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臨平登山記

走讀梵按:今天的臨平,是余杭區(qū)政府駐地,也是地鐵一號線的終點站所在。而在郁達夫生活的民國時期,臨平一帶沒有如今天這般繁華,更多的,是田園牧歌式的野趣。

曾坐滬杭甬的通車去過杭州的人,想來誰也看到過臨平山的一道青嶂。車到了峽石,平地里就有起幾堆小石山來了,然而近者太近,遠者太小,不大會令人想起特異的關于山的概念。一到臨平,向北窗看到了這眠牛般的一排山影,才仿佛是叫人預備著到杭州去看山看水似地,心里會突然的起一種變動;覺得杭州是不遠了,四周的環(huán)境,確與滬寧路的南段,滬杭甬路的東段,一望平原,河流草舍很多的單調的景色不同了。這臨平山的頂上,我一直到今年,才去攀涉,回想起來,倒也有一點淺淡的佳趣。

臨平不過是杭州——大約是往日的仁和縣管的罷?的一個小鎮(zhèn),介在杭州海寧二縣之間,自杭州東去,至多也不到六七十里地的路程。境內河流西繞,可以去湖州,可以去禾郡,也可以去松江上海,直到天邊。因之沿河的兩岸(是東西的)交河的官道(是南北的)之旁,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個部落。居民總有八九百家,柳葉菱塘,桑田魚市,麻布袋豆腐皮,醬鴨肥雞,繭行藕店,算將起來,一年四季,農產商品,倒也不少。在一條丁字路的轉彎角前,并且還有一家青簾搖漾的杏花村——是酒家的雅號,本名仿佛是聚賢樓?!l(xiāng)民樸素,禁令森嚴,所以妓館當然是沒有的,旅館也不曾看到,但暗娼有無,在這一個民不聊生又不敢死的年頭,我可不能夠保。

今天的臨平地鐵站

我們去的那天,是從杭州坐了十點左右的一班慢車去的,一則因為左近的三位朋友,那一日正值著假期;二則因為有幾位同鄉(xiāng),在那里處理鄉(xiāng)村的行政,這幾位同鄉(xiāng)聽說我近來侘傺無聊,篇文不寫,所以請那三位住在我左近的朋友約我同去臨平玩玩,或者可以散散心,或者也可以壯壯膽,不要以為中國農村完全是破產了,中國人除幾個活大家死之外別無出路了。等因奉此地到了臨平,更在那家聚賢樓上,背曬著太陽喝了兩斤老酒,興致果然起來了,把袍子一脫,我們就很勇敢地說:“去,去爬山去!”

緩步西行(出鎮(zhèn)往西),靠左手走過一個橋洞,在—條長蛇似的大道之旁,遠遠就看得見一座銀匠店頭的招牌那么的塔,和許多名目也不大曉得的疏疏落落的樹。地理大約總可以不再過細地報告了罷,北面就是那支臨平山,南面豈不又是一條小河么?我們的所以不從臨平山的東首上山,而必定要走出鎮(zhèn)市——臨平市是在山的東麓的——走到臨平山的西麓去者,原因是為了安隱寺里的一棵梅樹。

臨平山

安隱寺,據(jù)說,在唐宣宗時,名永興院,吳越時名安平院。至宋治平二年,始賜今名。因為明末清初的那位西泠十子中的臨平人沈去矜謙,好閑多事,做了一部《臨平記》,所以后來的臨平人,也做出了不少的文章,其中最好的一篇,便是安隱寺里的那棵所謂“唐梅”的梅樹。

安隱寺,在臨平山的西麓,寺外面有—口四方的小井,井欄上刻著“安平泉”的三個不大不小的字。諸君若要—識這安平泉的偉大過去,和沿臨平山一帶的許多寺院的興廢,以及鼎湖的何以得名,孫皓的怎么亡國(我所說的是天璽改元的那一回事情) 等瑣事的,請去翻—翻沈去矜的《臨平記》,張大昌的《臨平記補遺》,或田汝成的《西湖志余》 等就得,我在這里,只能老實地說,那天我們所看到的安隱寺,實在是坍敗得可以,寺里面的那一棵出名的“唐梅”,樹身原也不小,但我卻怎么也不想承認它是一千幾百年前頭的刁鉆古怪鬼靈精。你且想想看,南宋亡國,伯顏丞相,豈不是由臨平而入駐皋亭的么?那些羊膻氣滿身滿面的元朝韃子,哪里肯為中國人保留著這一株枯樹?此后還有清朝,還有洪楊的打來打去,廟之不存,樹將焉附,這唐梅若果是真,那它可真是不怕水火,不怕刀兵的活寶貝了,我們中國還要造什么飛機高射炮呢?同外國人打起仗來,豈不只教擎著這一棵梅樹出去就對?

臨平山秋景

在冷氣逼人的安隱寺客廳上吃了一碗茶,向四壁掛在那里的霉爛的字畫致了一致敬,付了他們四角小洋的茶錢之后,我們就從不知何時被毀去的西面正殿基的門外,走上了山。沿山腳的一帶,太陽光里,有許多工人,只穿了一件小衫,在那里劈柴砍樹。我看得有點氣起來了,所以就停住了腳,問他們:“這些樹木,是誰教你們來砍的?”“除了這些山的主人之外還有誰呢? ”這回話倒也真不錯,我呆張著目,看看地上縱橫睡著的拳頭樣粗的松杉樹干,想想每年植樹節(jié)日的各機關和要人等貼出來的紅綠的標語傳單,喉嚨頭好像沖起來了一塊面包。呆立了一會,看看同來的幾位同伴,已經(jīng)上山去得遠了,就只好屁也不放一個,旋轉身子,狠狠地踏上了山腰,仿佛是山上的泥沙碎石,得罪了我的樣子。

臨平山雪景

這一口看了工人砍樹伐木而得的氣悶,直到爬上山頂快的時候,才茲吐出。臨平山雖則不高,但走走究竟也有點吃力,喘氣喘得多了,肚子里自然會感到一種清空,更何況在山頂上坐下的一瞬間,遠遠地又看得出錢塘江一線的空明繚繞,越山隔岸的無數(shù)青峰,以及腳下頭臨平一帶的煙樹人家來了呢!至于在滬杭甬路軌上跑的那幾輛同小孩子玩具似的客車,與火車頭上在亂吐的一圈一圈的白煙,那不過是將死風景點一點活的手筆,像麥克白夫婦當行兇的當兒,忽聽到了醉漢的叩門聲一樣,有了原是更好,即使沒有,也不會使人感到缺恨的。

從臨平山頂看下來的風景,的確還有點兒可取。從前我曾經(jīng)到過蘭溪,從蘭溪市上,隔江西橫山,每感到這座小小的蘭陰山太平淡,真是造物的浪費,但第二日身入了此山,到山頂去向南向東向西向北的一看,反覺得游蘭溪者這橫山?jīng)Q不可不到了。臨平山的風景,就同這山有點相像;你遠看過去,覺得臨平山不過是一支光禿的小山而已,另外也沒有什么奇特,但到山頂去俯瞰下來,則又覺得杭城的東面,幸虧有了它才可以說是完滿。我說這話,并不是因受了臨平人的賄賂,也不是想奪風水先生——所謂堪輿家——們的生意,實在是杭州的東面太空曠了,有了臨平山,有了皋亭,黃鶴一帶的山,才補了一補缺。這是從風景上來說的話,與什么臨平湖塞則天下治,湖開則天下亂等倒果為因的妄揣臆說,卻不一樣。

初夏的臨平山

臨平山頂,自西徂東,曲折高低的山脊線,若把它拉將直來,大約總也有里把路長的樣子。在這里把路的半腰偏東,從山下望去,有一圍黃色墻頭露出,像煞是巨象身上的一只木斗似的地方,就是臨平人最愛夸說的龍洞的道觀了,這龍洞,臨平的鄉(xiāng)下人,誰也曉得,說是小康王曾在洞里避過難。其實呢,這又是以訛傳訛的—篇鄉(xiāng)下文章而已。你猜怎么著?這臨平山頂,半腰里原是有一個大洞的。洞的石壁上貼地之處,有“翼拱之凌晨游此,時康定元年四月八日”的兩行字刻在那里。小康王也是一個康,康定元年也是—個康,兩康一混,就混成了小康王的避難。大約因此也就成全了那個道觀,龍洞道觀的所以得至今廟貌重新,游人爭集者,想來小康王的功勞,—定要居其大半??墒巧蛑t的《臨平記》 里,所說就不同了,現(xiàn)在我且抄一段在這里,聊以當做這一篇《臨平登山記》的尾巴, 因為自龍山出來,天也差不多快晚了,我們也就跑下了山,趕上了車站,當日重復坐四等車回到了杭州的緣故。

臨平山頂?shù)?a href='/louti/' target=_blank>樓梯

仁宗皇帝康定元年夏四月,翼拱之來游臨平山細礪洞。

謙曰:吾鄉(xiāng)有細礪洞,在臨平山巔,深十余丈,闊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多出礪石,本草所稱“礪石出臨平”者,即其地也;至是者無不一游,自宋至今,題名者數(shù)人而已,然多漶漫不可讀,而攀躋洗剔,得此一人,亦如空谷之足音,跫然而喜矣。

又曰:謙聞洞中題名舊矣,向未見。甲申四月八日,里人例有祈年之舉,謙同友人往探,因得見其真跡。字在洞中東北壁,惟翼字最大,下兩行分書之,微有丹漆,乃里人郭伯邑所潤色,今則剝落殆盡,其筆勢,遒勁如顏真卿格,真奇跡也。洞西南,又鑿有“竇緘”二字,無年月可考,亦不解其義,意者,游人有竇姓者邪?至于滿洞鏤刻佛像,或是楊髡靈鷲之余波也。(《臨平記》卷一·十九頁)

一九三四年三月

?

Hash:5f013ff2e4e2cb9b05f526cd6470cb253e9f8cf8

聲明:此文由 走讀梵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