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 | 太平寺街:古剎邊上開鏢局

太平寺街位于舊城西門里,南起泉城路,北與西城根街相連,因街西舊有太平寺而得名。明清時期,因東鄰的高都司巷盡設錢莊票號,這條街便成為鏢局的聚居地。上個世紀中期以后街上的房舍大都為民居。2002年隨著泉城路拓寬,除街上的個別小院外,其余全部拆除。

千年古剎,

拂云蔽日竹影底

提起太平寺,熟悉濟南佛教史的朋友可能不會陌生,這座始建于唐初貞觀年間的古剎,承載了濟南千載的佛教輝煌。

據史料記載,太平寺在明朝之前喚作“孝感寺”,因寺南有一汪孝感泉。泉水流經寺前,匯合成池,然后折流至僧廚,出于墻外,北穿街巷民宅入大明湖。

孝感泉的形成,與孝子有關。傳說,這里曾經居住著一對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母親年紀大了,每天都要喝新鮮的水。但是這個地方四周沒有任何水源。兒子是個孝子,為了母親不受委屈,便跑到數十里外的南山給母親挑水喝。年復一年,風雨不斷。后來兒子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此地便涌出了一汪泉水,供母子使用。附近的人們就把此泉水喚作“孝水”(南燕晏謨《三齊記》)。后來,唐玄宗得知這個故事很感動,就在天寶年間,敕令改“孝水”為“孝感水”,泉水穿過的寺廟,就被叫做孝感寺(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孝感泉的形成,傳說與孝子有關

因為孝感泉的故事上達天聽,所以孝感泉又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歷史上的三次著錄均在其內。孝感寺也因為泉水而聲名遠播。

明初,燕王朱棣為與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于建文二年(1400年)揮師南下,不久便兵臨濟南。時任山東布政使司參政鐵鉉據守省城,在位于西門要沖的孝感寺中存放了大量武器。燕師在濟南、東昌連吃敗仗,久攻不下后無奈放棄濟南,繞過山東攻破南京。朱棣登基之后,存放兵器的孝感寺就改名為太平寺。

太平寺在明清兩代的濟南叢林中,可謂翹楚。寺廟歷代都有修繕,風景極佳。據記載,寺廟中泉水環(huán)流,更有碧竹千竿,拂云蔽日,不見天色。盛夏時節(jié),濟南悶熱無比,只此地清風生涼,讓人不覺炎暑為何物。清代中期之后,竹子雖遭砍伐,但是殿宇宏偉,泉水清澈環(huán)繞,曲徑幽深,風貌不啻當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孝感水還外流至小明湖(今位于大明湖西南門南面,啟明街以東,壽佛樓后街以西。該湖自南向北足有二百多米,寬約30米,后被掩埋),之后水位下降,泉水不再外流,蜷縮在匯泉飯店的后院。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興建三聯(lián)大廈后又移址重修泉池。泉池以石砌岸,長3.4米,寬兩米,上蓋水泥板,池岸自然石鐫“孝感泉”三字。太平寺也因多年失修,逐漸衰敗。上世紀六十年代,寺廟的主殿被拆掉,變成了濟南刺繡總廠劇裝分廠的廠舍。僧房等亦改建為居民平房,分別隔開,今已難尋出太平寺的遺跡。

鏢局的聚集地

高都司巷多票號,太平寺街盡鏢局。

清朝二百多年,因鄰近西門外大道和高都司巷。太平寺街成為鏢局的聚集之地。

鏢局,又稱鏢號,舊時交通不便,客旅艱辛不安全,保鏢行業(yè)應運而生,鏢局隨之成立。鏢局保鏢主要有水路和陸路。鏢師上路,不但要會武功,還必須懂得江湖上的唇典,即行話,以便同劫鏢的綠林人物打交道。走鏢時,如果發(fā)現路間擺著荊棘條子,必須做好準備和劫路人見面。如果攀上交情淵源,彼此認同一家,便可順利通過。否則只好憑武藝高低。

太平寺街因街西舊有太平寺而得名

清人筆記中,有的記載鏢局和票號(錢莊)是顧炎武、傅青主共同創(chuàng)建組織的,主要是為聯(lián)絡反清志士的活動。傳說顧炎武雖年年旅途跋涉,卻不聞其資金匱乏,歷經大野、關山險峻,不聞其遇“盜”,原因就是他與傅青主共創(chuàng)鏢局、票號。

清朝時,濟南太平寺街是鏢局的聚設處,而東鄰的高都司巷則是錢莊票號的聚設處。每家錢莊的高大柜臺上都擺放著天平、戮子,專門經營碎銀兌換元寶、元寶兌換碎銀以及匯兌業(yè)務,其中有幾家是山西人經營的。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近代銀行的設立,鏢局這種舊時代的行業(yè)逐漸被淘汰,而錢莊票號雖茍延殘喘了一個時期,也終歸成為歷史。

Hash:7c8e60a40c398522c8746921e94914edb3d94249

聲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