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青島故事 | 魚山路36號小院里的名人軼事

文化氣息綿延百年

魚山路

36

魚山

號小院

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

中國第一

……

恐昔人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

詩文不足形容之。”

——康有為

20世紀二三十年代

隨著國立青島大學的建立

青島成為文人墨客和科學家們的薈萃之地,如:梁實秋、聞一多、童第周等都曾在這里任教,隨著學校各類學科的日益壯大,也為青島播種下現(xiàn)代科學的基因,奠定了青島成為海洋科學城的堅實基礎。這一時期,文人墨客和科學家們的到來對青島科學及歷史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們的故居也見證了青島人文和科學發(fā)展史中引以為榮的一段歷史。今天我們將介紹這其中一棟“有故事的老房子”和它的“主人”們。

魚山路36號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立山東大學教授們的宿舍區(qū),它的規(guī)范叫法是山東大學第一公舍。建筑風格是兩層日式小樓,樓房白墻紅瓦,呈一字型布局,院落與古香古色的青島博物館一路之隔,靠近大海,院內(nèi)花木蔥蘢,頗有鬧中取靜的意味。

第一個入住魚山路36號的是童第周先生,他1934年至1937年任山東大學教授時住在這里的1號樓。10年后,1947年,馮沅君和陸侃如搬入此處3號樓。束星北先生來此是1949年以后。

“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

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杰出領導者,開創(chuàng)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在青島

童第周在1934年—1937年在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1950年,經(jīng)童第周提議,中國科學院在青島設立海洋生物研究室,那時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島市萊陽路28號。

這座海洋生物研究室是童第周最喜歡呆的地方。他在20世紀30-60年代,利用青島文昌魚等魚類為材料,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胚胎學研究。其中,他系統(tǒng)地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脊索動物文昌魚卵子發(fā)育的規(guī)律,精確地繪制了器官預定形成物質(zhì)的分布圖,證明了文昌魚分裂球具有一定的調(diào)整能力等,為進一步確定文昌魚在分類學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證據(jù)。這些研究成果至今是科學文獻中的精品,在國內(nèi)外學術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我國“克隆”技術之先河,童第周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克隆之父”。

文學伉儷”

陸侃如與馮沅君夫妻

二人合作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在文學研究領域同心協(xié)力著書立說,其代表作品有《中國詩史》、《中國文學史簡編》,曾經(jīng)先后擔任過山東大學副校長職務 。

陸侃如與馮沅君在青島

1947年國立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陸、馮二人接到青島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的邀請,來到海濱城市青島,在山東大學文學院任教。

1951年春,陸侃如任山東大學副校長。在此居住期間,他發(fā)表的一些著作文末均署:“寫于青島魚山別墅”。所謂的“魚山別墅”就是今魚山路36號上的教授宿舍。

1955年馮沅君出任山東大學副校長,馮沅君曾說過:她很向往“一間房,兩本書”的生活。這個愿望在這里實現(xiàn)了。

1958年,夫妻二人隨學校遷往濟南,離開了他們共同生活了長達11年之久的“魚山別墅”。

“中國雷達之父”

束星北

我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和杰出的教育家。是我國早期從事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研究的先行者,同時,在電磁學、熱力學,以及氣象學、海洋學、航天、航空等研究方面均有卓越的建樹。

束星北在青島

1979年,束星北在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講課。

1952年,從杭州到青島,任教于山東大學。

1960年,在青島醫(yī)學院兼任教員。

1964年8月向有關組織提出研究核武器要求。

1965年完成我國首部《狹義相對論》。

1978年,任青島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1979年春,參加我國首枚洲際彈道導彈試驗。

1981年,任山東省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青島往事

發(fā)生在老房子的故事以及名人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了最有價值的“青島往事”。

也正是有了這些文人墨客和科學家們,這里的青山才更加巍峨,碧海才更加廣闊,人們才更加睿智。

Hash:46d4ee934fa3549e61566de31749d1902360a1ec

聲明:此文由 青島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展示中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