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韻 | 你經(jīng)常去平江路,卻不一定知道那里最珍貴的是什么
平江路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qū)域,堪稱古城縮影。
對照南宋《平江圖》及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總圖》,平江路基本延續(xù)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活力。
平江路從繪制于1229年、我國最早的城市測繪圖宋代碑刻《平江圖》(現(xiàn)存蘇州文廟)與明末《蘇州府城市水道總圖》,均可以看出基本延續(xù)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仍然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獨特風(fēng)貌。
今天,我們不放來聊聊鏈接起粉墻黛瓦的這些小橋。
平江歷史街區(qū)共有橋17座:
▽
1
· 苑橋 ·
位于平江路南端,跨平江河?!端纹?a href='/jiangcheng/' target=_blank>江城坊考》著錄:苑橋《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苑橋、定跨橋,故傳為闔閭苑囿游憩之地。”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1964年改建,原為石拱橋,1981年修建為鋼筋混凝土預(yù)制板梁橋。
2
· 思婆橋 ·
思婆橋因唐代古剎而得名。
從南面數(shù)起橫跨城內(nèi)第四直河平江河段的第一座東西向古橋思婆橋,是座單跨石梁橋。始建年代不詳,在宋《平江圖》上,名為寺東橋,因橋西有唐代古剎資壽寺而得名又轉(zhuǎn)化的,據(jù)說因資壽寺是所尼姑寺院,而俗稱尼姑為師婆。
由于歷史悠久和多次重修。尤其是主要結(jié)構(gòu)橋臺排柱和兩頭雕有靈芝、寶蓮的長系石都是武康石,從材質(zhì)、結(jié)構(gòu)和雕刻看應(yīng)是宋代遺物,迄今已有七八百年。
從苑橋步行124步便到思婆橋。過橋即到建新巷,一條很窄的小巷子。除了人和自行車可以通行外,其它車輛是無法過得去。
3
· 壽安橋 ·
由思婆橋北行三四十米,又有一座古橋橫臥平江河上,名為壽安橋。壽安橋也是單跨石梁橋,在宋《平江圖》中稱寺后橋,因其位于資壽寺之后。
清初稱資福橋,同治時改名壽安橋。1960年、1985年重修。橋面由六條石梁并列而成,南側(cè)邊梁及北側(cè)第二根梁為武康石梁,其余四條花崗石梁由于年代或產(chǎn)地不同,也呈現(xiàn)深淺不一的色彩。
東西橋臺排柱各由五條武康石組成,鐫有“癸亥”、“拾兩”等捐銀題字。可見此橋主體也是宋代建構(gòu)。其石梁保存明代以前古制,略有拱勢。該橋東北一棵老樹干粗葉茂,與古橋、老屋、石欄、水埠構(gòu)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
4
· 雪糕橋 ·
《平江圖》上雪糕橋位于蕭家巷東端平江河。橋面以五條花崗石梁并列,長系石上留有擱置托木的凹槽。橋臺以四根條石組成排柱,青石與花崗石混雜。
相傳古有張孝子居蕭家巷,家貧斷糧,無奈摶雪為糕奉親,傳為美談。孝子故世后,里人為其就地殮葬,并在墓旁設(shè)祠致祭,又將巷東小橋取名雪糕橋以示紀(jì)念。
此橋曾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緒三十一年(1905)、1985年重修。橋上原先建有觀音堂,這種組合俗稱“橋馱廟”。
原觀音堂早在五十年前拆去,為恢復(fù)“飛閣跨通波”的美景,現(xiàn)已重建。
5
· 積慶橋 ·
位于大儒巷東端,跨平江河。橋名與宋《平江圖》一致,俗稱吉慶橋。
民國29年(1940)《吳縣城廂圖》仍載為吉慶橋。原系石拱橋,1970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板梁水泥平橋,并改名勝利橋,1999年《平江區(qū)區(qū)域圖》載:勝利橋。寬 7.1米,長6.9米,單孔,跨度5.28米。
6
· 青石橋 ·
位于南石子街東端,眾安橋南??缙浇?。宋《平江圖》為蘇軍橋。清代名眾善橋,又名蘇錦橋。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
因青石橋于民國十年(1921)拆除,條石用于蘇軍橋,故俗又稱蘇軍橋為青石橋。原為石拱橋,1960、1980、1991年三次重修為石平橋。1999年平江區(qū)區(qū)域圖仍載名蘇軍橋。2003年平江路改造工程,重建為石拱橋,橋名復(fù)稱“青石橋”。
7
· 眾安橋 ·
位于懸橋巷東端,石平橋。宋《平江圖》著錄。清代重修,又名大新橋。1983年改建拓寬,寬 6米,長7.6米。
8
· 新橋 ·
再往北百余米,平江路上與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橋名小新橋,與其西懸橋巷東端跨平江河俗呼大新橋的眾安橋呈犄角之勢,形成“雙橋”格局,亦即 “三步兩橋”。
小新橋又名新橋,宋《平江圖》上稱北張家橋,清同治《蘇州府志》則稱新橋。1918年、1984年重修。
9
· 朱馬交橋 ·
朱馬交橋舊名朱馬茭橋。俗呼朱馬高橋,位于大柳枝巷西端,跨第四直河。
傳說春秋時初建,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更名朱馬高橋。1982年、2003年又修?,F(xiàn)為花崗石梁橋,橋面以六條石梁并列而成。
據(jù)傳說,宋高宗(康王)曾6次駐蹕平江,一度準(zhǔn)備在平江建都。錢彩《說岳全傳》28、29回,寫到岳飛多次在太湖剿匪(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后奉詔回京,走到平江府馬交橋附近,遇到皇帝派來的欽差,叫岳飛下馬跪接圣旨,捉拿回臨安。
岳飛有兩名貼身侍衛(wèi),一張保,號稱馬前張保,一王橫,號稱馬后王橫。當(dāng)時王橫從馬后走上前去阻止,卻被欽差喝令亂刀斬于橋上,血濺平江河邊的石頭。后來,岳飛在風(fēng)波亭遇害,蘇州百姓思念忠臣,來到馬交橋,想起當(dāng)日岳飛曾在這里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那石上的斑斑血跡,依然還在,就將此石塊珍藏了起來。
10
· 通利橋 ·
位于菉葭巷東端,跨平江河。《清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今為條石平橋。寬3.4米,長5.7米。
11
· 唐家橋 ·
胡相思橋東側(cè),跨胡廂使河,為條石平橋。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1984年12月修復(fù),寬 3.3米,長4.4米。
12
· 胡廂使橋 ·
平江河與胡廂使河交匯處的唐家橋與跨平江河的胡廂使橋聯(lián)袂而筑,組成一對“雙橋”。與蜚聲中外的周莊“雙橋”有異曲同功之妙。但始建年代卻要早四百年以上。
胡廂使橋是平江歷史街區(qū)僅有的一座拱式古石橋。也是蘇州古城內(nèi)現(xiàn)存的七座古石拱橋之一。宋《平江圖》稱胡廂使橋,后訛為現(xiàn)在名稱。
13
· 保吉利橋 ·
位于平江路與白塔東路交匯處,慶林橋南,跨平江河。宋《平江圖》中稱“打急路橋”,清代更名。民國《吳縣志》載:“打急路橋,今名保吉利橋,在胡廂使橋北。清嘉慶九年(1804)修。”
1954年重建,加花崗石雕花欄桿。1983年加固為鋼筋混凝土單孔平橋,寬 14.4米,長9米。
14
· 慶林橋 ·
位于獅林寺巷東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圖》中名慶歷橋,清代更名?!端纹浇欠豢肌分洝C駠秴强h志》載:“慶歷橋,在打急路橋北?!?/p>
1985年10月修復(fù)石平橋,花崗石欄桿,橋?qū)?.75米,長4.2米。
15
· 奚家橋 ·
位于麒麟巷河西口,跨麒麟巷河。宋《平江圖》著錄。原為條石平橋,1983年12月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寬 3.9米,長4.25米。石欄桿高0。5米。
16
· 潘家橋 ·
位于潘儒巷東端,跨平江河。民國《吳縣志》載:“通濟橋,俗名新造橋,在奚家橋北,明萬歷年間修?!?/p>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修,1981年定為潘家橋1984年重修。為石級單孔拱橋,寬2.7米,長16.3米,花崗石欄桿,東西踏步17級。
17
· 華陽橋 ·
位于平江路北端,橫跨北街河。又載有華陽橋人張文奎,事母至孝,割股療母病。民國《吳縣志》載:華陽橋,在通濟橋北,宋慶元四年(1198)重建。
橋于1983年重建,1991年又進行改建。磚砌水泥欄桿高 0.8米,橋南堍有條石欄桿,為條石平橋。1999年12月建華陽花苑時該橋又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花崗石欄桿,橋?qū)?米,長7.6米。
下次再去平江路,
不妨多留意這些默默佇立的小橋,
這都是歷史的印記...
- END -
文字來源:網(wǎng)絡(luò)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蘇州情調(diào)綜合整理
客服微信:surui0512
業(yè)務(wù)推廣:15262618137
業(yè)務(wù)推廣:17712601231
人文 藝術(shù) 城韻 尋味
公眾號:szs0512
Hash:da2fb132e37ee677fa621e6e00aec7cdf96ebd39
聲明:此文由 蘇州情調(diào)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