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龍山文化和寶墩文化

陜西榆林寨峁梁遺址

陜西榆林寨峁梁遺址發(fā)掘區(qū)全景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進行大型基建工程,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文物行政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在工程范圍內進行考古調查、勘探。

2014和2015年,陜西省榆林市考古工作者就因當?shù)氐?a href='/gaosugonglu/' target=_blank>高速公路建設,而對涉及到的寨峁梁遺址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揭示出一座保存較好、遺存豐富的龍山時代小型石城聚落。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寨峁梁遺址屬于龍山時代小型石城聚落,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qū)安崖鎮(zhèn)房崖村。

陜西榆林寨峁梁遺址房址地面上陶片

遺址出土可修復陶器及陶、骨、石等小件器物數(shù)量超過300件。結合相關研究,考古工作者認為寨峁梁遺址的主體內涵應為距今4300至4500年的河套地區(qū)龍山時期考古遺存,是迄今為止北方地區(qū)保存較好、揭露最為完整的史前早期石城聚落。為探討龍山早期的聚落布局、家庭規(guī)模、社會結構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碧村遺址小玉梁

同屬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發(fā)掘,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地處碧村遺址中心位置的小玉梁進行了發(fā)掘:

碧村遺址位于山西興縣高家村鎮(zhèn)碧村村北,地處黃河與蔚汾河的交匯處,西距陜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51公里,該遺址龍山時期是一座大型石城聚落,城內面積約75萬平方米。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航片

本次發(fā)掘工作出土遺物較為單純,以陶器為主也有少量黑色或褐色的細石葉,在地層中還發(fā)現(xiàn)綠松石玉環(huán)殘片。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石砌房址、圍墻及墩臺

通過對碧村遺址的系統(tǒng)調查和首次發(fā)掘,初步確認該遺址龍山時期屬于一處大型的石城聚落。小玉粱應是該遺址龍山時期的中心之一,在小玉粱發(fā)掘中出土的玉器殘片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調查所發(fā)現(xiàn)玉器的出處,也為其年代判定提供了可靠依據(jù),更印證了小玉粱這一地點在碧村遺址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考古報道

碧村,小玉梁,都是很美的地名,而這里出土玉器近百件,而且還發(fā)現(xiàn)綠松石,不禁讓人覺得,這么美的地名不是無來由的。

淮陽平糧臺城址南門龍山時期排水系統(tǒng)

雖然地上建筑能反映一個區(qū)域或者城市的文明,但地下的排水系統(tǒng)往往更加能體現(xiàn)城市建設者的良心和智慧。

1980年,在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城東南四公里大朱莊村西南,發(fā)現(xiàn)了一座龍山時期的古城遺址,平糧臺城址,其先進的陶排水管道以及方形的城垣結構、科學的門衛(wèi)房布局等,在當時的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轟動。

從2014年底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對平糧臺城址開展考古工作。

中國考古報道

此次發(fā)掘的目的是弄清楚平糧臺城址南門附近的排水系統(tǒng)。經(jīng)過發(fā)掘,基本可以確認南門附近的排水系統(tǒng)由供水溝、排水管道、排水溝和外側壕溝等幾部分組成。平糧臺城址在使用的過程中,在一定的時期內飽受內部水患的影響,如何將城內的積水有效地排出城外,一直是先民們關注的問題。

平糧臺城址晚期排水管道進水口

尤其從第二組陶排水管道打破城墻的情況看,這一時期城內很可能出現(xiàn)了內澇,早期敷設的排水管道堵塞或者排水不及,迫不得已將城墻拆毀一部分用于排水,待水患過后又重新修補城墻缺口,并再次敷設排水管道。

平糧臺城址打破城墻的G4及陶排水管道

這一動態(tài)的筑城、排澇、修補、維護等過程,為我們形象地展示了平糧臺龍山時期居民的智慧和生活場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四川大邑高山古城遺址

約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隊員在成都平原相繼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3700年至4600年的8座古城遺址,它們比舉世震驚的三星堆文化還早了近千年,人們把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寶墩文化”,距今約有4500年左右。

三星堆遺址人祭坑

寶墩文化8座古城中,位于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歷史最為悠久,距今有4600年的歷史。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了大邑縣高山古城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及發(fā)掘工作。

高山古城遺址位于成都市大邑縣三岔鎮(zhèn)高山社區(qū)3組古城埂村,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邊緣。通過對東城墻的解剖,初步確認該城墻修筑于寶墩時期。壕溝始于寶墩,廢棄于漢代。高山古城遺址廣泛分布著寶墩、商周、漢代時期的聚落。寶墩時期的聚落主要分布于城內,遺跡現(xiàn)象豐富。

商周時期遺存僅分布于城外臺地邊緣,聚落規(guī)模較小,時代為十二橋文化早期階段,遺跡現(xiàn)象相對單一,這是目前成都平原西南山前地帶唯一商周時期遺存的線索,對于探討十二橋文化在成都平原西南山地的分布與特征有重要意義。

中國考古報道

漢代遺存遍布整個調查區(qū)域,在城內也有少量分布。寶墩、商周、漢代時期聚落在高山古城址內外的發(fā)現(xiàn),對于討論高山古城遺址的聚落結構體系與形態(tài)和性質及聚落演變等有重要意義,這些信息在成都平原已發(fā)現(xiàn)的8座史前城址中是極其少見的。

這次發(fā)掘出的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另有少量玉器。其中陶器形態(tài)不僅多樣,且完整器較多,改變了過去通過殘件認識寶墩文化陶器面貌及其組合的狀態(tài)。高山遺址的發(fā)掘對于推進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提供了范例和反思的空間。

三星堆遺址人祭坑

遺址中的兩處人牲坑和人祭坑分別有一具保存完好的人骨,目前兩具骨骸已送至四川大學進行研究。三星堆縱目面具出土后,古蜀人的長相一直為今人好奇,未來隨著對骨骸諸多信息的提取,將為古蜀人屬于蒙古人種還是歐羅巴人種、他們從哪里來等公眾關注的話題,提供重要證據(jù)。

==========

原載于 印象歷史

版權歸原版權者所有

本文僅供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不當請告知將本文刪除或修改

Hash:3a75d18393f6b2370abea324651d709c97fba381

聲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