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州鐘姓先祖湖廣填四川傳說又添鐵證
昨天,四川籍鐘姓宗親鐘從云找到我們隨州宗親,發(fā)來了一張祖上留存多年的家書,可惜經(jīng)歷過大火之后不太完整,但是仁有部分字跡清晰,從云宗親的尋訪,無疑給湖北隨州鐘姓先祖湖廣填四川傳說又添鐵證。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之傳,與我們的先祖背井離鄉(xiāng)千里迢迢徙蜀似乎有著休戚關聯(lián)?在今天的四川漢族地區(qū),如果你去訪問一些老人,問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會是同樣的回答:我家祖輩是湖廣填四川遷進來的。如繼續(xù)問:“你是否知道為什么你們的祖輩會有湖廣填四川的行動呢?
往往還是同樣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認為境內(nèi)的漢族人的祖輩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從湖廣遷入的。而遷入的原因又是因為八大王即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時張獻忠(張獻忠起義不久,即以八大王為稱)剿四川。這種說法的影響很廣深。所以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廣移民的后代。
所謂“湖廣”,是指湖廣行省。元初時管轄今湖北、湖南、貴州、廣東、廣西、海南六省區(qū)和四川局部;元末時轄今湖南、貴州、廣西、海南四省區(qū)和湖北、四川、廣東三省局部;明朝時轄今湖北、湖南兩省。
如果你所在的村子的大部分人家,都是同一個姓氏,應該是一種特別幸運的事情。這是一種油然而生的歸屬感,仔細體會就可以感覺的到。這一種來自血脈的歸宿,哪怕只是說起“我們村的人都姓鐘”,也會喚醒血液的噴張。
網(wǎng)上有很多關于鐘氏的起源,但都未提及鐘氏祖先是如何來到隨州地。那么我們隨州鐘氏,起源是怎么樣的呢?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隨州鐘氏宗親 (QQ群: 597763425)
剖析當時的巴蜀為什么人口銳減?據(jù)史記所載,主要是四川有四次大災難所致。
一為兩晉年間(公元304年),成漢李雄居成都,五胡亂華。甘肅天水等六郡十幾萬流民逃荒入蜀,乘機起釁。巴蜀土著人東逃荊襄,南入七郡,城邑皆空,野無煙火,后李壽徙民入蜀填實地方,大亂六十年。
二為宋元年間(公元1214年),元騎入蜀,宋人抗爭,大小戰(zhàn)爭數(shù)百次,殺戮之慘,直至蜀人盡絕,巴蜀乃陷。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64年徙民入蜀,大亂五十年。
三為元末明初年間(公元1351年),暴發(fā)了紅巾軍起義,接著以湖北為中心的江淮義軍蜂起,如黃州(今湖北黃岡)麻城鐵工鄒普勝,蘄州(湖北蘄春)羅田商界頭領徐壽輝與袁州(今江西宜春)僧人彭瑩玉等率眾揭竿而起,相互殺戮,江河湖畔,田間原野盡是沙場,蜂火彌漫,民無寧日。大批江淮一帶的百姓為了避亂、避戰(zhàn),免遭生靈涂炭,自發(fā)地涌居巴蜀。公元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率軍攻蜀,建立大夏政權。時處巴蜀地廣人稀,人口不足百萬,“豺狼成群進成都、虎豹結隊下西蜀”這正是成都平原人口稀少的寫照。明玉珍利用自身下屬部將多屬江淮籍以南的優(yōu)勢,廣泛招引飽受戰(zhàn)亂區(qū)域的百姓徙蜀,形成較大規(guī)模的移民運動。明朝建立后,為恢復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又繼續(xù)組織湖廣一帶的移民入蜀,獎勵懇荒。據(jù)當時官方估計,大約有50多萬人徙入,墾地達24萬頃,比元代增加4萬頃,為開發(fā)四川促進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過積極的作用。
四為明末清初年間(公元1628年—1647年),崇禎元年陜西鬧饑荒,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十三家農(nóng)民起義,明軍大舉圍剿,想一口吃掉起義軍,卻遭到節(jié)節(jié)敗退。其間,張獻忠率義軍直取江淮鳳陽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一路進軍,勢如破竹。當義軍受到圍剿最困難的時候,張獻忠率軍曾先后兩次從湖北轉移入蜀,明軍楊嗣昌部跟蹤追擊到蜀地圍剿無果而失敗,張獻忠在蜀建立大西政權。公元1647年清軍南下攻入四川,張獻忠在川北西充鳳凰山抗擊清軍,被中箭身亡而失敗。張獻忠在川停留時間先后才幾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也只有三年,而明末清初在四川的大規(guī)模戰(zhàn)亂卻持續(xù)了34年,長期的拉鋸戰(zhàn)使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受到極大的損失。至使“沃野千里,蕩然無民,離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疇不辟,堰務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種”(見上引吳昌裔疏)。從整個四川地區(qū)來看,以至有"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銘》,見《道園學古錄》卷二〇)的記載。這些文字難免有某些渲染夸張的成分,但經(jīng)濟極度殘破,人口急劇銳減則是無可懷疑的事實。
然而,敗者為寇,勝者為王,清代地方文獻《滟預囊》、《蜀難敘略》、《蜀碧》、《蜀井錄》、《蜀龜鑒》、《蜀破鏡》、《荒書》所載與民間傳說的都 基本一致,那就是張獻忠剿四川,屠戮人民,殘酷甚過李闖,男子無論老幼一概殺之,甚至剝皮醢醬,割肉取血,和芻飼馬。令婦女裸體供淫,奸畢殺之,且割下小腳疊成山峰,名為蓮峰。民間諺云:“殺人如麻,視命如蟻,血流成河,尸骨如山,快馬三日,不見炊煙。”從頭到尾都是令人瞠目和膽寒的敘述,字里行間充滿血腥和殺戮。那么,張獻忠為何有如此大恨呢?地方野史流露民間有一傳說:張獻忠部駐守在湖北與四川交界處的碚石境內(nèi)時,有一天,張獻忠走出軍營在四川與湖北交界的山巒上大便,一邊屙屎一邊哼著秦調(diào),完畢,誤將蕁麻葉子摘來揩屁股,刺痛得直叫,于是把手伸到湖北境內(nèi)去扯草擦屁股,這次很順利,沒有蜇他。然而站在山崗上思考著說:“四川人真可惡,養(yǎng)的草也欺侮人,我非把蜀人宰盡殺絕不可,你們等著瞧吧……。”經(jīng)各類史籍的渲染,變得十分掙擰可怖,并且“妖魔化”,他的真實面目也許被歷史的煙霧完全遮蔽了。
中國歷代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雖然對推動歷史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對社會財富的破壞和對生命的漠視也是不可忽視的。張獻忠對加速明王朝的覆滅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他對四川所造成的破壞也是不能原諒的。若全歸罪于張獻忠剿四川所致,更是不合歷史事實的,何況四川當時正流行著三種奇異的瘟疫。一是大頭病,患此病者,頭大如斗,穿孔而死;二是馬蹄病,雙腳紅腫,潰爛致死;三是蟹眼病,雙眼呈黃色,眼珠凸出而似螃蟹眼,得病三日即死。這三種病疫來勢兇猛,易于傳染,又時值醫(yī)療條件差,患此瘟疫者無一幸免,致使當時四川人口銳減,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清朝建立之初,四川出現(xiàn)“官府雖設而無民可治,有地無賦可征”的局面。正如《竹枝詞》一首詩的寫照“大姨嫁陜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問原籍,現(xiàn)無十代老成都”按照這一說法當時成都是找不到十代以上的土著人,史稱成都在清代初曾有13年無人煙。有些地區(qū)“民無遺類,地盡拋荒”地廣人稀,到處是灌莽廢墟的景象,一遍荒蕪。清政府不得不因勢利導,采取繼續(xù)從湖廣一帶向四川移民的政策措施,專設“湖廣人去四川總督府”,詔祖澤遠為總督辦理廣招開懇。為鼓勵湖廣人來四川,先來的移民以“播地為界”和“更名田”的土地政策,并獎勵開墾,減免賦稅,使之墾植形成高潮。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它是專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戰(zhàn)亂人口銳減,清政府在大半個中國推行的移民政策。大規(guī)模的移民運動是從順治末年開始的,一直持續(xù)到嘉慶初年,前后達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葉至乾隆年間是那次移民運動的高潮。我們四川人的先祖絕大部分是那次移民運動中背井離鄉(xiāng)徙入四川的。其中湖北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從地理位置來看,離四川最近,又有長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條件下,是最佳進入四川的路線了。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nóng)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后又轉戰(zhàn)湖廣、江西,特別是麻城,有許多農(nóng)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后,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所以新來的許多湖廣?。ń窈?、湖北二?。┮泼瘢瑸榱藦暮V麻城籍官員手中獲得土地,紛紛把自己的原籍改為了“麻城”籍。只有湖廣永州府的一部分移民,和少數(shù)的廣東(含江西,福建)客家人,沒有更改自己的原籍。因此他們有許多人居住在嘉陵江上游、沱江上游的山區(qū)地帶。
雖說當時有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福建、云南、陜西、河南、山東等十幾個省份的移民被卷入,但因為當時移入四川的外省人以“湖廣籍”的最多,,因而那次事件被歷史學家和民間命名為“湖廣填四川” ,它是一個特定歷史概念的稱謂,并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川不愧為“天府之國”有著十分良好的地理條件和物質(zhì)基礎,當十一、二個省的一百多萬移民來到四川安家落戶(康熙二十四年,四川只有1.8萬余丁,折合人口9萬余,然而到乾隆三十二年時,四川人口已達到290余萬),一個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時代來臨了,異鄉(xiāng)人在這片金色的土地上廣積各地精華,精心地耕耘,縱情地舞蹈,四川的飲食文化,茶館文化,民俗文化等,無不滲透著“湖廣填四川”那時移民運動的影響。他們從故鄉(xiāng)帶來的物種,新的生產(chǎn)技術,地方戲,習俗方言,然后在這個新的競技場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隨著漫長而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而逝去,通過融合,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飛躍 ,一種從未有過的幸福像洶涌的潮水如期而至。他們獲得了財富,獲得了新生,獲得了主人的稱謂,同時也獲得了這片土地的嘉獎。
Hash:76d90d9406aa96fe16a77a59032be2e3eea018d1
聲明:此文由 隨縣論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