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存有千年歷史摩崖石刻,堪稱隱匿在歷史深處的藝術(shù)奇葩

天柱山又稱“皖岳”,安徽省的簡稱“皖”,由此而來。隋朝初年,隋文帝將湖南衡山定為南岳,天柱山則以“古南岳”聞名天下。天柱山與“五岳”一樣,不僅擁有雄奇靈秀的自然風光,其歷史文化底蘊也極為深厚。天柱山南山谷流泉文化園內(nèi)有長達2公里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刻有唐代至民國一千多年間達官顯宦、文人墨客所題詩文四百余方。

我們一行20人乘坐大巴車從安慶站前往山谷流泉文化園,到達三祖寺停車場已是下午3點多鐘。三祖寺坐北向南,建在谷口一座小山上。門前是一片開闊的廣場,廣場中央立有一座三門四柱沖天石坊,坊額刻著“三祖禪寺”。三祖寺門前蓄水成湖,湖上建有花崗巖曲橋。沿著曲橋走到盡頭,抬頭看,崖壁上有條二三十米長的題刻:“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崖邊建有水泥棧道,沿著湖邊直達景區(qū)。

過了檢票口便是山谷橋,過了橋山路換到了溪流的西面。前行數(shù)十步,就見路邊巖石上就有一些石刻。

繼續(xù)向前,崖邊石頭上不時有石刻出現(xiàn),有些是“某某等結(jié)伴到此一游”的題刻??粗@些石刻心里想,現(xiàn)在有些人喜歡在旅游景點上刻寫“某某到此一游”,其實古人早已有之。區(qū)別在于:古人是書法,今人是涂鴉。

前行不遠,見東側(cè)臨溪石壁上刻有“止泓”兩個大字,落款:臨淮周虎為冀邸趙希袞書,寶慶丁亥閏五月既望,住山谷祖菄摹。

“止泓”的意思是“一泓清泉,漸行漸止”,字面理解為是對靈泉秀水的嘆為觀止。而書寫此字的“周虎”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南宋,周虎堪比之前的岳飛、韓世忠,被稱為抗金名將。

從石刻落款看,“止泓”兩個大字是應(yīng)趙希袞之請而書。趙希袞是趙匡胤第九世孫,當時的趙希袞是舒州(今安慶)知府。“寶慶丁亥”即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在之前的寶慶元年(1225年),趙希袞在“山谷流泉”還刻過一首懷念王安石和黃庭堅的詩: 詩可弦兮介甫,操可勵兮涪翁。 已已一時陳跡,悠悠萬古清風。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這里的山澗里水流很少,因此得以近距離觀賞到東西兩壁的石刻。

沿著山谷上面的石板路前行不遠,是一座懸山式小門,門頭寫著“東坡別業(yè)”四字,小門里面是三間硬山式瓦屋,里面是一些展覽品。

石牛潭向上不遠是一片光滑的傾斜河床,另一邊側(cè)有幾塊巨大的巖石,朝溪一面的石頭上刻滿文字。

這里有王安石題寫的一首詩: 水無心而宛轉(zhuǎn),山有色而環(huán)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這位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掀起變革大潮之前,居然有閑情逸致到此聽泉。

那塊大石頭周圍還刻有不少其他文字,因不知其名,不詳背景,只匆匆一瞥而過。前行幾步見一塊牌子上寫著蘇軾的一首詩:先生仙去幾經(jīng)年,流水青山不改遷。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

落款:東坡。據(jù)說,這是王安石去世后,蘇軾游天柱山,看到王安石那首詩以后有感而發(fā)。

再向前,有石階斜向西崖,是返出景區(qū)的路。登上山崖,一小片平地上建有一座四角亭,亭額掛著“涪翁亭”匾額,旁邊有塊牌子,上書《黃庭堅與山谷流泉》。

走過涪翁亭,沿著山崖上的小道向南而行。不一會,看到前面一組粉墻黛瓦的建筑,走近看是“山谷精舍”,應(yīng)是在黃庭堅精舍舊址上復建起來的。前面更有一組體量更大的建筑,標注為“天柱山書畫院”,確是一處清靜幽雅的所在。

山谷之中,溪水潺潺,茂密的叢林之中摩崖石刻掩映其中,在這條長500米的山谷溪流之中,保存有自唐代以來1200余年間的摩崖石刻300多方,其中三祖山摩崖石刻有11幅,山谷流泉摩崖石刻300多幅,宋朝時期的摩崖石刻有100多幅,涉及到的文人墨客有黃庭堅、王安石、蘇東坡等等,數(shù)量之多,且行、楷、隸、篆、草俱備,堪稱石壁上的書法博物館。

不得不說,這處院落真的充滿傳統(tǒng)的古樸之美,院落雖然不大但卻很精致,花草樹木、假山流水、怪石奇木樣樣不少,兩處院落由一條石階相連接,再往下走則是下山的通道,使得整體居于統(tǒng)一。

在接近出口處的山崖之上,有一片20余米寬的石刻,上面刻有杜浦的《秋興八首》,其中最精彩的一句當屬:“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表達了杜浦心系故園之情。游歷于此,面對此情此景,你又是否思念家鄉(xiāng)了呢?

Hash:d5ff2928744dcd2aa2136e0466c020911d59a46d

聲明:此文由 游走旅行的攝影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