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的發(fā)現(xiàn)與中國營造學社的歷史貢獻回顧
今年是中國先驅建筑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發(fā)現(xiàn)山西佛光寺80年。80年前,也就是1937 年(民國26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那年,梁林二人根據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所著的《敦煌石窟圖錄》(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 第61 窟的唐代壁畫的五臺山全景,見到圖錄上不但有寺廟,且每座寺廟下注有名稱,佛光寺也是其一。他們于6月20日與中國營造學社的人員一同到山西五臺山,找到佛光寺。幾天后林徽因爬到梁柱上發(fā)現(xiàn)紀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是有題記的中國最早木造建筑,離今1160年。
佛光寺遠眺
佛光寺的重大發(fā)現(xiàn),反駁了日本建筑史學者關于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筑的結論,是中國古建筑史學術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為了紀念中國先驅建筑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發(fā)現(xiàn)山西佛光寺80年,本刊特別延請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長孫梁鑒先生,回顧了與此發(fā)現(xiàn)相關的眾多歷史關聯(lián)域。
梁鑒先生認為,佛光寺的重大發(fā)現(xiàn)看似是梁林二位偶然所得,實際上源于營造學社建立者與社員長期的學術研究積累,故為營造學社這一重要學術機構的共同成果。他將在本文中對佛光寺的發(fā)現(xiàn)與營造學社的學術成就作簡略回顧,以示對發(fā)現(xiàn)佛光寺這一重要歷史時刻及對中國古建筑史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驅者們的紀念。
1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前外國學者對中國古建筑之研究
最早將中國古建筑放在文化范疇考察的并非是中國人自己,而是肇始于西方漢學家的研究。西方人沙畹①是世界上最早開始整理研究敦煌與新疆文物的學者之一,作為法國敦煌學研究的先驅,此后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與馬伯樂都出自其門下。沙畹將中國最著名的史學著作《史記》以及《后漢書》有關西域的部分翻譯成了法文。1909年出版的《北支那考古圖譜》(兩卷)記錄了泰山、岱廟、曲阜、西安大雁塔、山東嘉祥武梁祠、昭陵六駿等,研究了古代中國對于泰山的崇拜,結合了考據學以及田野調查,開啟了歐洲現(xiàn)代漢學的先河。
沙畹
《北支那考古圖譜》
德國人恩斯特?鮑希曼②是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國古建筑的德國建筑師,也是第一位在中國進行古建筑測繪的西方人。鮑希曼在1906-1909年(光緒三十二年-宣統(tǒng)元年)間穿越了中國的十二個省,行程數(shù)萬里,對中國古建筑進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數(shù)千張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風情的民居等極其珍貴的照片?;貒院?,他根據這次考察所獲的資料,連續(xù)出版了至少六部論述中國建筑的專著。經過歷史的變遷與歲月的沉淀,鮑希曼的這些論著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史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恩斯特?鮑希曼
進入20年代后,西方漢學家對于中國的研究進入了成果較為豐富和集中的階段。伯希和③于1920年出版《敦煌石窟圖錄》。謝閣蘭于1923-1924年出版《考古圖譜》(兩卷)。喜龍仁于1924年發(fā)表《北京的城墻和城門》,兩年后發(fā)表《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三卷),1930年發(fā)表《中國早期藝術史·建筑卷》,1945年發(fā)表《中國園林》。這些重要的研究文獻構成了西方漢學家對于中國研究的重要積累,也為后續(xù)東亞學者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中國建筑》(兩卷)
伊東忠太④從1901年開始了中國古建筑的考察之旅,成為在紫禁城進行測繪的第一人,更第一個向世界介紹了云岡石窟的藝術價值,他的研究帶有探尋日本古建筑源頭的目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1902年,伊東忠太對應縣木塔進行了考察,并根據塔下碑刻記載,斷定其為遼清寧二年建,斷代準確。1928-1932年,他與關野貞、塚本靖合著了《支那建筑》圖集。他的《支那建筑史》一書,雖僅寫到南北朝為止,并不是完整的通史,但已具有相當?shù)氖妨蟽r值。
伊東忠太
《支那建筑史》插圖
緊隨伊東忠太之后,他的學弟關野貞⑤也于1906年開始了中國古建筑考察。他曾先后十次考察中國,足跡同樣廣闊,并且發(fā)現(xiàn)了鮮為人知的太原天龍山石窟,并對遼金建筑進行了專門研究,甚至去了梁思成、劉敦楨等都未能考察的義縣奉國寺,著有《遼金時代的建筑與其佛像》一書(與竹島卓一合著)。關野貞著述頗豐,最具代表性的是《支那佛教史跡》和《支那文化史跡》,后者堪稱日本學者編纂的中國建筑大全。常盤大定、關野貞在《支那文化史跡》一書中刊登了佛光寺大殿遠景及內部塑像、寺內經幢的數(shù)張照片,但沒能辨認出大殿是珍貴的唐代木構遺物。以至日本建筑史學者最終得出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筑的錯誤結論。
關野貞
《支那文化史跡》
《支那文化史跡》中的佛光寺遠景
《支那文化史跡》中的佛光寺大殿內景
① édouard émmannuel Chavannes愛德華·?,?a href='/niuai/' target=_blank>紐埃爾·沙畹,1865年10月5日-1918年1月29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漢學大師之一,有“歐洲漢學泰斗”之譽。
② Ernst Boerschmann柏石曼,亦譯作伯希曼、鮑希曼等,1873-1949,著有《中國建筑和宗教文化》(三卷,1911-1931年);《中國的建筑與景觀》(1923年);《中國建筑》(兩卷,1925年)。
③ Paul Pelliot伯希和,法國漢學家,著有《敦煌石窟圖錄》(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
④伊東忠太,日本著名建筑史家,1867-1954,除了著有《支那建筑》(圖版加解說,與關野貞、塚本靖合著,1928-1932年),《支那建筑史》(1931年),還有《支那建筑裝飾》(五卷,1944年)。
⑤關野貞,1868-1935。著有《支那佛教史跡》(與常盤大定合著,全六冊,附解說,1925-1931年)和《支那文化史跡》(與常盤大定合著,全十二冊,附解說,1939-41年)。
2 中國營造學社的成立與主要學術成就
1919年,朱啟鈐先生赴上海出席“南北議和會議”,途徑南京,在江南圖書館發(fā)現(xiàn)宋《營造法式》抄本,次年即影印行世,即“丁本”。隨后,朱啟鈐請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陶湘等人利用文淵、文溯、文津三閣《四庫全書》本匯校,于192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仿宋重刊本李明仲營造法式》,即“陶本”,此版刊行后,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對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視和研究熱情。
朱啟鈐
《營造法式》(陶本)
《營造法式》(陶本)插圖之一
《營造法式》(陶本)插圖之二
1928年3月,營造學會在北平中央公園(社稷壇,今中山公園)舉辦中國古代建筑展覽會,展示了學會歷年收藏的古代建筑圖書、圖紙和模型等,遂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重視,“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決定對古代建筑研究給予資助,這就直接促成了中國營造學社的成立。
1930年1月,中國營造學社在北平東城寶珠子胡同7號朱啟鈐寓所內成立,為區(qū)別此前朱啟鈐私人資助的營造學會,起名為營造學社。朱啟鈐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的演講中指出了創(chuàng)辦學社的目的:
“吾民族之文化進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會組織,而后有聲名文物……總之研求營造學,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實質之營造不可?!?/p>
營造學社成立之后,梁思成、劉敦楨先后于1930、1931年加入學社,并分別擔任法式部主任、文獻部主任,成為學社的研究骨干。此后,單士元、邵力工、莫宗江、陳明達、劉致平等陸續(xù)加入學社,在梁思成、劉敦楨的帶領下組成了強有力的、效率極高的研究團隊。
學社通過文獻的梳理和實物的調查發(fā)現(xiàn),采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并在理論上加以提高,寫出一批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論文,為中國建筑史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吨袊鵂I造學社匯刊》(七卷)及其他相關研究成果的發(fā)表,在中外學術界的影響巨大。此外,學社更培養(yǎng)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劉致平、莫宗江、陳明達、盧繩、葉仲璣、王世襄、羅哲文等學社的成員后來都成為中國建筑史、文物建筑保護等方面的著名學者。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一卷第一期刊載的朱啟鈐演講詞
2.1 對中國古代營造典籍與文獻的系統(tǒng)搜集、??薄⒊霭?/p>
回顧營造學社的學術成就,首先在于對中國古代營造典籍與文獻的系統(tǒng)搜集、校勘、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初創(chuàng),遵從朱啟鈐提倡 “以匠為師”、“溝通匠儒”,將訪問“大木匠師、各作名工及工部老吏、樣房、算房專家”作為工作方法,聘請熟悉清代建筑的老匠師,繪制大木結構詳圖、彩畫圖樣,從而掌握、識別實物、熟悉專門術語,編纂營造辭匯,將古籍中的營造名詞加以考訂、注釋,形成的一系列經典性的學術成果。在宋《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等中國最重要的古代營造典籍與文獻的系統(tǒng)搜集、校勘、出版之外,對匠作工程籍本進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包括清代“樣式雷”圖檔的搶救性搜集、整理和研究?!皹邮嚼住眻D檔作為清代皇家工程設計世家雷氏家族繪制的建筑圖樣、燙樣、工程做法及相關文獻的重要存本(存世逾兩萬件),得到了朱啟鈐先生的極大重視。朱啟鈐先生是“樣式雷”圖檔研究最早的倡導者,開創(chuàng)了“樣式雷”世家的研究專題,并安排劉敦楨先生以圓明園作為個案展開研究。
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1934)
樣式雷圓明園“天地一家春”圖樣
中國營造學社初期積極收集、整理、出版涉及中國古代營造的典籍文獻還包括,如《園冶》、《梓人遣制》、《工段營造錄》等;對古代營造匠師、營造史料進行系統(tǒng)梳理,編輯有《哲匠錄》、《明代營造史料》、《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等;而學社收集到的《萬年橋志》、《京師坊巷志稿》、《燕京故城考》等古籍及工程籍本,也均經詳加整理和校閱。
2.2 對中國古代建筑遺構的大規(guī)模調查及測繪研究
中國營造學社另一項很大的學術成就在于對中國古代建筑遺構的大規(guī)模調查及測繪研究。1932~1945年間,中國營造學社在梁思成和劉敦楨二位先生的帶領下,對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云南、四川190個縣的2738處古建筑實物遺存,展開了大規(guī)??脊耪{查和科學測繪,其中測繪重要古建筑206組,完成測繪圖紙1898張,研究工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發(fā)表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上,內容包括大量的測繪圖版及照片。至今,這些調查報告、測繪圖版和照片,依然是中國建筑史學研究最重要的基礎資料,是中國建筑史學研究的珍貴原典。中國古代建筑的大量瑰寶.也由此為世人所知曉并得到重視,為中國建筑史學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營造學社古建筑考察路線圖
梁思成測繪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
莫宗江測繪山西應縣木塔
中國營造學社測繪圖之應縣木塔立面圖
中國營造學社測繪圖之應縣木塔剖面圖
對于研究中國古建筑,尤其是科學的田野考察,日本學者曾經不無傲慢地認為理所應當由日本人來做。伊東忠太于1930年在中國營造學社所做的學術報告“支那建筑之研究”中曾揚言研究中國古建筑“在支那方面,以調查文獻為主,日本方面,以研究遺物為主,不知適當否?”而在其《支那建筑史》(1931)一書中,他又進一步宣稱:“研究廣大之中國,不論藝術,不論歷史,以日本人當之皆較適當?!睉撜f,這些言論對于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這些剛剛加入學社的青年研究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刺激與挑戰(zhàn)。學社之后十余年的考察與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和已經取得相當成果的前輩日本學人進行的賽跑。中國營造學社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以往日本學者和西方學者的嶄新研究道路,并迅速做到了后來居上。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一卷第二期刊載的伊東忠太演講詞)
1931年7月,梁思成任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梁思成赴獨樂寺調查測繪,這次測繪原計劃1931年下半年前往考察,因當?shù)貏觼y未能成行,1932年的調查后,梁思成在6月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古建筑調查報告《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建筑史學者傅熹年曾經這樣評價,《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所體現(xiàn)出的通過實地調查測繪并與《營造法式》印證,進而探究古代建筑遺構中所包含的技術、藝術因素的研究方法,使之成為中國建筑史學研究引領風氣之先的一篇重要論文,并為以后的調查實測和研究古建筑提供了范式。其學術水準不僅一舉超過了當時歐美和日本人研究中國古建筑的水平,就實物與理論、文獻結合而言,以及透過形式深入探討古代建筑設計規(guī)律而言,也超過了日本人當時對其本國古建筑研究的深度。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二期刊載的梁思成《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一文)
梁思成繪制的獨樂寺觀音閣正立面水彩渲染圖
梁思成繪制的獨樂寺觀音閣縱剖面圖
劉敦楨先生主持營造學社文獻部工作,在文獻考證上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代表性成果《大壯室筆記》在現(xiàn)代建筑學及深厚的古文獻基礎上考證了漢代宮室,精密入微,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絕非一般文史考證所及。文獻研究之余,劉敦楨也參與了大量古建筑實地調查,并完成多篇高質量的古建筑調查報告,尤其是對北京智化寺進行了調查研究,為明清建筑的調查研究樹立了范式。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三、四期刊載的劉敦楨《大壯室筆記》)
2.3 對《營造法式》之專題研究
營造學社的第三個學術貢獻主要在于對《營造法式》之專題研究。在與日本學者的學術賽跑中,學社能夠實現(xiàn)反超,一個重要法寶就是對《營造法式》的研究。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卷第二期,石印)的《中國建筑之兩部“文法課本”》一文)
學貫中西的學術背景,使得梁思成敏感地指出《營造法式》的斗栱“材分°制”與西方古典建筑中的Order(現(xiàn)在一般譯作“柱式”)的高度相似性,這是此前中外學者均未發(fā)現(xiàn)的。梁思成在《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中指出:
“斗栱者,中國建筑所特有之結構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與柱間之過渡及聯(lián)絡,蓋以結構部分而富有裝飾性者。其在中國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猶order之于希臘羅馬建筑;斗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筑制度之變化,亦未嘗不可,猶order之影響歐洲建筑,至為重大?!?/p>
古羅馬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中有著名的關于希臘-羅馬柱式(Order)的記載:希臘-羅馬神廟通常用神廟立柱的“柱徑”作為基本模數(shù),而面闊、進深以及各類細部尺寸皆以此為本,為柱徑的倍數(shù)或分數(shù),一如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中的斗栱“材分°制”。
在《中國建筑之兩部“文法課本”》一文中梁思成進一步總結:
“所謂‘斗栱’者是在兩書中解釋得最詳盡的。它是了解中國建筑的鑰匙……斗栱與‘材’及‘分’在中國建筑研究中實最重要者。”
“不知道一種語言的文法而研究那種語言的文學,當然此路不通。不知道中國建筑的‘文法’而研究中國建筑,也是一樣的不可能?!边M一步將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稱作中國建筑的“文法課本”(文法即grammar,語法)。
梁思成所繪《歷代斗拱演變圖》
四川漢代崖墓中的斗栱之一
四川漢代崖墓中的斗栱之二
梁思成將斗栱與西方的ORDER比較
帕拉第奧《建筑四書》中關于ORDER的插圖
2.4 以宏觀的“全部文化史”視野構筑中國建筑史體系
營造學社的第四項重要的學術貢獻是以宏觀的“全部文化史”視野構筑中國建筑史體系。
中國營造學社不僅僅關注純粹技術層面的研究,還要全方位地探究建筑本身,以及隱涵于建筑背后的文化學意義上有形或無形的諸多層面。朱啟鈐先生一直所強調和尊重的文獻傳統(tǒng)與工匠傳統(tǒng),即是涵蓋了藝術、技術、意匠、制度、法式、則例、算例、圖樣等諸多層面的廣義的建筑觀、文化觀。諸如《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中國建筑藝術史》、《中國古代建筑史》等中國建筑史學巨著依然是此種學術理念“水到渠成”之延續(xù),實際上并未超越出朱啟鈐先生七十余年前所擘劃出的學術框架:
“言及文化之進展,則知國家界限之觀念,不能亙置胸中,豈惟國家,即民族界限之觀念,固亦早不能存在。吾中華民族,具博大襟懷之民族。蓋自太古以來,吸收外來民族之文化結晶,直至近代而未已也。凡建筑本身,及其附麗之物,殆無一處不足見多數(shù)殊源之風格,混融變幻以構成之也。……不獨吾中國也,世界文化遷移分合之跡,皆將由此以彰?!乙矊W術愈進步,則大同觀念愈深,民族觀念愈淡。今更重言以申明之,曰中國營造學社者,全人類之學術,非吾一民族所私有?!?/p>
朱啟鈐先生是以中西文化交融之宏闊背景為基點,去思考和關注“中國營造之學”應該如何融入世界學術體系的諸多問題。朱啟鈐先生對此寄予了融入世界學術體系的宏大理想,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制訂的各項研究計劃,因而更具有了高度的學術前瞻性。
2.5 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修繕的理論探索和實踐
營造學社還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修繕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做出了重要學術貢獻。中國營造學社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與理論探索的先行者。作為技術顧問,學社曾受聘于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依據調查、測繪和評估報告,學社審核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實施的古建筑修繕和保護工程。朱啟鈐、梁思成等均曾出任文物整理委員會的正式委員,并親自參與和指導北平文物整理工程諸多重要項目的實施。
1932年6月,梁思成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中“今后之保護”一節(jié)高屋建瓴地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與方法提出建議和設想,此或可視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獻。
此后,中國營造學社在諸如《故宮文淵閣樓面修理計劃》、《修理故宮景山萬春亭計劃》、《杭州六合塔復原狀計劃》等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漸次所提出的“整舊如舊”、“保持原狀”、“復原”等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繕原則。新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及實踐的基本理念和方向,也正是奠基于此,在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收錄的大量古建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國營造學社發(fā)現(xiàn)的。
梁思成的六和塔復原設計圖
3 中國營造學社1937年發(fā)現(xiàn)佛光寺
梁思成在1944年發(fā)表的《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筑》一文中寫道:
“二十六年(1937年)六月,偕社友莫宗江,林徽因及技工一人入晉,拜謁名山,探索古剎。抵五臺縣城后,不入臺懷,折而北行,徑趨南臺外圍。乘馱騾入山,峻路縈回,沿倚崖邊,崎嶇危隘,俯瞰田疇。塢隨山轉,林木錯綺;近山婉婉,遠巒環(huán)護,勢甚壯。旅途僻靜,景至幽麗。至暮,得謁佛光真容禪寺于豆村附近,瞻仰大殿,咨嗟驚喜。國內殿宇尚有唐構之信念,一旦于此得一實證?!?/p>
中國營造學社一行赴五臺山佛光寺途中
梁思成、林徽因一行人初見佛光寺東大殿,雖然通過自身多年來所積累的經驗,認為大殿“斗栱雄大,屋頂坡度緩和,廣檐翼出,全部龐大豪邁之象,一望而知為唐末五代時物也”,但是依舊急于找到確切的關于大殿建造年代之證據,所幸林徽因“素病遠視”,在測繪數(shù)日后林徽因第一個敏銳地讀出月梁底部若干題字,于是眾人搭架子洗清梁底污垢,近距離閱讀辨認,終于解開謎團:佛光寺大殿的建造時間為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距離1937年已整整1080年!日本學者關于中國已無唐代木構建筑的論斷至此宣告錯誤。
梁思成在佛光寺東大殿內測繪 林徽因與寧公遇塑像合影
林徽因瞻仰佛光寺東大殿內塑像
佛光寺東大殿內槽平闇
佛光寺大殿平闇上部古老的“叉手”
佛光寺東大殿正立面及縱剖面圖(梁思成、莫宗江繪)
佛光寺東大殿橫剖面圖(梁思成、莫宗江繪)
此外,連大殿的贊助人即所謂“佛殿主”也得以留名史冊,她是一位名叫寧公遇的長安貴婦人,建寺的目的是為已故的右軍中尉王守澄祈福。大殿佛壇的南面居然還保留著這位女施主的塑像,作為供養(yǎng)人像;而親自主持大殿修建的僧人愿誠也幸運地在殿中留下了塑像。1944年抗戰(zhàn)末期,轉移到四川南溪縣李莊的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克服重重困難,用原始的石印技術恢復了《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卷的出版,此卷匯刊中就有梁思成的《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筑》一文(文字和圖紙皆是手抄、手繪,以適應石印的要求),向學術界公布了佛光寺東大殿為唐代木構遺存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
梁思成(后)、莫宗江在李莊營造學社繪圖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卷第一期,石印)中的《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筑》一文
佛光寺東大殿正面全景
佛光寺東大殿外觀之一
佛光寺東大殿外觀之二
佛光寺東大殿斗栱之一
佛光寺東大殿斗栱之二
佛光寺東大殿內槽塑像群
佛光寺東大殿塑像
因而,發(fā)現(xiàn)佛光寺唐代木構遺存這一事件意義重大,反駁了日本建筑史學者關于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筑的結論。但是,如果沒有營造學社建立者與社員長期的學術研究積累,對中國古代營造典籍與文獻的系統(tǒng)搜集、???、出版,對中國古代建筑遺構的大規(guī)模調查及測繪研究,對《營造法式》之專題研究,以宏觀的“全部文化史”視野構筑中國建筑史體系,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修繕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梁林的個人探索過程便沒有成立的條件,故發(fā)現(xiàn)佛光寺實為營造學社這一重要學術機構的共同發(fā)現(xiàn)所得。(梁鑒/本刊編輯整理)
編 輯|潘 玥
版 面|朱藝媛 潘玥
購買《建筑遺產》學刊進行深度閱讀,可直接至官方微店訂購。
Hash:67f60915b5b8d614a2e99d84a48abe1cc364aad2
聲明:此文由 建筑遺產學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