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沖古建筑群煥發(fā)新活力,這里還有了一個新名字
信息時報訊(記者 崔小遠 實習生 沈彥君)祠堂、書院、炮樓……這里是黃埔區(qū)古建筑中整體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區(qū)域。在這里,小朋友們可以快樂地參與剪紙、放風箏等各項文娛活動。在這里,時常可以聽到私伙局粵劇男女對唱,看到長者們共進愛心午餐的幸福畫面。在這里,喜歡傳統(tǒng)醒獅文化的文沖年輕人,有一處專屬天地。他們所編排的醒獅表演,不僅走出廣州,還走向國際舞臺。
這就是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的黃埔區(qū)文沖街的文沖古建筑群。為讓文沖街轄區(qū)群眾切實體驗城市更新的幸福成果,主動傳播幸福,經過升級后,如今這里還有一個新名字——廣州幸福里。
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的文沖古建筑群。信息時報記者 崔小遠 實習生 沈彥君 攝
一磚一瓦編號
異地復建形成古建筑群
文沖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據(jù)村人介紹,文沖陸氏始祖泰泉公原來居住在南雄珠璣巷。南宋末年,陸氏舉家南遷到從化錢崗,后定居在這里。之后,族人從宗祠始分為東西兩支,按祖制,宗祠、家塾等公用建筑全部沿村前護村河建,形成嚴密的村落。
文沖石化路以西城中村改造項目于2010年正式啟動。它是廣州首批啟動的15個全面改造城中村改造項目之一,也是黃埔區(qū)首個開工建設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在改造過程中,改造方尤注重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和舊村自然風貌的維護提升。
為悉心保護舊村原有的歷史文化脈絡,最大程度延續(xù)文沖歷史人脈文化,所有的古建筑均是以移建的方式完成,依據(jù)古建筑原來大小,對每塊磚、每片瓦進行“一磚一瓦”編號后,再以1∶1的比例,異地復建,進而形成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記者在走訪時了解到,這些古建筑的房梁上,均雕刻有花紋圖案,具有獨特的韻味。附著的磚雕、灰塑等傳統(tǒng)建筑藝術,讓沉重的古建筑變得充滿生機。磚雕大多數(shù)都鑲嵌在窗楣上,上面雕刻著逼真的人物、花鳥、樹木,還有優(yōu)美、變化多端的幾何圖案,裝飾效果極佳。雕刻的題材也很豐富,有民間故事、純風景欣賞,還有如教學、談論閑話等生活場景。
而今,這片古樸莊嚴的區(qū)域,還成為弘揚龍獅、粵劇等傳統(tǒng)文化的最理想空間。近年來,弘揚本地龍獅精神,文沖東約善群堂醒獅隊年輕的“獅兄們”找回當年舞獅的老師傅們,進一步強大獅隊力量。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善群堂醒獅隊的“獅兄們”每周還在這里帶領熱愛醒獅的小學生們,學習舞獅基本功。
磚雕、灰塑等傳統(tǒng)建筑藝術,讓古建筑變得充滿生機。信息時報記者 崔小遠 實習生 沈彥君 攝
升級文化新地標“廣州幸福里”
力促文沖活力再提升
文化賦能,傳統(tǒng)建筑煥發(fā)新活力。今年以來,文沖街積極貫徹落實黃埔區(qū)著力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圈”的重要部署,充分運用文沖古建筑群現(xiàn)有空間、群眾活動場所等,升級打造集展覽、教育、培訓、體驗、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中心——廣州幸福里,串聯(lián)一批可看、可學、可用的黨建陣地,實現(xiàn)為民服務零距離。
據(jù)悉,廣州幸福里涵蓋以文沖古建筑群的綬亭陸公祠、東溪陸公祠、衢野陸公祠、廷亨陸公祠、蘭泉陸公祠、達松陸公祠、文鳳陸公祠為代表的古建筑群區(qū)域。升級完工后,廣州幸福里對外開放項目共9個,分別為文沖牌坊、開放橋、成功路、幸福里牌坊、升旗廣場、“幸福之源”黨風家風館、幸福之光人民大舞臺、幸福關愛空間、黨刊百年文脈館。
“幸福之源”黨風家風館充分利用現(xiàn)有古建筑空間,融合紅色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設置黨風家風館、政通館、城美館、文昌館、業(yè)興館、民樂館六大主題館,通過圖片、文字、實物、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文沖人民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場景,打造文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家風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家園。
同時,“幸福之源”黨風家風館的展館空間還疊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事好商量黨員議事廳、長者飯?zhí)?、老?a href='/daxue/' target=_blank>大學文沖社區(qū)分教點、頤康服務站、靠埔青年學習社、青年之家非遺傳承基地、青少年創(chuàng)意空間、退役軍人服務站、文沖廣東音樂曲藝社、善群堂龍獅協(xié)會、好家風家訓傳承廳等服務及活動功能,將打造成為黨員群眾議事、育人、文娛的平臺,讓各個年齡層的居民群眾在此享受服務、感受幸福。
作為土生土長的文沖本地人,陳靜雯對家鄉(xiāng)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變化印象深刻。“舊改之后的文沖,文化氣息越來越濃郁?,F(xiàn)在,我們不僅有古色古香的祠堂群、五彩絢爛的水舞秀表演,還有幸福里大牌坊地標。我可以很自豪地向朋友們說,‘歡迎來文沖玩、來我家玩?!标愳o雯稱。
古建筑故事
曾經歷三次修繕,最近一次修繕于2019年
陸氏大宗祠是文沖目前最大的古祠堂,也是陸氏總宗祠。宗祠的最外面是由花崗石鋪成的路面,兩根雕刻精致的花崗石柱分別位于大門的兩側,棗紅色木制大門有3米多高。大門外屋檐上的屋梁有許多花鳥、獅子等彩繪。宗祠內,屋梁下連續(xù)的水墨繪畫,相當精細。2005年9月,該宗祠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了解到,陸氏大宗祠曾有過3次修繕記錄。第一次是道光元年(1821)重修;第二次是1999年12月,由村民募捐100多萬元重修。2019年11月,該宗祠完成第三次修繕。修繕團隊成員陸春興老人介紹,這次修繕是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富裕起來的首次修繕,修繕內容涉及灰塑、木雕、磚雕等。
文沖炮樓:
原址原貌保護,曾是文沖安全的瞭望臺
文沖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什么?在村民當中問一圈,文沖炮樓會是備選答案之一。已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文沖炮樓,有“鳥哥樓”“鷯哥樓”“文沖碉樓”等多個名稱。用村民的話說,“它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文沖炮樓 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信息時報記者 崔小遠 實習生 沈彥君 攝
昔日,19.2米高的它,是文沖最古老的標志性建筑,曾是守衛(wèi)全村人安全的“瞭望臺”。而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炮樓原址原貌保護,還是文沖城中村改造項目的最佳見證者。
炮樓為方形磚木結構,風格獨一無二。占地200.2平方米,長18.2米,高19.2米,寬11米。炮樓由兩部分組成:紅砂巖樓底和青磚主體建筑。其中,紅砂巖樓底由13層約30厘米厚的紅砂巖壘砌而成;青磚樓體外層墻體僅開有小窗,供透光和防衛(wèi)之用。
炮樓的青磚主體建筑是“善群堂”,堂中曾設有“善樂永年”牌匾一塊。堂中曾掛有大燈四盞,有各種顏色,文沖村各坊遇上火警,分別在樓頂掛上,讓村民前去救火。據(jù)悉,文沖城中村項目未啟動以前,逢年過節(jié)時,村里的舞獅隊都會在文沖炮樓前的廣場訓練。登上古老炮樓,透過墻上瞭望孔窺見全村是孩子們記憶中最美好的回憶。
Hash:ce3687622ab74e8aecb2414237367d73960d456d
聲明:此文由 信息時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