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眼丨牛門洞遺址之憾

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位于甘肅白銀會寧縣頭寨子鎮(zhèn)牛門洞村,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一百年前,它與一次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命名擦肩而過,成為會寧歷史上的一件憾事。

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以頭寨鎮(zhèn)牛門洞村為中心,東北達西灣、灰條灣、清明灣、中灣頂、華岔陰山等地的山梁上;北面靠中灣村,與大地梁遺址相連;西北面接喜坪村,與鐵木山遺址相鄰;西南面接定西石峽灣鄉(xiāng),沿山梁可與大泉灣梁遺址相接。遺址重點為墓葬區(qū),多分布于山梁的緩坡地帶。文化層厚1-2米,遺址顯示有墓葬、地穴、灰坑、燒土、炭屑、白灰面、骨類、陶器、石器、玉器等。

遺址地表暴露有大量的殘跡陶片,從出土遺物看,該遺址從馬家窯文化一直延續(xù)到齊家文化,其中又以半山類型的彩陶出土為最多。遺址墓葬分為仰身直肢葬,少數(shù)為側(cè)身屈肢葬。一般葬場有生活用品的陶具和石器隨葬品。

牛門洞遺址出土的陶罐

牛門洞遺址最早發(fā)現(xiàn)于1920年,當時當?shù)?a href='/qinan/' target=_blank>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由于當時會寧文化落后,缺乏考古研究人才,加之交通不便,地處閉塞之地,沒有人意識到這些彩陶罐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實際上根據(jù)國際慣例,按照先發(fā)現(xiàn)先命名的命名法則,考古學本應將新石器這一時期的文化命名為牛門洞文化,可惜,它與這一文化命名失之交臂。

1924年,瑞典地質(zhì)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在臨洮馬家窯進行挖掘并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從而馬家窯搶在牛門洞前面,獲得了命名權(quán),而比馬家窯出土文物早五年的牛門洞與文化命名擦肩而過,終成憾事。

1975年,牛門洞大搞農(nóng)田基本建設時,又出土了大量壺、甕、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并在生活區(qū)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quán)杖頭等文物。經(jīng)鑒定,牛門洞為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齊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類型并存的新石器、青銅器時代遺址。范圍之廣,跨代之長,在甘肅史前遺址都是首屈一指的。

2006年3月29日,國務院審議通過,牛門洞新石器時代遺址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撰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建強

Hash:34e0029026c0a4734ea1da919802a6febe1a481c

聲明:此文由 奔流新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