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別致的景溝橋樓子

作為一個具有2300多年歷史古城,邛崍過去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街巷民居、水利設施、交通設施、文物古跡、名人足跡、風俗掌故等歷史遺存,構成了邛崍獨特的歷史文化體系。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一些珍貴的歷史遺存正面臨消失的危險,亟待進行搶救性挖掘,以更完整地梳理邛崍歷史文脈,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楊輝祥、凡丁、陳善兵、周小波、董偉等熱心市民自發(fā)成立了邛崍?zhí)镆罢{查小組,先后深入邛崍鎮(zhèn)鄉(xiāng)村組,通過走訪調查,將一些我們并不熟悉的歷史遺存重新納入我們的視野。

本平臺已開設《邛崍?zhí)镆罢{查筆記》專欄,陸續(xù)推出田野調查小組的調查筆記。因為年深月久,受到歷史遺存的散失、調查對象的記憶、文獻資料的缺乏等采訪條件的限制,田野調查小組的調查研究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呼喚有更多熱愛邛崍的文化人士參與到邛崍?zhí)镆罢{查隊伍中來,更深入更準確更全面地挖掘、考證、梳理邛崍的歷史文化遺存,助力提升邛崍文化自信,為建設“精美-邛崍”提供文化支撐。本專欄今天推出

高祥君的《造型別致的景溝橋樓子》,以饗讀者。

——編者

造型別致的景溝橋樓子

文/圖 高祥君

橋樓子是邛崍人乃至川西多地對廊橋的俗稱。在川西山丘銜接交錯地帶,山川眾多,溪流縱橫,交通十分不便。為解決這種狀況,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因地制宜,于山川之間架設鐵索橋,在溪流之上修建平橋、石拱橋。繼而在橋上加蓋廊亭,既保護橋梁又為過往之人提供稍事休息和避風躲雨之處——橋樓子因此而誕生。

景溝地處邛崍西北大同鄉(xiāng)景溝村,其橋樓子建于景溝之上,距今村委會約50米。這座橋樓子雖談不上高宏偉,令人觀止;但其典雅、別致而獨特的造型卻能讓人一見難忘。現(xiàn)存的橋樓子建造在由紅砂石砌成的雙洞拱橋上,長8米,寬3.5米,高4米有余,橫跨在溪水南流的景溝兩岸,橋東頭是通往大同鄉(xiāng)唐溝的景唐公路,西頭是前往石筍山的必經之道。青灰色的穿榫木結構橋樓子與黃紅色的雙拱石橋上下呼應,彰顯出端莊古樸之典雅;橋樓子東西兩端獨特的品字形雙層歇山式蓋頂格外靚眼:“品”字上層猶似獨立的小閣樓,檐下遞縮式疊木構件凸顯出歇山屋端飛檐、翹角的外張力度,與下層左右形若木漏斗之上的側檐高翹的翼角,構成了兩只狀似展翅欲飛的鯤鵬。讓原本靜怡的橋樓靈動起來,給人以無限遐想。

從橋東4步或橋西7步的石階走進橋樓廊道,廊道左右每邊4根內柱、6根外柱支撐著整座橋樓;橋樓外緣建有近1米高的木護欄將6根木柱連為一體;橋樓走廊兩邊的內外柱之間,順橋擱置一整張與橋幾乎等長、厚8厘米、寬約30厘米的青杠木板,作為休息的超長條凳或“稍(shào)臺”(山區(qū)人稱能放下背架或背篼休息的小塊平臺或石塊為“稍臺”,此稱謂流行于川康各地山區(qū))。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這個青杠木板條凳自建橋伊始使用至今。從磨得錚亮的木板和木質的陳舊度上可看出它經歷年代的久遠,也讓人為此板材的堅硬、耐磨而感嘆。

在橋墩上部的兩橋洞之間雕塑著一條當?shù)厝朔Q“綠(lū)霞”的昂首鎮(zhèn)水獸,據(jù)說此獸兇猛異常,能吃龍,故龍見而避之,即可保橋梁不被洪水沖毀。此地雕刻的“綠(lū)霞”,首迎景溝北來之水,尾送溪流南去;獸首被居住于“上爾灣”(即景爾灣)的尚氏人家毀其面目,說是沖犯他家。觀橋樓現(xiàn)存石獸,頭、頸似蛇,但有桃形尖耳,身披鱗甲,細瞧胸前似有一雙鷹爪,尾部祥云繚繞。從整個雕刻形象和可吃龍一說,倒有些像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食龍神獸“犼(hoǔ)”(俗稱望天吼)的形象:頭頸似蛇、耳似貓、眼似蝦、腹似蜃、鱗似鯉、前爪似鷹后爪似虎。明陳繼儒撰《偃曝馀談》載,犼“體型雖小,亦能搏龍,勝后以其食之。”“綠(lū)霞”是否是“犼(hoǔ)”,這里只作一個猜想,還仰望智者去深究。

調查完橋樓的結構、形制,走訪當?shù)囟嗝先藛柤斑@座橋樓子的建造時間,大家都不知其詳,只說橋頭邊的功德碑有記:“此橋建于民國年間”,具體是民國何年就不得而知。但他們告知,此橋曾在清末被洪水沖毀,現(xiàn)在的橋是周姓人家重建的,可能在民國早期。依此推算,此橋已有近百年歷史了。說到這里,老人們又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此橋樓子原來是兩層,上面一層與現(xiàn)在的形制完全一樣,大約是1968年,生產隊要緊靠橋樓修個商店。并在“綠霞”神獸頭兩邊的橋墩和溝岸兩側堤埂上鑿出擱置商店樓梁、支柱的方洞(今仍可見)。為節(jié)約拆了橋樓的頂層,取其木料用于修建商店。在搭建商店的跨溝樓臺時,發(fā)生了垮塌事故,差點傷及施工人員。于是,大家不敢繼續(xù)在此修建,把商店改建在現(xiàn)村委會后面。雖然商店遠離了橋樓,但是橋樓卻被拆掉一層,變成了如今的模樣。否則,這座具有閣樓形式的兩層橋樓子或可成為川西鄉(xiāng)村橋樓一絕而名冠全川。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村民清除橋樓子上游的淤泥時,挖出了文革初期失蹤的“將軍碑”(人們的習慣稱謂),人們將其歸位于東岸橋頭。這個“將軍碑”實則是橋樓設置的神龕,從碑刻的佛教觀音堂”、道教紫云堂”即知,它是過去橋樓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一般都與橋樓同時(或稍后)而建,可惜碑上也無時間。在碑的右側面刻有“河東地主周家治,河西地主李某某”等字,使此碑又成了何、李兩家的地界碑。不過,從中可判斷這是個民國或更早些的地界碑,因新中國成立后不會立此地界碑。

這座靜臥于景溝溪流上的橋樓子,不僅是東去茶園、北上三河壩、南到大同的交通要道,供南來北往客商、行人歇腳的“驛站”;還是當?shù)卮迕駛冃蓍e娛樂、聚會交流、避暑納涼的場所,儼然是聯(lián)絡這里30多戶景、周、李、唐等多個姓氏村民情感的紐帶。無形中成為景溝村落的文化中心,增添了橋樓子的文化厚度、情感溫度,也使橋樓子成為景溝對外宣傳的一張靚麗名片。

來源 | 邛崍市新聞傳媒中心

Hash:bf7562ccd5c93f7dc0c1d4257fa45e83b34e9ee5

聲明:此文由 成都微視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