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道觀建樂樓
借“道場”為“戲場”,清代中葉以后,佛寺道觀有了更多戲樓建筑,體現(xiàn)了宗教與宗教、宗教與世俗的貫通和融合,在“三教合一”的寺廟,于廟會、香會演劇,體現(xiàn)出宗教信仰的民俗化與世俗化。
清光緒年間,丁治棠前往省城的路途中,記有佛寺演劇或建有戲臺者:在南部上保寧的石路上,“旁矗高山,巔擁翠柏,建廟名長樂寺,春夏常演劇也”;在青巖山,“過千佛巖,肖觀音像,金色有光。建戲臺,香火稱盛。依巖鑿大佛,旁列羅漢尊者,牌匾如林”。
成都金華寺 成都北郊有金華寺,歷史可追溯到宋代。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金華寺碑記》記載,“錦城之北天回鎮(zhèn),沿溪上不數(shù)里,有金華寺,古名剎也。”寺廟大殿梁上題記“乾隆肆拾貳年歲次丁酉仲冬月建”。據(jù)道光二十年(1840年)《新建樂樓碑記》,清代中葉成為“三教合一”的廟會寺廟,供祀儒、釋、道“眾神”,大殿供祀釋迦牟尼,東西廡為牛王、馬王、三圣,后殿有觀音、關(guān)帝、文昌、藥王、川主。載于碑文的神會,有牛王會、觀音會、娘娘會、文昌會、藥王會,“每年慶祝,于廟內(nèi)牛王一會,出租谷十石;觀音、娘娘一會,出租谷十石;文昌、藥王一會,出租谷十二石,以為演戲之資?!苯?jīng)會眾商議,暫停演戲,集資修建戲樓。歷時五載,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新建大吉,“遠(yuǎn)近來觀者,觀此宏杰壯麗,莫不稱而贊之,謂其甲于一方也。”為門樓倒座戲樓,過路臺,三面觀。由18根青砂石柱承重,臺前4根石柱,鐫刻著兩副抱柱楹聯(lián)。粉壁間有伶人題墨,可辨者:“甲子年大順班拜,《宮仁井》《聚沙河》《梅花贊》《蛇血洞》”“川南大順班演唱,同治四年新正月十一日開臺,早戲《黑水分州》,正目《金串珠》”“金竺班拜”。據(jù)當(dāng)?shù)乩先丝诒鄠?,清末,因發(fā)生兇案,僧散廟空。民國時由尼眾主持。金華寺的萬年臺“出戲”,凡在此演出者,會有絕佳技藝的發(fā)揮。
綿陽馬鞍寺 位于綿陽東50里的馬鞍山,即今劉家鎮(zhèn)曾家埡村。原寺毀于明末。清乾隆年間,寺僧募化,建成該寺,亦是“三教合一”的廟會寺廟,有天王、大雄、觀音、玉皇等殿。寺前廣場,即為戲場壩,有戲樓與寺廟相對。戲樓于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落成之日,請來綿竹慶華班演出“踩臺大賀戲”六本,戲樓的粉壁上尚有班目、戲目等題墨。
梓潼金鵝寺 位于梓潼兜鍪山,為民間“三教合一”的廟會寺廟?,F(xiàn)存清同治、光緒年間《神靈有感碑記》《文祖圣廟碑記》《樂樓碑記》等碑刻。原有山門樂樓、大佛殿,左文圣殿、右牛馬二王殿,左廊財(cái)神殿、右廊娘娘殿。現(xiàn)存清光緒六年(1880年)《樂樓碑記》,記載了戲曲之源、戲樓之興及廟會演劇的情況:
“自白登后,而漢有戲。樂園興,而唐有歌,則宋承因之演唱,元亦繼而酣歌焉。及明清罔有風(fēng)愆之儆。偕我士庶,咸縱耳目之觀,直以喜神樂眾,惟斯為最。故城市鄉(xiāng)寺,到處恒設(shè)樂樓。若我金鵝寺,則從古即無。然古無今有不為過,而無者可令其長無乎。爰出文昌、娘娘兩會所積之錢谷,并及四方化來之資財(cái),則內(nèi)修階梯、中面天井、外砌坦梯、下建樂樓?!?/p>
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下旬,舉辦馬王會、娘娘會,“演戲以悅來觀者?!苯瘗Z寺毀于1960年,1993年當(dāng)?shù)孛癖姀?fù)建。
Hash:48035b7c78406174b99eb7e4ae557f75cd7f0aff
聲明:此文由 錦觀新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