。明初,征南大將軍廖永忠重修廣府學宮,內辟射圃。

萬歷二十八年,重建殿、廡、亭、閣及啟圣、名宦等祠堂,收回府學以西被占地方建學舍廊及射箭場,開城墻為府學正門,定名為“文明門”。這也是文明路名字的由來。

古番山遺跡上的番山亭

清承明制,府學的功能與明代大體相同。每月初一、十五,凡新考取秀才的府學生員由府官率領到大成殿朝圣,至明倫堂拜謁學官老師,才正式成為生員。到晚清廢科舉前后,這里的神圣地位逐漸消失。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是廢科舉的第二年,熱心教育的人士在廣府學宮孝弟祠創(chuàng)辦中學規(guī)制的教忠學堂。

民國成立后,教忠學堂改為教忠?guī)煼秾W校。出于城市建設的考慮,1919年廣州市政公所把府學東街辟建成15米寬的馬路,因為在文明門東邊有一條文德里,擴路時就借用了文德里的名字,命名為文德路。

孫中山文獻館

1929年,市政府在廣府學宮翰墨池原址上,興建一座市立“國父紀念圖書館”,由廣東建筑師林克明設計,1933年建成,就是今天的中山圖書館孫中山文獻館。

年久失修被拆除

日軍侵占廣州期間,廣府學宮圍墻大半被破壞,宮內建筑亦瓦礫遍地。“國父紀念圖書館”被日偽占為“海陸軍俱樂部”。

抗戰(zhàn)勝利后,廣東省政府于1947年1月,在廣府學宮南面部分設立廣東文獻館。新中國成立后,文獻館改作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

廣東文獻館,現(xiàn)已改建為市一宮

廣府學宮原有建筑因年久失修成為危房被逐步拆除。關于廣州府學宮的印記就剩下“府學”這個名字,希望府學西街能繼續(xù)將“府學”之名保留,將廣州這一文脈的印記延續(xù)下去。

帶你領略

Hash:9e806e12b94234f303e47c8b9c55a0d3bee3b79f

聲明:此文由 花城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