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門口遺址探尋傣族先民

2008年挖掘現(xiàn)場

海門口遺址6次考古挖掘共出土文物約4000件,有木器、石器、陶器、銅器、骨角牙器、動物骨骼、農作物等,遺跡有房屋、火堆、木樁柱和橫木、灰白色石塊、人骨坑、柱洞等,基本可斷定為青銅器時代遺址。

紋飾陶片

出土的木器,在深土層、中土層、淺土層均有分布,主要是生產和生活工具。出土的石器,主要在深土層,以石錐最多,石斧的形體較大,為長條形和梯形;石錛有大有??;石箭鏃也不少,與瀾滄江上游其它遺址出土的石器風格差不多。出土的陶器,在深土層、中土層、淺土層均有分布,深土層清理出的泥質和夾砂磨光黑陶、鏤空圈足器為云南高原早期遺址中第一次發(fā)現(xiàn);中土層清理出的彩繪陶在云南高原的遺址中也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中土層的紋飾陶發(fā)達,以戳印、刻劃紋飾為主,多以組合紋飾構成三角、條帶、方格等圖形,制作精美;而淺土層的陶器制作粗糙、陶胎普遍偏厚。出土的銅器,主要分布在中土層,以錫青銅為主,還有鉛青銅,從地層關系表明是云貴高原已知最早的青銅時代遺址。骨角牙器、動物骨骼、農作物在各土層中均有出現(xiàn),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深土層和中土層有大量碳化粳稻,淺土層開始出現(xiàn)稻粟共存、粟多于稻的現(xiàn)象。

雙耳紅彩陶

出土的遺跡中,房屋、火堆、木樁柱和橫木、灰白色石塊多集中在中土層,人骨坑、柱洞多在深土層。遺址內清理出房屋木樁柱和橫木4000多根,木樁柱均被打入泥土中,木樁柱分布密集區(qū)面積達20000平方米,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水濱木構‘干欄式’建筑聚落遺址。遺址內還出現(xiàn)了有別于‘干欄式’的‘半地穴式’建筑,但數(shù)量非常少,且都在淺土層。

出土的干欄式建筑木樁柱

海門口遺址出土的文物及遺跡看,末期與前期似乎不太一樣。首先是出土的陶器,年代更久遠的中土層陶器制作精美,而年代更近的淺土層陶器卻制作粗糙。其次是出土的谷物,年代更久遠的深土層和中土層為粳稻,而年代更近的淺土層為稻粟共存、粟還多于稻。再次就是房屋遺跡,年代更久遠的深土層和中土層都是大規(guī)模的‘干欄式’建筑,年代更近的淺土層卻是‘半地穴式’建筑。

海門口遺址為什么會出現(xiàn)前后不一的現(xiàn)象?

唯一的解釋就是,創(chuàng)造海門口文明的主力人群已經遷離,后期遷入海門口的人群與之前遷離的人群完全不一樣。陶器工藝從精美到粗糙,說明后期遷入海門口的人群比之前的人群要落后很多;谷物從稻變成粟,說明后期遷入海門口的人群是粟作民族、遷離的人群是稻作民族;從‘干欄式’建筑到‘半地穴式’建筑,說明后遷入的人群還處在巢穴居住狀態(tài)、遷離的人群已是地面建筑居住狀態(tài)。通過以上幾點的變化,基本可以斷定海門口文明被野蠻人群入侵了。

到底是什么樣的野蠻人群入侵海門口文明?

從粟作民族這點線索可以得到答案。云南高原出土的很多史前遺址,都是稻作民族創(chuàng)造的,沒有一個是粟作民族創(chuàng)作的;而海門口周邊,只有北面的吐蕃高原有粟作民族,基本可以斷定入侵海門口的人群來自吐蕃高原。

海門口遺址測定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500年;也就是說,公元前500年左右,海門口已經被吐蕃高原來的野蠻人群占領;公元前500年左右是東土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文字記錄已經很成熟,在隨后的史籍中應該可以找到這群野蠻人的相關記錄。成書于公元前104年的《史記》對這個區(qū)域的民族情況有記載:“其(滇國)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shù)千里。”以此看來,入侵海門口的野蠻人群就是名為‘巂’、‘昆明’的游牧部族,這些野蠻人群不僅入侵海門口文明,還游牧于云南高原中部大片土地。

根據(jù)史書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地往下理,在云南高原中部地區(qū)游牧的野蠻人群發(fā)展到今天,已經變成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這些民族至今都還保持著粟作農業(yè),近代很多地方都還存在‘半地穴式’建筑。

嶲、昆明等野蠻部族沿山勢從吐蕃高原進入云南高原中部

創(chuàng)造海門口文明的人群又是什么人?

從海門口遺址出土的文物及遺址看,創(chuàng)造海門口文明的人群一定是稻作民族、一定居住在‘干欄式’建筑中。但在云南高原地區(qū),只要年代超過3000年的史前遺址幾乎都滿足這兩個條件,公元前500年左右及以后,云南高原中部地區(qū)開始逐漸被更加落后的文化所取代,但云南高原東部西部依然保持較為先進的文明狀態(tài),云南高原東部出現(xiàn)了滇國文明,云南高原西部出現(xiàn)了哀牢國文明,這些都是云南高原史前文明的延續(xù)。

海門口文明被野蠻人群入侵后,云南高原西部的瀾滄江中游、怒江中游緊接著就出現(xiàn)哀牢國,雖然沒有證據(jù)顯示哀牢國和海門口人有什么關聯(lián),但位于瀾滄江東岸支流黑惠江上游的海門口文明,與瀾滄江中游、怒江中游的哀牢國明顯屬于同一種文明,黑惠江注入瀾滄江的地方也很靠近哀牢國中心地帶。創(chuàng)造海門口文明的人群如果能存活下來,只能沿黑惠江南下避開野蠻人群。

根據(jù)史籍記載一步步往下理,云南高原西部的哀牢人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演變成傣泰民族,傣泰民族至今都保持著稻作民族的特征,房屋建筑也基本保持著‘干欄式’結構,與3000多年前的海門口人如出一轍。

傣泰民族的干欄式建筑式樣

Hash:2cc50873704def5130b0e81823435dcf16478b57

聲明:此文由 傣族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