巒頭風水-中國風水王級的陵墓風水欣賞
古代,陵墓(墳墓)特別是帝王級的陵墓,保護措施相當嚴格,是不能亂動的。如明、清兩朝律例,挖墳掘墓者“斬立決”。不要說挖了,就是進去看看,都可能遭殺頭之災,“挖祖墳”的念頭是一絲不能有的。不只如此,還要祭拜、修繕,如在清代,康熙、乾隆下江南路經(jīng)南京時總不忘去拜謁明孝陵。如今在孝陵享殿前門基址上的“治隆唐宋”碑,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時所題。朱元璋在建了大明王朝,當上皇帝后,同樣不忘過去的君王,要一一祭奠,還給漢高祖劉邦專敬了一杯酒;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雖然是民主時代的文明領袖,依然承繼規(guī)矩,率眾民國大員去祭拜明孝陵。
帝王陵一向是神秘的,屬“禁地”,連陵區(qū)周邊的圍墻都是靠不得的,牛羊也不會讓放。中國帝王陵的選址到底神不神呢,其實不神,差不多都離不了一個共同的標準,即“龍、穴、砂、水、山,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一旦具體說起來,內(nèi)容就復雜了,在執(zhí)行時忌諱很多?!帮L水說”是用于諸如住宅、廟宇這些人類活動場所選址,但在傳統(tǒng)“陰陽”學說左右下,人死了是去陰間,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了,所以要“事死如事生”,陵墓的選址不能馬虎,就是民間人們在給逝去親人安葬時,仍要講風水。而帝王陵選址的好壞,直接影響國運、江山的興亡,格外受到重視,選址不慎被帝王殺掉的風水先生不在少數(shù)。
各帝后妃陵寢的選址和營建也是這樣,無不考慮龍、砂、穴、水、山、明堂、近案和遠朝的相互關系。期望背后龍山重崗、開屏列帳,陵區(qū)負陰抱陽。左右護砂,環(huán)抱拱衛(wèi),溪水分流,藏風聚景。近案似幾,遠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對景,遙相呼應。當自然山川條件不能十全十美時,就人工加以修,補、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造就出一個理想的“人造”風水寶地。
清代帝王陵寢選址、規(guī)劃時的“天人合一”觀念,承繼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墻是不規(guī)則布局的,到過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長的都城墻的人會發(fā)現(xiàn),墻體都是傍山依地形順勢而建,城墻帶景象優(yōu)美。如依傳統(tǒng)的“中軸線”理論,方方正正,就不會有“鬼臉照鏡”這樣的“金陵四十八美景”。朱元璋為自己選擇陵地址時,也追求陵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遵照典禮之規(guī)制,配合山川之形勝”。
元璋與歷代皇帝一樣,宗法禮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戀,對陵址選擇的講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風水佳境,賜福朱氏子孫。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陵寢制度,是在明朝完備起來的,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處,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這些陵所在都是“風水寶地”。
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鐘山風景區(qū),幾乎就是當年明孝陵的整個范圍。在這處龐大的帝陵區(qū)域內(nèi),設計者將整座鐘山以及部分水面作為重要的“風水”景觀,一齊納入孝陵的建筑規(guī)劃設計中,從而實現(xiàn)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筑傳統(tǒng)和文化理念。
鐘山古稱“龍山”,早在江東末年,已被諸葛亮、孫權(quán)等政治家視為“龍蟠”之地,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更不會放過這塊寶地,自然會擇金陵“龍脈”為葬地。后來,孫中山、蔣介石都選擇此地為自己的歸宿,也是因為鐘山是風山寶地之故。
朱元璋選擇在鐘山之陽建造陵,鐘山之陰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對應,尊卑昭然,這完全符合古代“風水”要義。
鐘山有東、中、西三峰,在風水上稱“華蓋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處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將這塊地盤視作風水寶地的是梁代高僧寶志和梁武帝蕭衍;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稱“小虎山”,從風水地貌上分析,正處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與孝陵之東的“龍砂”之象左右對列;這座如屏的小山就是孝陵風水中的“案山”,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鐘山浦”也具有靈動的“朱雀”風水特征。
這樣孝陵陵宮及寶城就具備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風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左向右流淌的形勢,這種水在風水上稱“冠帶水”,自然形成,十分難得。
在明、清帝王陵的擇址上,表現(xiàn)最為明顯。整個陵區(qū)以昌瑞山為界,以北稱”后龍”,是龍脈來源;
陵區(qū)以昌瑞山為靠山,東側(cè)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
西側(cè)的黃花山為白虎;
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朝山;
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
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huán)繞屈曲流過,環(huán)抱有情。
清東陵是“山環(huán)水繞、負陰抱陽”的風水格局。青山環(huán)護,形成了拱衛(wèi)、環(huán)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傳統(tǒng)的“分金立向”風水理論,首先確定陵寢建筑的中軸線。東陵主陵孝陵和南部的金星山構(gòu)成整個陵寢的建筑軸線,整個陵區(qū)的方圓數(shù)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金星山和昌瑞山一線相連的山向所掌控,這條軸線在陵區(qū)內(nèi)諸多陵寢的有機配置下,得到不斷充實和強化,在空間序列的展開層次上,處處得到山川形勝景物天成的有序映襯和烘托,顯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圖景。
位于關中的乾陵,地形地貌結(jié)合完美,有梁山和漠谷河,陵區(qū)如裸睡少婦,棒槌嶺如男根插在中間,應合“陰陽二儀、天地配合”之原理。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葬經(jīng)》中說,“葬者,乘生氣也。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鼻炅恕对峤?jīng)》的所有條件,據(jù)說,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命當時有名的星相大師袁天罡和專掌陰陽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他擇萬年吉壤,這塊地是袁、李兩人共同定下的。
而朱元璋則新創(chuàng)了一套帝陵體制。孝陵以鐘山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繞山而建,這一點與明初京師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規(guī),彎曲而行,與陵宮部分構(gòu)成一平面如“北斗”的形狀?!洞竺餍⒘晟駥m圣德碑》記載,朱元璋“審天象,作地志”,此即是采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圍按二十八宿構(gòu)成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環(huán)繞的神秘布局手法。古人認為北斗七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子,“升天”也就意味著到了“斗星老母”處居住。這種追求“魂歸北斗”的“北斗七星”陵區(qū)布局,影響到了后代王帝陵的擇址和建設。
北京城的規(guī)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構(gòu)建規(guī)制同樣源自南京,源自孝陵。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長陵的規(guī)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標準構(gòu)造的。其后的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的營造,雖有大小之別,但規(guī)制相同。整個陵園以長陵為主體,向東南、西北和西南展開,周圍約40公里,形成了明朝風格的陵園。
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是天子,“天人合一”,得講究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因此帝王是不能隨便葬的,生前“萬歲”,死后得有“萬年吉壤”?!帮L水說”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的“環(huán)境觀”,帝王陵擇址看似迷信,其實一點也不神秘,是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統(tǒng)一時的結(jié)果。
我國古代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就有“依山起陵”的觀念,后來有了“依山環(huán)水”的講究,到秦、漢、唐、宋幾代,帝陵逐漸發(fā)展成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的制度和中軸對稱的格局?!扒亓辍?、“乾陵”,就是典型的風水寶地。秦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符合《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中的“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之陵擇址標準。
五俗地理依于古法,無不盡善,為后去古浸遠,其法埋沒無傳,而庸師以俗眼參之,世俗翕然從之,啄啄爭鳴,莫可窮極,斯理遂晦,故曰依古法者,必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不依古法,學者去其舊習,直追古喜然后可,故揭五俗以示戒焉。
一曰盡龍
余初看山,見一枝龍,或十節(jié)五節(jié),定跟到頭乃止,以為穴必在是,不知龍盡則星多散漫硬直,龍虎不包裹,明堂必蕩,水口必直,全無吉地,疑龍經(jīng)曰:君如尋得干龍窮,兩水相交穴受風,風吹水劫不是穴,需知此地是疑龍。又曰:大地多從腰里落,回轉(zhuǎn)余枝作城郭。又曰:大富大貴之地,斷不在大窮大盡之處。又曰:余氣不去數(shù)十里,斷然不是王侯地。又曰:脈盡處需防氣絕,皆此謂也。譬之人身,有心腹必有手足,譬之屋宇,有堂廳必有廊廡,善辯者當自知之,余屢格大家祖墳,腰結(jié)者甚多,金取諸善,腰結(jié)者亦十居八九,然后知古人之言,信不謬也。亦有居盡頭者,不可以干龍格局論,終不若有余氣之妙也。
二曰龍虎鉗口
龍虎鉗口,在立穴之處,兩邊伸開二小臂彎抱即鉗口也。地之有龍虎,如人身之有手足護衛(wèi),孰能廢之,亦有不盡然者,每見大地多下手一邊兜轉(zhuǎn)或有龍無虎,或有虎無龍或邊長邊短,或駕左駕右,無不可者,為庸師俗眼每每多尋龍虎鉗口,見一鉗口若龍虎之狀,不問龍脈有無,砂水順逆,即于此點穴安葬,所以古今許多吉地每每在龍虎身之旁,彼既以鉗口取穴,其不對鉗口者,穴尚宛然,非明師莫辨,故予以俗眼之海,惟鉗口為第一。又遍觀今時葬地,凡龍虎均停,明堂闊大,為千萬人所慕者,無不立見敗決。惟剪著下手一邊,或不見明堂,全無砂水,大非人情所喜者,無不發(fā)福,予非閱歷二三十年,在在皆然,斷不敢為駭俗之言也。此風水之死生關焉。學者能破此關,乃有上進之路,不然終身墜坑坎中耳。古人曰:兩弓齊到,人皆道好,卻主殺傷,反生煩惱。又曰兩弓齊到忌當面之傾流,一穴當中,忌兩邊之尖射,又曰君若識穴不識怪只要左回右抱良,左回右抱未必吉分明怪穴生賢良。皆言鉗口之患也。又曰,也有形好理不好,也有形怪理不怪,又曰欠缺不齊,乃天地之奇。皆言龍虎不必登對也。學者于此數(shù)語,豁然貫通,始有終身著腳處。
三曰兩水合襟
予初年看地只在兩水合襟處,極力搜求,務期必得。若似當然不易,后多覽故墳,遍歷山川情意,乃知大謬不然也。往往水合前則山嘴必尖,流神必直,龍虎必長,真氣蕩然,無一可者。除是合于左轉(zhuǎn)右以出而得右砂稍欄合于右轉(zhuǎn)左以出而得左砂稍截。庶幾穴中可裁,若不論龍穴結(jié)作,而以合水為期,則送龍枝腳,三條五條亦有合水者。行龍橈掉,長或三節(jié)五節(jié),亦有合水者。此皆可以作穴乎。又有大龍結(jié)作于群山軸輻之中,登穴則見群巒簇簇,而分毫不見田水,此亦可以合襟論乎。古人曰,也有真龍無朝水,只把案山為近侍,案外潮水暗循環(huán),此穴定非中下地。又曰兩水合處莫當中,流水傾瀉嘴為兇,翻身逆轉(zhuǎn)朝來脈,發(fā)福綿綿為坐空。又曰,兩水合處莫當前,不在左邊在右邊,仙人倒杖宜橫下,下手雖寬也進田。夫坐空與下手寬處,堪輿之大忌也。合水直流,寧倒朝橫下,而不以為嫌,則古人低昂之意,確有在矣,豈無故而漫語耶。故予以鉗口合水為風水家之大魔障,非纏繞數(shù)年不能脫灑,非至人指示不自省覺到覺悟時,便為轉(zhuǎn)動之機矣。學者其無障于迷途乎。
四曰主峰正頂
古人曰,若是正逑需正下,若是駕折兩邊安。又曰情顧左右,穴居兩邊,又曰龍從右來,穴居左裁龍從左來,穴居右裁。又曰誤葬只因求正面。仙人多是下偏坡。又曰金虛不可中心下,土實正當角上裁。又曰左奶為南,右奶為北。又曰側(cè)裁如把傘,平觀合提盤。又曰扁大臨弦出,粗雄向側(cè)尋,皆言作穴之法,有正有側(cè),亦不可拘拘正頂也,蓋穴之有正有側(cè),自古皆然,予謂山宜正葬者,其法有二,其一審示來龍,其一裁度砂水。凡山之小者,可正下,頂之平脈之緩者,可正下,以其龍無煞,并美意不瀉于兩邊。故不以頂正為嫌也。至于山形稍粗大硬直傾泄者,皆是死氣,皆名為煞,當頭直下,必至傷人,龍之不善者,宜姑置之,若來龍奇特,砂水秀異,斷不可舍者,宜細閱其兩旁身邊稍緩稍平處,此即美意所鐘,宜于此處圖之。凡此皆審示來龍之意也。至于砂水意不可遺。山雖可正下,然砂水太直,豈敢毅然當中。宜挨左挨右扦之,剪去水一邊尤善。左砂有煞,點于右,右砂右煞點于左,拘拘于正頂,不亦乖乎。凡此皆裁度砂水之意也?;诠欧?,尤有真的。如跳墻虎之爪,穴飛天龍之耳,穴太陽之金角,太陰之月角,鳳形鶴形之眼角,皆側(cè)下之。至于龍身粗硬,斷不敢下兩邊,出有龍虎者,又宜于龍虎臂動處平處求之,如鳳形當面太硬直,則點鳳翼。啊人形當面太硬直則點在肩井,肩井為咬虱穴,咬虱之下,為扇肉穴,扇肉之下為曲池,倘臂太直,點于盡頭平處,為掌心穴,臂若飛揚如舞之狀,則點于略平坦處,為袖口穴,今之俗師,每見一峰端正,即頭下穴,不論是非以此誤人十常八九。哀哉。
五曰闊大明堂
夫明堂于風水關系甚大。所以聚后龍之氣,界穴前之水,皆需此也。葬經(jīng)曰,乘風則散,明堂太闊,風不乘之,以散吾真氣乎。又曰界水則止。明堂太闊,何所憑籍。以界止脈之水乎。常見公卿大地,俱有山丘砂水,逆轉(zhuǎn)橫欄,以翕合聚堂氣,堂氣既聚則真氣自凝,人丁無不昌盛。若山砂懶散,堂氣蕩然,如勇將統(tǒng)弱兵,乎之不應,策之不前,萬事垂首,聽其敗壞。設使山砂緊拱,堂氣周回,如武夫?qū)⑹?,聽合于大將之前,叱咤可生風云,運動可驅(qū)山海,凡所營度,何底成功也。此皆應于影響,非臆見也。又常見大家之山,千巒萬嶺,必擁于前,雖不見水與田,而氣象軒昂,驟登顯貴,以闊大明堂論之,彼何有也,若有闊的明堂,除是得一砂緊拱,內(nèi)局自成家務乃可當之,所謂汪汪千傾明堂外內(nèi)局周圍如轉(zhuǎn)環(huán)也。若無內(nèi)局水口十分交鎖完固,亦可無確。但發(fā)福差池,不如內(nèi)局尤善,所謂明堂能容萬馬,水口不容一舟也。非此二者,即后有清龍真脈,前有秀異朝善,亦主貧窮孤寡。五六代方能發(fā)福。然亦暫貴而不富,有官而無祿,或剎時富貴,而不能長久,蓋真氣既散,力量自減,定主有頭無尾,得一失三也。若龍穴不真明堂又蕩,又無內(nèi)局水口則一敗涂地,無疑矣。今之俗師與庸劣主人,見明堂闊大,則視之如寶,極力圖謀,即敗亡踵至,猶然不省,殊可悼也。又曲說以寬人之憂曰,明堂大朝山遠,則受福必遲,更二十余年,食出外洋,則大富大貴矣。又改歌決以或其主曰,明堂容萬馬,富貴傳天下。久之終當發(fā)福。彼轉(zhuǎn)身后,發(fā)與不發(fā)何與哉。智者當自有主持。不可茫然聽其鼓動也。
三畏
風水所以趁吉避空,夫吉可趁,空可避,故先求無禍,乃可希福,非知其不可而辨之,即良法美意,何從入手,故此三畏次五俗著焉。
一曰到頭硬直
凡作穴之處務要平正稍硬直,皆謂之煞。大能傷人,所誒斗脈者死,斷不謬也。今之庸師,見一山下來,如臂之直,即謂之有脈,輒為人遷葬。主人亦利其有脈,而銳意從之,不知死絕之禍,捷如影響。古人曰,槍頭莫下,鼠尾休扦,又曰勸君莫下槍頭、穴,葬下人丁絕。又曰血脈平和人少死。無非闡明斯理也,故予以為第一可畏。莫甚于此,非惟硬直如槍頭者,不敢亂下,或一邊直來略無停息,或巒頭粗大如飽腹之狀或體勢稍直,如覆鐘之形又有棚面金星如橫幾者,又有直體金星,如臥梳者,俱為死氣,并能傷人,見此宜斷斷舍之。
二曰穴前傾瀉
古人曰,砂主人丁水主財,水聚則財聚,水散則財散,古今不易之理也,蓋水乃無情之物,以就下順流為性。有物以阻之則其勢自橫,無物以阻之則百理順流而去。墳宅之前若見水去即萬頃田莊,無不破盡,所謂明堂如箕米,子孫窮到底。又曰龍虎似推車,田地不流些是也。非惟長流水直乃可敗人,至于穴前陰流之水倘直瀉無歸,其禍尤速,可不慎乎。所謂陰流不顧家,葬下事如麻也。然流神之曲直亦能掩人之耳目,多至自欺。水雖直流,未有若竹竿之順者,轉(zhuǎn)左轉(zhuǎn)右之間,一丈五尺者,其常也,時師見此則語其主曰,如生蛇之屈曲,可無患矣。不知自水邊觀之,若右屈曲之勢,登穴觀之,只一望而蕩然也。何有尺寸之間哉。必得一砂關欄,一水曲左歸右可十余丈,又自右轉(zhuǎn)左亦十余丈,出水成橫水樣,乃可謂之屈曲。古人躍,山有大曲水有大轉(zhuǎn),必有王侯居此間,又曰三橫四直過東西,九曲鳳凰池,又曰左插笏,右插笏,不是真龍無此出,左排衙,右排衙,不是真龍無此砂,皆不欲其直瀉也。
三曰順砂過堂
夫順逆二字乃地理開卷第一義也。此二字不明總是說夢而已。發(fā)微論曰,今之俗師有看山四五年,而懵然不曉順逆者。竟與盲葬何別也。不止地理之順逆,只以水口去;來為主,如水倒左,凡左邊有高山高隴,或圳墳樹木,下至田之層級,凡一級高一級,皆謂之下砂,謂之進神;出愈長而福愈盛,若上水邊有此,不論長短,皆謂之順砂,謂之退神,竄而過堂,尤為至毒,即萬頃田莊,無不破盡。古人于來水去水,論得甚嚴,以其有關順逆也。故曰天門欲其開,地戶欲其閉,又曰所喜者三門寬闊,所以愛者五戶閉藏,又曰水來自左,無左亦可,水來自右,無右亦就,又曰寧剪下砂莫剪上砂,寧剪進神,莫剪退神,皆謂是也。蓋山水性情,水來這邊,定是逼窄,山高田高,水去這邊定是闊曠,山低田低,此山水自然之性也。倘能扭轉(zhuǎn)山川性情,使水來邊一步寬一步,水去邊一步緊一步 ,則頗有神解之妙。其于地理思過半矣。古人曰,兩水夾一案,定作退田斷,又曰退官退田筆,尖尖隨水出,進官進田筆,彎彎兜水入,又曰東宮竄過西宮,長房敗決,右臂尖射左臂,小子貧窮,皆言順砂過堂,禍之慘也。夫見順砂固難堪矣,況過堂乎,稍有知識者必畏焉,至若龍逆局逆則一枝順砂不妨。難得一見的大富貴龍穴
Hash:5287190b2f5f31ea595826b4e0dec171575991f8
聲明:此文由 星座小六子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