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彭陽縣出土高古玉賞析

彭陽縣地處寧夏南部,六盤山東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曾處于中原農耕區(qū)與西北游牧區(qū)交匯地帶?!?a href='/techan/15882' target=_blank>絲綢之路”穿越境內,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滲透,產生了富有特色又極為豐富的文物遺存。

近年來,彭陽文物管理所收藏了一批以新石器時代為主﹑戰(zhàn)國以前的玉器。現(xiàn)擇其精品予以介紹。

玉琮

新石器時代。2013年打石溝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通高8.20厘米﹑邊長8厘米﹑孔徑7厘米。青黃玉質,泛淺赭色,較細膩,素面,半透明,表面局部有堿殼附著。通體呈方柱體,對鉆中空,內圓外方,兩端出短射,射口呈圓形,四面整齊直削,切割規(guī)整,拋光精細。

玉琮內芯

新石器時代 2010 年新集鄉(xiāng)上蔡出土。高3.10厘米﹑直徑3.60厘米。青玉質,呈柱狀稍斜,器身布滿藻絲沉積結構紋,局部褐紅色。器壁有數(shù)道深旋痕。

新石器時代。2013年打石溝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高2.80厘米﹑直徑4.50—4.80厘米。青白玉質,呈柱狀,頂端旋磨成凹面,中間凸起一圓泡,凹面內數(shù)道同心圓旋痕,器壁有數(shù)道細旋痕。

玉璧

新石器時代。2010年馮莊鄉(xiāng)小園村出土。外徑6.90厘米﹑內徑3厘米﹑厚0.30厘米。青玉質,局部黃褐色夾雜藻絲墨斑。平面呈圓形,器表微鼓,邊緣磨制較薄,孔為兩面鉆孔,外大內小,表面拋光精細,有玻璃光澤。

新石器時代。2010年馮莊鄉(xiāng)小園子征集。外徑5.50厘米﹑內徑1.20厘米﹑厚0.60厘米。墨玉質,平面呈圓形,器身布滿有黃褐色藻絲沉積結構紋??诪閮擅驺@孔,不規(guī)整,外大內小。兩面磨光,素面。

新石器時代。1986年城陽鄉(xiāng)城陽村出土。外徑16.10厘米﹑內徑6.40厘米﹑厚0.90厘米。青黃色質玉,局部黃褐色,半透明,素面 平面呈圓形,表面有一處瑕疵及二交叉線痕。邊緣一處稍殘及一道切割線痕。兩面鉆孔,外大內小。璧面拋光精細,玉質晶瑩純凈,有玻璃光澤,素面。

新石器時代。1987年白陽鎮(zhèn)羅堡村出土。外徑19.40厘米﹑內徑7.40厘米﹑厚1厘米。青灰色玉質,制作粗糙不規(guī)整,邊緣琢磨不精細,有一殘缺口,平面基本呈圓形,璧面有兩道切割線痕??茁猿世刃?,為單向鉆孔。兩面磨光,有多處崩裂瑕痕,質感較差,素面。

新石器時代。2013年古城鎮(zhèn)川口出土。外徑25.80厘米﹑內徑11—9.50厘米。綠墨石質,平面呈不規(guī)則形,制作粗糙不規(guī)整,正面磨制光滑??壮世刃?,為單向鉆孔。有多處崩裂瑕痕,質感較差,素面。

新石器時代。2010年新集鄉(xiāng)張化出土。外徑6.20厘米﹑內徑1.90厘米﹑厚0.40厘米。青玉質,平面呈圓形,器身布滿有黃褐色藻絲沉積結構紋 孔呈喇叭形,孔沿有崩痕,為單向鉆孔,有數(shù)道旋痕。兩面磨光,邊緣旋痕明顯,素面。

新石器時代。2010年馮莊鄉(xiāng)小園子村出土。外徑5厘米﹑內徑1.40厘米﹑厚0.30厘米。青玉質,平面呈圓形,器身布滿有黃褐色藻絲沉積結構紋??壮世刃?,沿有崩痕,為單向鉆孔,有數(shù)道旋痕。兩面磨光,邊緣磨制粗糙,素面。

新石器時代。2010年古城鎮(zhèn)羅山出土。外徑6.20厘米﹑內徑2.10厘米﹑厚0.20厘米。青玉質,平面呈圓形,器身布滿有黃褐色藻絲沉積結構紋。一面近孔處有一道切割線痕。孔呈喇叭形,孔沿有崩痕,為單向鉆孔,有數(shù)道旋痕。兩面磨光,素面。

戰(zhàn)國。1986年彭陽鄉(xiāng)周溝村出土。外徑5.50厘米﹑內徑1.90厘米﹑厚0.50厘米。以青玉為主,含紫﹑黑﹑褐花斑,斑紋流暢,具有動感。平面呈圓形,器表微鼓,邊緣磨制較薄,孔為兩面鉆孔,外大內小,表面拋光精細,有玻璃光澤。

戰(zhàn)國。2010年馮莊鄉(xiāng)小園子征集。外徑5.50厘米﹑內徑0.80厘米﹑厚0.40厘米。青玉質,平面呈圓形,器身布滿有黃褐色藻絲沉積結構紋。孔為兩面鉆孔,外大內小。兩面磨光,素面。

玉璧內芯

新石器時代。2013年打石溝遺址考古發(fā)掘。直徑5.50厘米﹑厚0.40厘米。墨綠玉質,沿呈斜坡狀,切割旋痕明顯。表面磨制光滑。

玉璜

新石器時代。1985年白陽鎮(zhèn)白岔村出土。通長16.30厘米﹑寬9厘米﹑厚0.40厘米。青灰外糖色質玉,半透明,素面。呈扇形,器身布滿有藻絲沉積結構紋,一端角呈褐色。邊緣有多處崩痕。兩端鉆孔,一端正面管鉆喇叭形二孔,另一端背面管鉆喇叭形一孔,為單向鉆孔法。兩面拋光,有玻璃光澤。

新石器時代。1999年白陽鎮(zhèn)余溝村出土。殘長13.40厘米﹑寬8.30厘米﹑厚0.50厘米。青綠色質玉,一端角呈褐色,中部半透明,素面。已殘,呈不規(guī)則三角狀。一面有兩道切割線痕,切割面寬 2.90厘米,邊緣有一切割后扳開的崩痕 兩端鉆孔,一端雙向管鉆二孔,另一端單向鉆一孔,孔沿有磕口。

西周。2009年城陽鄉(xiāng)楊坪征集。通長10.50厘米﹑寬3厘米﹑厚0.40厘米。青玉質,透明,素面。呈三分之一扇形,器身布滿有藻絲沉積結構紋,邊緣有崩痕,兩端雙面鉆孔。通體拋光精細。

四聯(lián)玉璜

新石器時代。1984年彭陽鄉(xiāng)周溝村出土。外徑20.1厘米﹑內徑7.90厘米﹑厚0.80厘米。青灰外糖色玉質,半透明,素面,布有藻絲沉積結構紋。兩面拋光,有光澤。由四件玉璜組成,每件兩端鉆孔,一端為一孔,另一端為兩孔,均為單向鉆孔法。通體拋光精細。

編號PC0004,整體呈四分之一不規(guī)則扇形。邊緣有一處呈雞骨白磨光的凹坑,近緣處有一道切割線痕,切割面寬1厘米。外緣較厚,內緣較薄 通體長12.30厘米﹑寬6—7厘米﹑厚0.40—0.50厘米。

編號PC0005,整體呈四分之一不規(guī)則扇形。邊緣有一處呈雞骨白磨光的凹坑。外緣較薄,內緣較厚。通體長14.40厘米﹑寬6.50厘米﹑厚0.40~0.70厘米。

編號PC0006,整體呈四分之一不規(guī)則扇形器表一端有一道明顯的切割線痕,切割面寬1.50—2.60厘米。通體長15.30厘米﹑寬5.60—6.90厘米﹑厚0.50厘米。

編號PC0007,整體呈四分之一不規(guī)則扇形。邊緣處有一道明顯的切割線痕及數(shù)道琢磨線痕和一切割后扳開的痕跡,切割線處有崩痕。通體長15.10厘米﹑寬6.70—7.00厘米﹑厚0.60厘米。

玉錛

1.新石器時代。1986年白陽鎮(zhèn)姚河出土。通長10.40厘米﹑上端寬3.40厘米﹑刃寬4.40﹑厚0.70厘米。青綠色玉質,夾雜褐色斑紋。通體拋光,兩面光平,上窄下寬,兩側斜直,平面近梯形。平直單面刃,器表有一道直線切割,痕頂端留有兩殘疤痕,無使用痕跡。

2.新石器時代。2013年打石溝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通長3.60厘米﹑寬1.60厘米﹑厚0.50厘米。青綠色玉質,頂端呈褐色且有崩痕。平面呈長方形。正面圓弧,背面平直且有一條切割線。平直單面刃,通體拋光精細。

玉斧

新石器時代。2013年新集鄉(xiāng)白草洼出土。通長18厘米﹑寬7.50厘米﹑頂厚2.70厘米。青白玉質,遍布墨﹑褐紅花斑。平面近梯形,頂部切割平直,雙面弧刃,上部喇叭形小孔,單向鉆孔。通體磨制光滑。

穿孔玉鏟

新石器時代。2009年白陽鎮(zhèn)中莊出土。通長15.60厘米﹑寬5厘米﹑厚0.60厘米。青綠色玉質,夾雜藻絲沉積結構紋平面呈長方形,兩側平直,雙面直刃。頂端一角殘失,穿單向孔 通體拋光滑精細。

穿孔玉刀

新石器時代。2011年紅河鄉(xiāng)上王出土。上部長6.50厘米﹑下部10.20厘米﹑寬5.50厘米﹑厚0.40厘米。白石質玉,質較差。平面呈梯形,四周磨制較薄,刃部稍殘,有磕口。頂端單向穿孔,磨制不精細,粗糙。

新石器時代。2013年打石溝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通體長10.50厘米﹑寬6.50厘米﹑厚4.50厘米。青白玉質,玉器邊料殘件,切割面平整光滑,邊緣有一周凹開料切割線痕。

2013年4月,為配合彭青一級公路建設,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陽縣文物管理所聯(lián)合對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石溝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為期5個月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600平方米。調查發(fā)現(xiàn)白灰面房址33座(依山勢成排分布)﹑白灰面窯洞3孔,同時發(fā)掘灰坑66個﹑墓葬7座﹑陶窯1座,出土各種遺物400余件。

出土陶器以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器形主要有鬲﹑斝﹑蓋甕﹑斂口器﹑雙耳罐﹑單耳罐﹑折腹盆﹑缽﹑雙耳杯﹑單耳杯等。另外,還有數(shù)量較多的石器﹑骨器﹑蚌殼以及玉器等,具有齊家文化遺存的特點﹑同時出土的幾件陶斝明顯帶有陜西龍山文化特點,其年代接近于客省莊第二期文化。玉琮﹑玉錛﹑玉琮內芯及眾多的玉料切割殘料大都出于房址和灰坑內,具有明確的地層關系,年代可信。從殘料觀察,其器形大致有玉璧﹑玉璜﹑圓環(huán)﹑玉斧等,玉質有青黃玉﹑青白玉﹑青綠玉﹑墨綠玉等。

另外,采集的玉璧﹑四聯(lián)玉璜﹑玉璜﹑玉錛等大都出土于新石器時代遺址及其周圍,同寧夏固原地區(qū)隆德西吉海原等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中出土的器形,在形制﹑玉料色澤和工藝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其時代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屬齊家文化范疇。寧夏固原地區(qū)周圍沒有玉材產地,但成型的各類玉器卻在本地區(qū)廣泛分布。觀察過這批玉器的專家一致傾向于認為,這批玉器的用料大部分屬甘肅馬銜山﹑馬鬃山玉,只有少數(shù)為新疆和田玉。盡管所用玉料產地較遠,但容易得到,這說明當時運輸玉材的道路相當暢通。以至于有些學者認為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還存在著一條“玉石之路”。

從打石溝遺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完整器和大量玉料殘件可以看出,這里的玉器極有可能是就地加工而成,存在玉器加工作坊的可能。其開料﹑琢磨﹑鉆孔﹑拋光等工序都是使用專門工具完成的。出土玉器形制規(guī)范,制作考究,磨制精細,邊緣整齊。從器物表面的直線切割線痕分析,當時極有可能已使用弓弦一類的器具來切割玉料。當時,磨制石器的水平相當高,這對玉器的拋光﹑磨制有重要借鑒作用。玉器孔壁光滑,從痕跡觀察,有的是用管鉆,有的是用實芯鉆,分單向或雙向對鉆而成。玉琮﹑玉璧內芯飾有同方向螺旋紋。能夠形成這種同向螺旋紋,需要用類似制陶的轉盤,借助水和硬度大于玉的細沙,沿同一方向旋轉切割,但也有可能是用口徑大小不同的竹子類空芯工具完成的。是不是當時已有金屬管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考古資料發(fā)現(xiàn)。

彭陽出土玉器類型主要有玉琮﹑玉璧﹑玉璜﹑玉鏟﹑玉錛﹑玉斧等,在功能上以禮儀用器為多,裝飾用玉為少。

《周禮》載“蒼璧以禮天”,“黃琮以祀地”。也就是說,玉琮﹑玉璧﹑玉璜都是用于祭祀的禮器,是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圭﹑璧﹑琮﹑璋﹑琥﹑璜)之一。其特點是素面無紋﹑光滑潔凈,與遠古先民的崇拜觀念相關。從考古資料看,玉璜的主要作用為裝飾。將若干玉璜拼接成一個完整的玉璧,不僅體現(xiàn)了原始先民的創(chuàng)造力和聰明才智,更在實際上擴大了玉璜的實用性復合功能。合則可以祭天,是天圓的象征;分則可以祭地,可以作為隨身佩戴的飾品。

由于先民認為玉本身較為珍貴,因此,從它出現(xiàn)之時就很可能已從實用工具中分離出來,成為重要的祭祀和象征權威性的禮器。這有助于我們理解打石溝遺址出土的玉錛﹑玉鏟均無使用痕跡的現(xiàn)象。古人有“男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通過考古,我們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早已有了這種認識觀念,將佩玉視為象征身份貴賤,擁有財物眾寡的標志。

越國遺珍——淺論無錫鴻山越墓出土玉器

從趙簡子墓出土的古玉來看春秋玉器

歷代皇室出土精品玉器欣賞

牛河梁遺址挖掘現(xiàn)場及出土玉器(五)

婦好墓出土玉器——殷墟時代的藝術形式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玉器鑒定專家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Hash:a83761e822fa060942a388715f27994f1f3792d4

聲明:此文由 玉器鑒定專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