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黃河三角城 一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千年古堡

三角城眺望黃河

三角城的一角

巨石上的石臺

城墻上的豁口

殘存的城墻依舊高大

巨石看著像個石龜

一段完整的城墻,遠處是角墩

城墻中的卵石層

水稻豐收的季節(jié)

大凡山川,必定有奇異瑰麗之處。距蘭州100多公里外的靖遠三灘鄉(xiāng)的黃河岸邊,有一個算不上高大的坪,其上卻雄踞著一座三角形城池。古城向來四四方方,為何在黃河岸邊有座三角城呢?它究竟是啥來頭?

山崖陡峭,城墻殘破,那里有座神秘的三角城

這是一個有特色的地方。從蘭州出發(fā),沿高速公路,過白銀,往寧夏方向前行,走不多遠,就是一座跨越黃河的大橋。如果,在夏秋季節(jié),你肯定會被看到的一切所驚呆。

這橋沒有什么特色,和同類的跨黃河大橋相比,算不上長,也算不上高大,更算不上古老。說實話,就是一座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橋。為何過這座橋會讓人吃驚呢?秘密就在橋下的景色,它令每一個西北人感到驚奇。這橋邊究竟藏著什么呢?

汽車上橋,起初我沒有在意,N多次走過黃河,即便有些奇異的感覺,也早就麻木了。誰知,向車窗外一看,初為河邊的景色所吸引,繼而發(fā)出驚嘆。這是國慶節(jié)前的一天,天高云淡,烈日當空,黃河水算不上水平如鏡,但也絕對不是洶涌澎湃,幾乎和岸邊的田地一樣齊,就那么在岸邊一漾一漾的,緩緩往前而去,似乎很有節(jié)奏,很平淡。在岸邊的則是大片的稻田,一望無際,大概有數(shù)千畝之多。泛著金黃色的稻子,微風吹過的時候,一晃一晃的,如同平靜海面上,傳來一層層的波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曾經(jīng)直立的水稻,早已低下了它們傲慢的頭,稻穗金黃,而稻稈還間或有青枝綠葉,在向上瘋長,看著就是一幅美得不能再美的畫。同行的朋友說,我們要去的三角城,就在稻田的盡頭。

在靖遠朋友指點下,我們在吳家川出口下了高速公路。這里是通往靖遠縣城的路口,然而我們沒有去靖遠縣城,而是向北拐上了另外一條路,直奔三灘鄉(xiāng)鄉(xiāng)政府。三灘鄉(xiāng)地處黃河西岸邊,有豐富的灌溉水源,是靖遠比較富庶的鄉(xiāng)鎮(zhèn),而這里的萬畝稻田,不僅在白銀獨樹一幟,其規(guī)模在全省也是數(shù)得著的。

三灘距離靖遠縣城20多公里,為黃河邊的一處狹長如弓的灘地,分布著三灘和糜灘兩個鄉(xiāng)。聽到“三灘”這個名字,許多朋友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概是由三個黃河灘涂所構(gòu)成的吧。其實不是,三灘原名是三角城灘,后來人們?yōu)榱朔奖?,省減為三灘。

我們要去的三角城就在三灘鄉(xiāng)的中一村西邊的山梁上。過三灘鄉(xiāng)政府,穿中一村,沿著鄉(xiāng)村便道,往山梁而去。在村子里看,那是個大約50米高的山,山崖很陡峭,山頂上有一段段殘破的墻體。朋友們說,那就是三角城的遺跡了。

這個充滿著未知之謎的古城,究竟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呢?

城墻中,神秘的卵石,究竟有何秘密

上山的路雖然有些窄,但卻暢通無阻。在山腳下,沒有猶豫車就很順當?shù)嘏郎狭似马?。這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從山下看上去是個山梁,實際到山頂,卻是個坪地,當?shù)厝税堰@個地方稱為二龍臺。

坪臺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蘋果樹。起初,路只有一條,我們在如同迷宮一般的蘋果樹林中,繞來繞去,走了幾分鐘后,出現(xiàn)了一個三岔路,三灘鄉(xiāng)的朋友毫不猶豫地讓我們左拐,果然走了不遠,一堵城墻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就是三角城的一角了。

下車,我們就被淡淡的蘋果香所籠罩,停車的地方是古城一處類似角樓的地方。看得出來,這段城墻很厚。第一感覺,這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

沒有想到,最先出現(xiàn)在我們視野中的,卻是神秘的卵石層。跟著朋友,沿著城墻邊的小路,慢慢往前探。這是一條通往黃河邊的小路,走不遠,就看到城墻中上部大約兩米高的位置上,平平整整地出現(xiàn)了一層卵石,石頭大小相差不多,約有兩個拳頭大小,兩三塊疊壓在一起,顯露出來卵石層,大約有兩米長,而在卵石之上,則依舊是一層層的夯土層,直到城墻的頂部。

為何在城墻中間,忽然出現(xiàn)一層卵石呢?這又不是黃河邊的地層,會有古代河流湖泊的沉積;而且即便是湖泊沉積,也不會只有大小相差不多的石頭。顯然,這些石頭是經(jīng)過人工挑選的。一般來說,城墻上的石頭,往往是守城將士們所用的礌石,但守軍所用的礌石往往是成堆出現(xiàn),而不是一層鋪在城墻上,這樣會給守軍造成往來的不便,降低防守的效率。

過卵石層,我們又看到城墻凹進去一塊,竟然看到了用來加固墻體木料的遺跡。往前走,城墻逐漸在降低,很快就看到了黃河。文物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三角城古城堡,位于中一村西的山梁上,北面是閆家門古渡,南面是大面積的耕地,東面則是黃河。古城遺址周長990米,西城墻長400米,西南角自南延伸出13米,盡頭有角墩。北墻長210米,西北角筑有甕城。東南面城墻沿崖頭自然形勢而筑,長達380米?,F(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顯然,這些簡單的資料,并不能說清楚古城的來龍去脈。

在城墻的盡頭,則又是一個角墩類的建筑,而在角墩的邊上,則是一個比較大的豁口,沿著一個陡坡,可直接走到城墻外一處比較低的蘋果地里。從這個豁口的形狀判斷,似乎是城門的遺址了。

城門處并不是城墻最靠近黃河的地方。我們又繞過一段弧形的懸崖,向更靠近黃河的地方走去。路先寬后窄,最窄處一邊是蘋果園邊的田埂,一邊是斷崖。小心翼翼挪動腳步,終于到了離黃河最近的山嘴上了。站在這里,我們才能大概看到這里的地形。這是黃河邊的突出山崖,而坪地就順著山嘴向黃河岸邊展開,呈現(xiàn)出扇形狀。古城堡,也自然依照著坪地的形狀建造成為扇形。實際上,就是一個三角形的城堡?;蛟S,這就是三角城之名的來歷。

不過,古城的神奇,不僅僅局限于此。朋友說,在古城緊挨著黃河的山崖上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是我們離開三灘時看到的。從古城原路返回到村里。我們沿村中一個岔路口,直奔黃河邊一條新修的濱河路。走不遠,就看到了突出的山石,它是塊高20多米,看上去很陡峭,且單薄的巨大巖石。之所以說它是巖石,是因為在我們的眼中,它其實就是黃河邊一塊巨大且突出的石頭,從側(cè)面它像一個巨大石龜。龜?shù)暮蟊成鲜且患壖壍氖^臺階。或許是當年古城堡的守軍,開鑿了這些窄窄的石頭臺階,便于盤查,或許某些商旅們開鑿,以便往來兩岸。

看完這處石頭臺階后,我們對古城所在位置有個大體了解。這里是黃河岸邊的臺地,臺地高約50米,以前黃河的水量是現(xiàn)在五六倍之多,洶涌奔騰的黃河水,之所以沒有沖毀這處臺地,正是得力于突出在河水中的巨大巖石。尤其是,這里居高臨下,將黃河上下游的十里以內(nèi)的情形,看得清清楚楚,易守難攻,居高望遠,誠乃軍事要地。而石臺階和古城堡則又表明,這處古城是專門為控制附近閆家門古渡口而修建的。

高居黃河岸邊的古城,虎踞龍盤,如一頭雄獅般,環(huán)顧四周,所向睥睨,占盡一方地理優(yōu)勢。城墻中隱藏著的礌石,卻又平鋪在城墻半腰中,而黃河岸邊人們開鑿出一級級的臺階……所有這些留下了一個個謎團,究竟是什么人修建了這座古城,當年曾發(fā)生過什么?

有人曾問當?shù)氐泥l(xiāng)親。他們說,以前平整土地的時候,古城內(nèi)曾出土各色銅錢,據(jù)說遠的可以追溯到漢代的五銖錢,還有崇寧、政和、宣和這些宋代年號錢。而古城邊上人們還見過有明代古墓。所有跡象表明,這不僅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還是一個有神秘故事的地方。

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古城堡!

西夏人,曾經(jīng)據(jù)守此地,同宋、金對峙

關(guān)于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人們眾說紛紜。各種說法,不僅沒有揭開三角城的起源,相反卻增加了這座古城堡的神秘性,給它撲朔迷離的身影上,增加了更為神秘的色彩。或許是年代久遠的關(guān)系,即便是當?shù)匮芯康胤街镜娜耸?,也只能在史志中找到只言片語。

就三角城的來龍去脈,我們找到了長期研究靖遠地方歷史文化的杜樹澤先生,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相關(guān)資料,并對三角城出現(xiàn)和定位提出自己的見解。

依據(jù)杜樹澤先生提供的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三角城被寫入當?shù)氐胤绞妨系臅r間相對較晚。比較早的記述是清康熙的《重纂靖遠衛(wèi)志》,其中的古跡篇中說:“三角城,在北二十里河北山上,古河西羌人所居,掘地每有銅錢,亦有用瓷罐、銅器盛貯者?!?/p>

從這一點上說,三角城的出現(xiàn)很早了,至少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靖遠黃河以西的地方,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遠征河西走廊的匈奴之后。黃河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區(qū)才正式設(shè)立各種行政機構(gòu),納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轄范圍之內(nèi)。漢王朝不僅在河西走廊地區(qū)設(shè)立郡縣的管理體系,而且也將原先秦朝在北地郡、隴西郡范圍內(nèi)的,黃河沿岸各個重要的渡口進行了管理體系上的強化,有的升格為縣,有的則加大防御設(shè)施。在今天積石山大河家古渡,設(shè)立了河關(guān)縣;在今天蘭州西固的青石津古渡口附近設(shè)立金城縣等等。

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秦代,這些古渡口就已經(jīng)非常興盛了,是誰最早開通了這些古渡口?已經(jīng)說不清了。早在七八千年前,絲綢之路就已經(jīng)有先民們商隊相互往來,那時黃河沿岸的渡口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戰(zhàn)國時期,先是月氏人占據(jù)了河西走廊東段,后來匈奴擊敗月氏人。在秦王朝垮臺之后,匈奴不僅繼續(xù)同漢王朝對峙,還一度攻入蕭關(guān)(今寧夏固原附近),燒毀了涇川縣城邊的回中宮。此時,這座黃河以西的古城堡和附近的閆家門古渡口,也就為匈奴所占據(jù)。而在月氏人之前,黃河以西地區(qū)生活著大量的游牧民族,他們來源復雜,部落眾多,只能籠統(tǒng)地稱之為羌氐。

似乎可以這樣說,秦人設(shè)置北地郡后,這些古渡口就為秦人和黃河對岸的游牧部族所用,而忙著東進,一統(tǒng)天下的秦人,他們西部疆域止步于黃河一線,而真正跨越黃河,更加向西開拓的漢王朝,才收編了這些古渡口。

那條清康熙年間的記載,還特別提到,古城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銅錢,不僅數(shù)量不少,而且存錢的器物也不一般。這至少說明,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人口眾多,非常富庶的地方。這不能不說,三灘鄉(xiāng)獨特地勢。正如我們前文所說的,這里地勢低平。人們引來黃河水,開發(fā)自流灌溉,將這里打造成一個盛產(chǎn)水稻和紅富士蘋果的地方,尤其是水稻,它是三灘的特色農(nóng)作物,規(guī)模極盛時曾達到萬畝以上。

在大規(guī)模的電力提灌設(shè)備出現(xiàn)之前,人們改變一方水土的能力有限。只能遵從大自然的法則行事。所以從遠古時期的羌氐到明清時期,雖然時光跨越了數(shù)千年之久,但人們選擇地形地貌,利用山川河流的方式方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尤其是一些河邊臺地上聚落遺址,其所處的地理優(yōu)勢,史前時期的先民們看到了,后來人也看到了。從西羌、漢、唐乃至西夏、金、明都在利用這座古城堡,因而也有人說這座古城建于夏金時期。

明代,人們在靖遠一帶設(shè)立了靖虜衛(wèi)、修筑了長城防御游牧部落的騷擾。黃河邊水源充足的河灘地就成為開荒屯田的首選。明代正統(tǒng)二年(1437年)都指揮房貴,率領(lǐng)人們在古代會州的舊城址上,修建了靖虜衛(wèi)城,大批駐軍隨之進入,為解決駐軍的給養(yǎng),房貴動員人們開墾黃河邊的河灘地。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監(jiān)牧同知呂恒又組織人在三灘一帶開荒。王之升撰《監(jiān)督呂公開田碑記》有云:“見河北三角城一帶,平曠堪墾,且引水有渠,灌田有畦,說者謂即漢屯田故跡?!笨梢姰敃r這里已經(jīng)有大批農(nóng)田的遺址,此后這里的農(nóng)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內(nèi)可以生養(yǎng)士旅,外可以制奴羌彝”。

民國時期,今三角城渡口附近,原為閻家門黃河古渡舊址所在,乃靖遠重要民渡之一,是通往一條山的重要渡口。紅軍會師后,紅五軍就是從這里渡過黃河的。

有古渡口,肯定要修建守護城堡的渡口。三角城和閆家門古渡口,組成一整套防御體系守護著古渡口。那么,為何要把城堡建成三角形的呢?

難道是西羌部落,修建了三角形城堡?

三角形的古城并不稀奇,西北各地有不少的大體呈三角形的城堡,如榆中縣三角城、金昌三角城,而在靖遠縣還有一個叫磨溝三角城。我們知道,大部分的古城堡都是四四方方的。為何會有三角城呢?

據(jù)說,人們最早修建城堡類的防御建筑,就是利用天然地形,選擇河岸邊或懸崖邊的高地,即便于防守,也利于取水。再進一步,防御類建筑在利用地形情況下,逐漸表現(xiàn)一種個性。在三四千年時出現(xiàn)了一種環(huán)形防御工事,防守者的主要武器就是卵石?;蛟S,這座黃河邊的古城堡是這樣出現(xiàn)的。它最初就是在這一帶游牧的西羌人所修建的簡易城堡類建筑。后來,隨著時代變化,城堡主人不斷地變化,城堡也不斷被整修?;蛟S,西羌人利用地形將城堡的基礎(chǔ),修建成三角形,后來者再沒有進行改動,就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加固而已。在一次次的加固中,原先守軍所用的礌石、木料都被用來加固城墻,這似乎就是那些礌石出現(xiàn)在城墻中的緣故。

歲月漫長,古城依舊,黃河邊古渡依舊,籠罩在這座古城上的迷霧,依舊重重疊疊。

——蘭州晨報

Hash:f6932d80296a81ef3ef603a42f3460012e6f5ead

聲明:此文由 甘肅民企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