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撰文/攝影 謝罡 有一些路上的風景總是讓人心動,丙察察就是這樣。它是一條連接西藏和云南的道路,從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丙中洛鄉(xiāng)經(jīng)西藏省察隅縣察瓦龍鄉(xiāng),最終到達察隅縣(簡稱:丙察察)。沿線基本概括了西藏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經(jīng)典要素——陡峭的怒江峽谷、貧瘠的干熱河谷、茂盛的森林、壯觀的冰川雪山和多民族的風土人情。因此,成為熱愛西藏人們的向往之地。 丙察察公路全長約270公里,被人們稱為第7條進入西藏的公路,也是進藏路線中最為艱險、風景也最優(yōu)美原始的路線。說它是公路,實在有些牽強。丙中洛至察瓦龍段公路從2000年興建到2009年峻工,而察隅縣至察瓦龍鄉(xiāng)段公路于2008年興建,經(jīng)過了多次改造至2011年完工。事實上,目前丙察察線還只是連接城鄉(xiāng)之間的簡易公路,由于路況差、道路艱險,鮮有人選擇從這里進藏,這也讓丙察察更具神秘色彩。
多元文化共融的丙中洛
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丙中洛是丙察察公路的起點,也是一個自然與人文景觀都豐富多彩的地方。丙中洛位于高黎貢山與橫斷山之間的峽谷深處,怒江穿流而過。未通公路前,這里是個進出僅有人馬驛道的封閉之地。作為攝影師,我曾到過中國很多地方,而丙中洛一直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它雖沒有陶淵明筆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景象,但深入丙中洛中,便能看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畫面。丙中洛氣候溫暖濕潤,四周聳立的高山上森林密布,阡陌縱橫的田地間點綴著幾座吊腳樓,在云霧的縈繞下極富詩意。
云南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 丙中洛居住著藏、漢、怒、傈僳等多個民族,民風淳樸,這里的人似乎沒有民族的概念,雖然不同民族有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但他們之間互相通婚,生活和睦平靜。丙中洛打拉村的金國洪一家就是不同民族和睦相處的家庭。金國洪是打拉村的怒族,妻子蔣扼是從獨龍江嫁來的獨龍族,78歲的岳母也隨女兒來到打拉村,她是保持著原始崇拜的紋面女。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十多年中從未發(fā)生過一次口角,金國洪非常孝敬老人,學會了講獨龍話,制作獨龍服飾,妻子和岳母也學會了怒族話,家里的三個孩子也都會講兩種語言。
打拉村金囯洪全家照 除了不同民族間的和睦相處,這里信仰也非常自由,藏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原始苯教共同存在。歷史上的丙中洛曾是藏傳佛教主導的地方,藏傳佛教與外來宗教的矛盾突出,先后發(fā)生過1865年秋拉桶村的呂項神父被佛教徒開槍打死的事件和1905年的“維西教難”,后來清政府的安撫和賠償為藏傳佛教與外來宗教的和平共處奠定了基礎。今天丙中洛盡管民族多樣,但在宗教信仰的選擇上完全自由。 位于丙中洛東風村的普化寺,是整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唯一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住持江德喇嘛告訴我,普化寺在丙中洛有很高的威望,每天都有當?shù)厝撕团苓叺貐^(qū)的信眾前來轉(zhuǎn)經(jīng)朝拜,其中很多人是漢族、怒族、傈僳族等其他民族。8月31日這天是丙中洛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禮拜日,我在丙中村的基督教堂看到認真合唱的信徒,在重丁村的天主教堂看到帶著孩童做禮拜的人們,這些畫面都讓我深刻感受到宗教信仰在當?shù)卮?a href='/minsheng/' target=_blank>民生活中的根深蒂固。
丙中洛普化寺
丙中洛村基督教堂
在秋那桶村的古棧道上,我遇到了剛帶著孩子做完禮拜的天主教徒庸珠卓瑪。在與她交談中得知,這里信仰也是可以根據(jù)情況而改變,她是碧汪落村的藏族,原本信仰的是藏傳佛教,2011年嫁到霧里村后,便跟著傈僳族老公古拉仁開始信奉天主教。我隨她到家里做客,他們一家人圍著火塘喝水休息,庸珠卓瑪拿著做禮拜的歌本教孩子呤唱,而一旁的小叔子則拿著轉(zhuǎn)經(jīng)筒在念經(jīng)誦佛。都說宗教具有排他性,但在丙中洛,一個家庭的成員擁有多種信仰的情況非常普遍,而且彼此間并不互相干涉。
丙中洛霧里村
怒江岸邊古棧道上遇回霧里村的天主教徒庸珠卓瑪
庸珠卓瑪拿著做禮拜的歌本教孩子呤唱,而一旁的小叔子則拿著轉(zhuǎn)經(jīng)筒在念經(jīng)誦佛
在干熱河谷中穿行
穿過丙中洛的秋那桶村,便進入人煙稀少的那恰洛峽谷區(qū)。那恰洛峽谷屬于怒江大峽谷的上段,從丙中洛至那恰洛一帶約65公里長,峽谷的落差達3000—4000米,丙察察公路像一條哈達輕輕掛在峭壁上。在丙中洛時,崖壁上的植被還是郁郁蔥蔥的景象,進入西藏境內(nèi)的松塔村后,高大的樹木變換成低矮的灌木叢,隨緯度的增加植被也越來越稀少,氣溫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升高,怒江兩岸的景象也更加貧瘠荒涼。這一切說明丙察察公路已經(jīng)離開溫暖濕潤、植被茂盛的峽谷區(qū)開始進入干熱河谷區(qū)。
丙中洛秋那桶村
怒江云南段那恰洛峽谷
那恰洛峽谷瀑布
滇藏分界線示牌 西藏松塔村及其以北地區(qū)的干熱河谷早在幾萬年前己形成,干熱河谷是高溫、低濕的河谷地帶,是橫斷山脈深度切割的特殊地貌、局部小氣候和奇特的“焚風”自然現(xiàn)象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怒江中上游地區(qū)兩岸山脈與江水海拔高差大,地形封閉,水汽凝結(jié)時,引起熱量釋放和水汽濕度降低,并使空氣溫度增加。水分受干熱影響而過度損耗,缺水使大面積的土地荒蕪,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巖地。
怒江西藏段干熱河谷分界線松塔村
車輛行駛在干熱河谷陡崖上-沙布村
車輛行駛在干熱河谷上-大流沙
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xiāng)全景 穿越貧瘠的干熱河谷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爬在懸崖上的村莊”。當?shù)厝顺浞掷脥{谷峭壁上一塊突出的臺地建房而居,從遠處望去,荒涼的山崖上斜掛著幾幢別致的藏居和一小片農(nóng)田,實在讓人擔心那么小的一塊臺地是否抵抗得了自然災害。從松塔村進入干熱河谷后,在怒江峽谷松塔村進入干熱河谷后,在怒江峽谷兩岸,這樣的村落不斷出現(xiàn)在眼前,其中崗藏村給我視覺震撼最大。崗藏村遠離察瓦龍鄉(xiāng),孤單的“爬”在峭壁上,只有一條可以勉強通行拖拉機的小路。村莊建在一個近300米長的坡上,而縱深不過100米,旁邊就是怒江峽谷。但就在這樣一小塊地上,僅種植青稞和玉米就養(yǎng)活了25戶人家120余人。
“爬”在峽谷懸崖上的村莊-崗藏村
“爬”在峽谷懸崖上的村莊-扎那村
“爬”在峽谷懸崖上的村莊-扎那村
景觀在伯舒拉嶺山脈間跳躍
從察瓦龍鄉(xiāng)目巴村到察隅縣竹瓦根鎮(zhèn)的近172公里路程,穿過了伯舒拉嶺的南部山脈,需要翻越齊馬拉山、金拉山和折拉山3座海拔超過4500米的雪山,這也是高山景觀最為集中的一段。伯舒拉嶺山脈間有很多深谷和溝壑,局部有特殊的小氣候,其中讓舍曲河谷的景觀最為典型。我曾兩次沿丙察察公路經(jīng)過讓舍曲谷地,發(fā)源于齊馬拉山的讓舍曲,環(huán)繞著木孔雪山流淌約70公里后,在海拔約1800米的目巴村匯入怒江。由于同時受怒江干熱河谷熱氣流和木孔雪山冷氣流的雙重影響,使得這個狹窄的溝谷氣候變化頻繁,降水量大,同時,植被的垂直分布明顯。從讓舍曲與怒江匯流處進入河谷,迎面看到的就是陡峭的峽谷,瀑布在怪石間潺潺而流,山下河水湛藍、古樹相依,好似一幅寫意的中國畫。車沿盤山道上升到平緩地帶后,植物種類也隨海拔的遞增從云南松林、灌叢杜鵑變換為高山草甸。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目巴村讓舍曲與怒江匯流處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熱帶季風林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亞溫帶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高山溫帶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木孔雪峰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盛產(chǎn)核桃的木孔村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高山溫帶冷杉林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高山寒帶灌木叢
從察瓦龍前往察隅路上的齊馬拉山口,一定不能錯過的景觀便是云南的第一高峰,也是察隅與德欽的界山梅里雪山。能夠觀賞到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是我此行的一個愿望。察瓦龍背靠梅里雪山,距離雪山很近,但由于云霧繚繞,在察瓦龍打那村我只看到了卡瓦格博峰的山尖。而當我翻越齊馬拉山口時,云霧散去,卡瓦格博用全景回報了我的虔誠。在云南省德欽縣我曾多次觀賞過卡瓦格博,事實上,卡瓦格博的西坡比東坡更為壯觀,它像是俯臥在橫斷山脈上的一頭雄獅,面朝北方,吼聲響徹云霄。
讓舍曲河谷景觀走廊-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西坡 在海拔4756米的金拉山口與海拔4764米折拉山間,有一片平坦的谷地,形成了兩山夾一谷的地形。山上是高山寒漠土和風化石構(gòu)成的蒼茫景象,而谷地更多的是草甸和溪流。這里是理想的牧場,牦牛的數(shù)量遠遠比人多,僅有一戶牧民在此居住。
伯舒拉嶺高寒地帶-齊馬拉山口
伯舒拉嶺高寒地帶-目若村
伯舒拉嶺高寒地帶-南曲瓦草甸森林區(qū)(傳統(tǒng)“江外線”從日東進入察隅處)
伯舒拉嶺高寒地帶-金拉山口東南高山草甸地帶
伯舒拉嶺高寒地帶-折拉山口(海拔4764米)高山漠土與風化石帶 越過海拔4764米的折拉山口后,便順著山谷急速而下,在明期村森林區(qū)時,便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帶,那就是松蘿溝。松蘿有多種稱呼,生于深山的老樹枝干或高山巖石上,成懸垂條絲狀。有很強的抗菌和抗原蟲的作用,有清肝,化痰,止血,解毒之用。明期的松蘿絲長濃密,面積大,幾乎布滿山溝里的所有樹木上,風吹之時,隨風飄逸,予人一種夢幻般的享受。
伯舒拉嶺高山溫帶-明期松蘿溝
古樸自然的下察隅
下察隅鎮(zhèn)是察隅縣的一道景,而僜人文化則是察隅縣的一張名片,宣傳報道僜人文化的多,因而,這次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擴展了解下察隅其它區(qū)域的情況上。只是天下無巧不成書,到達下察隅鎮(zhèn)時正值中秋節(jié),竟然在街上就碰上了做中秋客的僜人頭人阿魯松。三年未見阿魯松,看上去沒什么變化,頭裹白頭帕,腰挎頭人刀,只是一身筆挺的藍色西裝,胸上還別有胸花,顯得有些現(xiàn)代。“您還是那么年輕”,“哪里,只有不變的心,那有不變的容顏。不過,我告訴你,我還是挺注意保養(yǎng)的。”阿魯松笑著用他特有的“僜人北京話”回答我,阿魯松幽默的“京腔”展現(xiàn)了他一直的年輕心態(tài)。他接著告訴我,他還是“老一套”,繼續(xù)當人大代表,任沙瓊村村委會的主任,另一方面還是做頭人,做好事善事,只是家里的牛頭架又多了幾個牛頭。他告訴我僜人的“大耳洞”習俗漸漸的要消失了,“大耳洞”現(xiàn)健在的兩個老人中,沙瓊村的阿鵬孃己近八十歲身體很不好,新村的瑪牛龍八十多了,走路都成問題。于是,我們來到僜人新村,找到瑪牛龍老人留下了或許是僜人“大耳洞”習俗的最后圖片。76歲的阿瓊樂老人是過去僜人的巫師,現(xiàn)在很少有人去占卜算卦,只是作為僜人的文化符號與一般老人一樣愉快的生活著。新村鄰近的巴安通村、夏尼村都是僜人村,各自都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僜人服飾、飲食和語言文化,印象深刻的是村支書金夏的僜人泥塑,房前屋后的廊道里放滿了各式形態(tài)的泥人,遺憾沒有見到金夏,他的兒子告訴我,這是通過泥人還原僜人曾經(jīng)在深山老林里的原始場景。當?shù)匕啄嗯湟灶伭纤茉斓哪嗳吮3种艠愕脑?a href='/yishu/' target=_blank>藝術特點,形態(tài)姿勢不同,配以竹石泥構(gòu)建的房屋、火塘、物具,生動的再現(xiàn)了僜人古老的打獵捕鳥,鉆木取火,殺牛爭頭,繩結(jié)記事,養(yǎng)畜造房等原始場景。
下察隅-僜人村-沙瓊村
下察隅-僜人頭人阿魯松
下察隅-僜人村-沙瓊村
下察隅-僜人村-新村
下察隅-僜人村-新村
下察隅-僜人村大耳洞瑪牛龍
下察隅-僜人村-金夏的泥人
下察隅鄰近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邊防管理嚴格,游人被限制在下察隅鎮(zhèn)附近活動。這次走近察隅河南端是第一次,沒想到這邊的風情是這么的美妙,青翠的大山中央是寬闊的察隅河谷,平坦的壩子和臺地上層層金黃的稻田,予人富饒美麗的第一印象。據(jù)史料記載,這一帶最早的居民叫“炯”,在“炯”人首領司那熱布顛的帶領下,開荒種地,打獵和種水稻。后來“炯”人與藏族發(fā)生爭戰(zhàn)失敗而逃到南方山區(qū)?!熬肌比诉w走后,由“雜”和“吉”兩個群落的藏族來在這里定居?!半s”是講土話的藏族,與其他藏族有語言上的很大差異,被稱作“雜隅娃”,意即“雜”群落居住地方的人。在這個區(qū)域里的沙馬、拉丁、松古等村就是至今保持著講土話的藏族。尋著這個線索,我們到了松古村、沙馬村去感受他們的生活。松古和沙馬兩個村約有200戶600余人,都座落在河谷臺地上,背靠茂密的青山,遠眺察隅河谷,四周被大片的梯田水稻包圍著,一片田園農(nóng)耕景象。由于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又受孟加拉灣熱氣流影響大,氣候炎熱濕潤,老年婦人多穿民族傳統(tǒng)的短擺裙裝,而年輕人多著單薄時尚的常裝。語言上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土話,其他沒有更多差別。新農(nóng)村建設后,吊腳樓與門前長廊風格的新民居寬敞明亮,水電防火等設施齊全,狹窄的老木樓雖還存在,但多為儲雜物或養(yǎng)畜之用,新老木樓之間對比強烈。院落前后和村道兩側(cè)生長著柿子、梨桃、柑桔和花椒,地里也長滿了蔬菜、花生、辣椒,顯出一方物產(chǎn)的豐富。這里的人或許傳承著先古“雜”人沒有階級劃分的傳統(tǒng),勤勞樸實,團結(jié)互助,熱情好客。中秋打扁谷是團結(jié)互助最好的展現(xiàn),這里出產(chǎn)一種叫扁谷的香米,有降脂保健作用,一般摻入酥油茶中食用。每年中秋節(jié)都是采摘舂米的時候,而舂米不是個體行為而是集體勞動,各戶將從稻田里采摘來的扁谷統(tǒng)一拿到舂米房,一邊烤香一邊舂制。全村人像過節(jié)一樣全部匯聚在一起輪番上陣,只有歡笑沒有偷懶也沒有你多我少。最后各家拿著舂制好了的扁谷高高興興回家。這里的人們早已結(jié)束貧困的日子,盛產(chǎn)谷物,優(yōu)良的多類種植條件,本己富足有余,每年還享受政府幾萬元的各種農(nóng)村補貼,日子過得舒舒服服。這里的人們沒有信仰佛教的傳統(tǒng),除了農(nóng)忙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在喝米酒,看電視,唱歌跳舞中度過。松古村村長四娜美朵樸實的語言說,我們的信仰就是毛主席和共產(chǎn)黨。
下察隅日瑪村
下察隅-沙馬村
下察隅-沙馬村
下察隅-沙馬村棄用陳列的老式雜巴藏族民居
下察隅-松古村民居
下察隅-沙馬村一年一度的“打扁谷”
下察隅-松古村藏族雜巴服飾
下察隅-雜巴藏族米酒
后記:關于丙察察線,我在2011年全線貫通之后就進行了拍攝,這次又進行16天的走訪。盡管積累了零零碎碎的信息和圖片,總還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曾想到,以前有關丙察察線的茶馬古道說,傳教士說,外國人馬幫旅行說,影視刊物故事說,其傳達的信息竟然都是杜撰或不準確的。事實上,只有輾轉(zhuǎn)于緬甸的“江外線”和其它非主流民間小道的在察隅縣日東村才涉及到丙察察線末端區(qū)域。不曾想到,丙察察線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逐漸在興建,付出了幾代人的艱苦努力。1952年的格曲驛道(察瓦龍格日村至竹瓦根鎮(zhèn)曲瓦村)全長72公里的人馬驛道建設是丙察察線建設的雛形。進而2000年后察隅至察瓦龍,丙中洛至察瓦龍簡易公路的多次改造興建,直至2011年全線徹底貫通才是丙察察線的實質(zhì)。不曾想到,一條僅270公里的簡易公路承載著豐富又多樣化的自然與人文信息量,諸多的神秘特征。由于公路沿線的景觀多樣性,公路終點指向西藏腹地的距離近,藏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對公路使用量加大等原因,公路行車量逐年遞增,至丙察察公路是超設計和施工標準負荷的使用,某種意義上講是丙察察以簡易公路現(xiàn)實過早擔起了進藏公路的責任。盡管這樣,公路狀況并未徹底改變,通行和抗自然災害能力低,路窄彎多,陡坡危險路段多。值得一提的是,丙察察公路已列入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重要支撐之稱的滇藏新通道規(guī)劃施工階段,四級公路改造并向三級公路過渡完成后,一條塹新的丙察察公路成為入藏距離最近,平均海拔最低,自然與人文景觀豐富多樣的標準化進藏公路。(本圖文略有刪減,詳見《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第十期“西藏專輯”)
Hash:8c5a0999bb11fb9fe8b1bf37332d43e05d37fa59
聲明:此文由 謝罡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