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子清真寺:讓宗教場所成為民族團結的宣傳陣地

昆明信息港訊 實習記者周碩普通大眾對回族同胞們到底過不過中秋,可能沒有一致清晰地認知。中秋剛過,在尋甸縣塘子鎮(zhèn)塘子村的清真寺門口,看著一個回族居民的糕點攤還在售賣著清真月餅,那一刻已讓前來采訪的記者真切感受到了當地民族團結進步的氛圍。

9月25日,記者對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創(chuàng)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的工作進行走訪,尋甸縣是昆明市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有少數民族人口13.3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24%。在這樣一個少數民族較多的地區(qū),讓宗教活動場所成為民族團結的一個宣傳教育陣地,使宗教界人士成為民族團結的宣傳員和模范踐行者,一起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作出積極努力,成了尋甸縣民族宗教局和當地宗教場所和人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尋甸縣民宗局局長馬加權介紹,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chuàng)建“七進”活動中,他們尤為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進宗教活動場所這一環(huán)節(jié),尤其在塘子村這么一個回漢混居的村落,更需要攜手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一同宣傳愛國愛教,知法守法理念,積極宣傳國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規(guī),大力宣傳“三個離不開”和“團結穩(wěn)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等思想。在回民占近7成的塘子村,進一步增強宗教教職人員對“五個認同”“五個維護”的認識,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至關重要。尋甸民宗局通過在宗教場所懸掛標語、制作展板和櫥窗,營造濃厚氛圍,使宗教場所成為民族團結的重要宣傳教育陣地,并通過講座、講經方式引導信教群眾做懂法、守法好公民。

塘子清真寺是尋甸當地歷史較為悠久的清真寺,建于明朝初期,是伊斯蘭教中國化的一個典型,這可以從其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上得到充分體現。整個建筑體系由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構成一進兩院落布局,有朝真殿、叫拜樓、授經堂以及其他附屬用房40余間。在清真寺的大門上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字跡清晰,字體楷書中融入隸書的意味,形式對仗工整,內容巧妙融入愛國、愛教的精神,堪稱經典,“清潔愛眾可蘭真意;合群抗敵古教精神”。而寺外的國旗桿、寺內寺外到處可見的宣傳標語,也彰顯了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進宗教場所的成果。

尋甸縣伊斯蘭教協(xié)會秘書長余興偉也向記者介紹,該清真寺向來管理有方,以法治思維指導宗教活動場所,建立健全人員、財務、會計、治安、消防、文物保護、衛(wèi)生防疫七項民主管理制度,加強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改,保障信教群眾人身、財產安全。并在清真寺中倡導團結穩(wěn)定、教風端正的風氣,引導信教群眾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堅決同三股勢力作斗爭,自覺抵御非法宗教滲透。這些年來,這里宗教活動規(guī)范,堅持把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chuàng)建與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相結合,規(guī)范寺觀教堂日常管理和宗教活動,提倡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提倡健康文明生活,鼓勵信教群眾勤勞致富。而且利用重大節(jié)慶,舉行講座、講經將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富民方針進行宣講,每次聽講的信眾達1000多人,很好地營造了當地民族團結進步的氛圍。從小就在這里長大的塘子街道辦事處主任白忠衛(wèi)動情地對記者說:“從小到大在村里,沒聽過鬧過什么民族糾紛,而濃厚的民族團結氣氛也讓我們開展扶貧、異地搬遷等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工作時,更容易得到群眾的理解,多了許多助力和方便。”

Hash:d87be7e781bcea69a9c39a7efb3bf9556b954216

聲明:此文由 昆明信息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