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仙墟,舂陵江畔上游一顆璀璨的明珠
2018
狗
年
大
吉
HAPPY NEW YEAR
韻意悠長的飛仙墟
雷曉明/文
飛仙墟又稱古龍墟,位于舂陵江上游的岸邊。據(jù)《桂陽直隸州志》記載:“鐘水自古龍墟五里,至柏家渡,州界也?!庇謸?jù)《水經(jīng)》記載:“鐘水北過鐘亭,與漼水合。”鐘水與漼水的合匯處,曾建有一座古亭,便叫鐘亭,位于理坪村附近。鐘亭,因鐘水而得名,也叫“鐘水亭”,于清光緒年間倒塌,遺址不存。
飛仙墟座東南朝西北,過去由張家莊、鄭家莊、肖家莊三個小村莊組成。飛仙墟現(xiàn)存古民居80余棟,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臨江而建,呈“一”字形有序排列,街巷分橫一街縱八巷布局,鋪設青石板路面,顯得光滑整潔。房舍造型為磚木結構,山墻威竣,飛檐翹角。
飛仙墟東南面是古龍嶺,西北面為官田嶺。兩嶺的峽谷間,有一條從西向東流的小溪,匯入舂陵江。小溪兩旁是肥沃的田地,也是祖輩們種植莊稼的命根子。宋末元初,古龍嶺的山坳上曾建有古龍寨和慈恩寺。宋理宗元年(1225年),元軍將領元良哈觸率軍進攻桂陽軍,進入政明墟屠村,邱氏家族遭受滅門之災。邱高應帶領小部分族人逃出,隱姓埋名,曾在古龍寨居住過。后來,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明朝,這部分邱氏族人又回到政明村重建家園。明朝初期,邱氏族人為了銘記這段悲傷的家史,便在古龍寨中建造了慈恩寺?!按榷鳌眱勺?,含有感恩的意思。清朝初期,慈恩寺倒塌,長隆村張氏族人沿舊跡出錢重建寺廟,將慈恩寺改為慈恩庵,還劃附近的部分田地作庵田,給慈恩庵專用。
1985年夏天,父親(雷淵武)回老家井頭村探親,帶我到慈恩庵游玩了一次,在荒草叢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明洪武年間的殘碑,經(jīng)歷百年的風雨洗禮,許多字跡都已經(jīng)模糊不清,碑文記載慈恩寺修建的緣由、捐款人名字和數(shù)目等內容。碑上還刻有這么一句:“釋恩禪師邱定義,乃邱家墟人也?!鼻窦倚婢褪侨柿x鎮(zhèn)政明村。因此,慈恩寺第一任主持方丈就是釋恩禪師邱定義,為政明村人。明月清風臨古庵,靈山秀水修禪心。慈恩庵分上下兩殿,上殿為如來殿,下殿為觀音殿,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香火繚繞,經(jīng)韻飛揚,求佛的人絡繹不絕,成為當時飛仙墟的一大名勝。上世紀文革時期如來殿被毀,只留觀音殿。后來,觀音殿也于本世初消失,僅存遺跡。
飛仙墟有許多歷史故事韻味悠長。清咸豐九年(1859年),石達開率領太平軍搶渡七拱橋,被湘軍兩員將領陳士杰、魏喻義率民團阻擊,便改道石笏山,過巖口堡、飛仙墟,朝新田方向,出零陵,走貴州,兵敗大渡河,全軍覆滅。1927年4月,匡黎光、雷崇周、雷翰等人在組織農(nóng)民衛(wèi)隊,兵分兩路:一路經(jīng)東河區(qū)的何家村、陳家村,一路經(jīng)豐加墟、史家橋,合擊座落在飛仙橋西南面的三正團防局。瞬間,步槍、土炮、鳥銃齊鳴,震天動地; 梭鏢、大刀齊上,勢如暴風驟雨。團丁抱頭鼠竄,潰不成軍。最后,農(nóng)民衛(wèi)隊搗毀了三正團防局,繳獲一批武器,使全縣農(nóng)民運動順利向前發(fā)展。
飛仙墟起于明代,興于清代。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官府在飛仙墟上便設有古龍驛鋪,也是桂陽府西邊的重要驛鋪。驛鋪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和傳遞公文信函的重要機構。在清代,古龍驛鋪是水驛和路驛兼用的驛鋪,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古龍驛鋪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中間為驛館,左右有睡房和雜房多間,后面建有倉庫和馬棚。驛鋪設有鋪長一名,鋪丁五名。古龍驛鋪是桂陽州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這一點,我們從《桂陽直隸州志》的城鄉(xiāng)水道圖便可以看出,以飛仙墟(古龍墟)為中心,沿舂陵江上游長十余里的江岸有官田渡、黃土渡、古龍渡、柏家渡等四大渡口,皆屬于古龍驛鋪的管轄范圍。古龍驛鋪的鋪長根據(jù)四大渡口的情況,便會推薦當?shù)赜?a href='/weixin/' target=_blank>威信而又熟悉渡口管理的人當渡頭。官田渡的渡頭由李姓擔任,黃土渡的渡頭由張姓擔任,古龍渡的渡頭由鄭姓擔任,柏家渡的渡頭由陳姓擔任。這些渡頭會根據(jù)商船的貨物數(shù)量收取費用,上交給古龍驛鋪。古龍驛鋪通過每月的巨大利潤,上交給官府。
明清時期,飛仙墟賈商云集,店鋪林立,商船塞江,是桂陽州西部重要的墟市。古龍驛鋪每年上繳的商稅就有近萬兩白銀。舂陵江上的船夫們經(jīng)受重重稅收盤剝,他們的血汗錢大多都流進了官府的錢庫里。舂陵江是湘江一大支流,也是桂陽境內最大的河道。古時候,行船可上達藍山,下通衡陽,是桂陽主要的漕運通道。舂陵江灘多水流急。船夫行船江上,不但艱苦,而且經(jīng)常有船毀人亡的事故發(fā)生。特別在清代,舂陵江漕運賦稅很多,拉纖行船的服役者都稱作“灘丁”。清康熙年間,田元愷任桂陽知州,從古龍渡至野鹿灘一路體察民情,目睹“灘丁”的漕運艱苦,效仿章侁的《烹丁歌》,寫下了傳唱一時的《灘丁歌》:
滟滪瞿塘稱險阻,十八灘頭足并武。
濤聲澎湃吼虬龍,石勢縱橫眠怒虎。
逆挽扁舟如上天,順流鼓枻迅如弩。
行人至此心轉寒,歃血荒祠拜大禹。
峭崖未得五丁開,灘水潺潺自終古。
數(shù)椽茅屋倚危巔,磽瘠何曾有尺土。
男不耕鋤女不繅,黃童白叟惟牽艫。
終年送盡客往來,購得余糧才入釜。
觀風至此一泊帆,揮毫擬作灘丁譜。
吁嗟世路多險艱,更念民生多疾苦。
誰為臨摹入鄭圖,輕徭減賦始安賭。
據(jù)《桂陽直隸州志·田元愷列傳》記載:“田元愷,字莘臣,綏德州人也(今陜西省綏德縣)。以松江府同知遷桂陽知州。以廉明著稱,性剛直,不阿上官。天下初定,承明舊徭役無藝,貧富民無差等,下戶逃亡。元愷悉罷官中無名科斂,其大調發(fā)以糧灘丁,立十兩為準,分上下均里供役。貧民免流離矣。州鐘水大灘,舟運艱難,發(fā)丁牽負,民罷于役。元愷傷之,作《灘丁歌》,以諷諫大吏?!睆倪@段列傳的字里行間,我們便知曉田元愷是位體察百姓生活艱苦的好官。他寫的這首《灘丁歌》唱出當時灘丁在舂陵江岸邊拉纖的艱辛與困苦,廣為傳唱。灘丁就是纖夫。民國初期,舂陵江的水道上,還有許多窮苦的纖夫在灘邊拉纖繩。小時候,我聽奶奶講過舂陵江有關纖夫的故事。
我曾寫了一首《纖夫》的小詩在《詩刊》上發(fā)表,不妨摘錄如下:
一條粗纖
在古銅色的背脊上
勒出了血
吶喊綻開嘶鳴的濤聲
從手與手磨成的硬繭中
悠悠蕩來
號子粗獷奔放
融進了澎湃的血淚
佇立江邊聆聽
滲血的音符
驀然生出一雙翅膀
飛向蒼穹
我仿佛看見
一個民族艱辛不屈的跋涉
飛仙墟旁架有一座石橋,橫跨舂陵江兩岸,是舂陵江桂陽段三大花橋之一,也是湘衡通嘉禾道路的重要橋梁。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始建,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完工。據(jù)學者彭德馨先生考究,該橋為石料結構,全長110米,橋高12.5米,寬7.1米。兩邊有條石護欄。橋面曾建風雨亭,亭內設有神臺。民國三十年(1924年),橋被洪水淹沒,涼亭被毀。1964年,交通部門修桂嘉公路,橋基、橋臺用水泥沙漿加固,雄偉壯觀。該橋的名字來歷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這座石橋修建時,因舂陵江水勢洶涌,筑砌到第五拱時,無法建成。恰在這時,一位白發(fā)老人挑擔豆腐過江去賣,見施工的石匠吃盡苦頭,便把豆腐拋向江中,水面出現(xiàn)基墩。觀望的百姓,無不驚奇。當眾人要拜謝老人時,只見金光一閃,老人飛天而去。眾人才發(fā)現(xiàn)是有仙人幫助架橋。為了紀念這位仙人的功德,這座橋便取名為“飛仙橋”。因此,飛仙橋也成為舂陵江上游的一道壯麗景觀。
飛仙墟的西面有一座石山佇立江邊,巖壁陡峭,探身俯視江面,讓人膽顫心驚。關于仙人峰的來歷,起緣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舂陵江邊的白雞嶺上有一個白雞洞,洞里住著白雞兄妹,久煉成仙,法術高強。一天,兄妹云游,見舂陵江岸無橋,百姓往來困難。于是,兄妹商定各自在舂陵江面架一座石橋,哥哥在斗下渡旁架橋,妹妹在石門山(今嘉禾縣地段)架橋。五更雞鳴前架成為勝。天黑后,妹妹到石門山,驅石架橋。兩個時辰后,她便架好了橋(即為后人所說的仙人橋)。而哥哥認為仙法比妹妹高,他躺在袍沖嶺的一塊青石上睡覺了。三更時分,妹妹經(jīng)過一座石山,見哥哥從袍沖嶺醒來,匆匆趕到這座石山上作法驅石施工到斗下渡架橋。于是,妹妹躲在石山的后面,學公雞打鳴叫了起來。哥哥一聽,誤認為時辰已到,立刻停工認輸。因此,這座石山稱為“仙人峰”。又因石山頂留下的巨石其形狀如人的頭腦,也稱“仙人腦”。
仙人峰下的江灘是舂陵江上游第一個險灘,也稱仙人灘。此灘水流洶涌,常有船毀人亡的事故發(fā)生,位于官田渡與黃土渡之間。1965年10月,飛仙水輪泵站在仙人峰西側的急流處動工興建,于1966年完工,該壩高6米,長82米,底寬6.5米。左右機坑高7米,長64米,寬7.5米,共裝水輪泵21臺,分組串聯(lián)上水,泵站鋪設直徑0.3米-0.4米水管5道,總長1028米,最高凈揚程82米,為當時國內中型水輪泵站揚程最高的一項工程。
飛仙輪泵站建成后,隨即建立了飛仙河壩管理所。1976年10月,電站建成,安裝發(fā)電機組12臺,總裝機容量1570千瓦,年度電600萬千瓦小時。飛仙輪泵站的建成,為當?shù)貛兹f畝的田地得到灌溉,也為農(nóng)村建設提供豐富的電力資源。
離飛仙水輪泵站的一里處,就是官田渡。官田村位于官田渡口旁。官田村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有“湘南陶器之村”的美譽。據(jù)《明史·食貨志》記載:“軍民屯田,謂之官田,官田村之名源。村臨舂水旁,村民皆建窯制陶,有聲譽也?!笨梢?,官田村的先人原是給軍隊種田開荒的百姓。官田《李氏宗譜》記載,在明代中期,官田李氏先祖大明公,獨具慧眼,看中此地,繁衍生息至今有三十代。官田所產(chǎn)的陶器古樸淡雅,色彩鮮亮,不滲透水,受許多客商的青睞。明清時期,官田村生產(chǎn)的陶器從官田渡口裝船,一路沿舂陵江水路,北上衡陽,再銷往各地。
悠悠舂陵江,韻意飛仙墟。這里有講不完的故事,這里有說不完的傳說。飛仙古墟,曾經(jīng)為鋪、為里、為鄉(xiāng)、為鎮(zhèn),有五百余年的歷史,至今也是舂陵江鎮(zhèn)的治所。飛仙墟是舂陵江畔上游的一顆明珠,閃耀出歷史奪目的光彩!
圖 / 至陽
▎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
Hash:ed5b00521af7cb06c69aa943512cd4b2541d11db
聲明:此文由 印象桂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