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這座古寺廟火了!原因無它,實在太神奇!

朋友圈湖北這個神秘古建筑刷屏了!它還火到了國外!內(nèi)部真容終于曝光了.

最近,在我大湖北,有一座神秘的古建筑徹底火了!它是長江江面上的唯一寺廟,經(jīng)過700多年的歷史,在水流湍急、洪水不斷的長江中,卻依然屹立不倒,令人非常震撼!它,就是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的鄂州觀音閣。

不僅如此,這座“堅強閣”還在全球爆紅!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旗下短視頻平臺Great Big Story(GBS)拍攝的鄂州觀音閣,引起了各國網(wǎng)友的關注。這段只有一分多鐘的視頻在海外社交媒體發(fā)布不久,就獲得了16萬次點擊,4000多個“贊”。

鄂州觀音閣坐落在長江里的一塊大礁石上,在雨季,它的地基被淹沒在水中。這棟古建筑看起來就像漂浮在水面上

700多年里,它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洪水的洗禮,仍巋然不動地“站”在長江水中,它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在建筑上的精湛技藝和智慧。遺憾的是,隨著觀音閣成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當?shù)卣疄楸WC觀音閣不受損,關閉了市民登陸參觀。

古人長江中建閣樓可能為了導航,鄂州市小東門外長江中,有一座巨礁,蜿蜒如龍,名叫“龍蟠磯”。在龍蟠磯上有一棟建筑被稱為觀音閣。其實,早在清朝時期,觀音閣便已揚名在外。清朝詩人姜愃在《龍蟠曉渡》詩中如此寫道:“峭壁起江心,層臺水面浮。豈堪龍久臥,但見石長留。云影輕帆處,橈聲夜渡頭。問津何處是,一柱砥中流?!?/p>

現(xiàn)在觀音閣的模樣就是元代時期的樣子,雖然經(jīng)歷過700多年的歷史,但地基和主體建筑仍然是元代那個時候留下來的。古人建廟宇,一般都選取在風景優(yōu)美的山中,為何要在長江上建一座廟呢?

鄂州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華容、蒲團、燕磯、太和、涂家垴等地,發(fā)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遺址10處、夏商時代遺址20多處。西周中期,鄂王熊紅在境內(nèi)西南(今屬大冶市)修筑鄂王城。周夷王時,鄂州為楚國的重要封邑、軍事重鎮(zhèn)和經(jīng)濟中心。

到了元代,這里商貿(mào)繁榮,長江船運發(fā)達,但江中有一處礁石,夜晚行船可能會觸礁。為了保證行船安全,古人便在此建起了廟宇,提醒過往船只。

室內(nèi)排水系統(tǒng)體現(xiàn)古人智慧,觀音閣坐東朝西,逆水而立。沿著青石臺階登上觀音閣觀景平臺,在西面大門處,有一面“U”型的墻體,與觀音閣融為一體。

這是一道擋水墻,保護觀音閣主體免遭洪水沖擊。觀音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余,以長60公分、寬20公分、高25公分的條石壘成,總面積419平方米。閣身以青磚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筑,與閣下的龍蟠磯絕妙地融為一體,有巧奪天工之妙。觀音閣分一亭三殿二樓,在觀景臺旁邊的防水墻一側,便是觀瀾亭。站亭上,能俯瞰滔滔江流。進入觀音閣內(nèi),是東方朔殿。傳說在長江發(fā)洪水之際,東方朔用神力不讓江中的神鰲和蛟龍興風作浪,因此,民間供奉東方朔的神像鎮(zhèn)水平妖,是一種揚善懲惡祈望太平的美好民意。進門左側的墻角處,有一個長方形的洞口,約30厘米長、20厘米寬,呈“L”字型。這是觀音閣的排水系統(tǒng),該處是整棟閣樓的最低處,一旦淹水,退潮時這個洞口便能很快將洪水排出。

中間的大殿為觀音殿,供奉有觀音菩薩畫像。早在上世紀80年代前,民間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傳說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成道日和涅磐日,上閣進香者不遠千里紛紛而來。

最后一重大殿便是老君殿,在與觀音鄰處有一個天井,天井的旁邊有一口古井,打開井蓋寒氣逼人,幽深莫測。這口古井十分神奇,長江枯水季節(jié),井水竟常常高出水面數(shù)丈。但近幾年,該古井卻不知為何突然干涸了。汛期一過,它又威鎮(zhèn)江心!

觀音閣為何供奉著佛教觀音的佛像,同時還供奉著太上老君和八仙等道教神像呢?這是觀音閣與其它寺廟不一樣,在宋代時,這里只供奉佛教觀音,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后人認為道教能震妖邪,遂將太上老君和八仙請進了觀音閣,后來將東方朔也請進了閣內(nèi)。

整個觀音閣依石而建,地基牢固,加上建筑本身是紅石青磚砌就,不怕水泡,所以700多年來,它飽經(jīng)洪災,卻巍然不倒。

觀音閣設防水位是23.5米,警戒水位是25.3米,保證水位是28.2米。但近百年來,觀音閣未發(fā)生過超過保證水位的現(xiàn)象。1998年洪水,觀音閣超過警戒水位達到27.23米,一樓三重大殿全部被淹,洪水將二樓純陽樓的窗戶都泡進了江中,此次洪水導致老君殿背面的一面木質結構的墻體受損。

而觀音閣浸泡最嚴重的一次是1954年,水位僅距保證水位只差0.55米,觀音閣險遭滅頂之災。在三峽大壩建成前,觀音閣每年都會遭到洪水浸泡,自大壩建成后,淹水現(xiàn)象得到了緩解。但每年三重大殿依然還是會遭到洪水浸泡,去年大殿被淹1米左右。

每到汛潮,水漫樓閣,只剩高層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zhèn)江心。

附觀音閣大事記:

宋代:“觀音閣”系宋代題名,原建有小寺。

元代:元至正五年(1341年)武昌縣邑達魯噶齊鐵山蒙古族人)壘石成臺,建成蟠龍磯寺,此為今天所見的觀音閣前身。

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初,僧人覺壽對觀音閣進行了募修。

清代:

嘉靖六年(1527年)春被毀,武昌知縣許穡卿率幕僚登臨蟠龍磯稱,“武昌之奇觀,不可沒此”叮囑僧人覺壽的徒弟宗洪與鄂之諸大夫元溪、陳鑾等集資重修,并增建了純陽樓和觀瀾亭。

嘉靖十年冬(1531年),新任知縣李宗旸率幕僚修葺。

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文化殿大學士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官文(滿族人)駐節(jié)黃州,偶望武昌江心有小島曰蟠龍磯,獲知為武昌八景之一,登島寫下了“龍蟠曉渡”四字,并捐資千金,囑邑大夫王家璧重修勒石于門楣。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水災比道光已酉年(1849年)更嚴重,怪風三晝夜,惡浪飛數(shù)丈,橫搗閣之墻壁,梁棟殿宇邊房隨浪而逝。水退后,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寺主持李元科與鄂之居士鄭履中合力向民紳商募資重修。

民國:民國二十年(1931年),大水比道光已酉年之水小三尺,棟崩椽塌,寸木片瓦無存,適逢木商陳芝生乘木排順流東下,擱淺于磯頭,推不能進,挽不能退,乃捐洋數(shù)千,杉木60根,主持張慶義會同地方紳士等重新修繕。

新中國建立后:

1954年,又遭百年不遇洪水,閣被沖毀成斷壁殘垣,后在鄂城縣人民政府領導下重修。

1982年至1985年,國家文物局、鄂州市政府撥款重修觀音閣,于1985年重新對民從開放。

1992年,觀音閣被湖北省政府頌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7月,夏訊到來,洪水猛漲,水勢超過了1954年大水,閣東南臺基崩塌一半,部分門窗被巨浪卷走,水退后,鄂州市博物館進行了修復,并重新購置渡船,進行嚴格管理。

1998年9月,觀音閣遭遇洪水,部分設施被毀,省文物局撥款進行了維修。

2001年,鄂州市成立觀音閣管理處,隸屬于鄂州市博物館,對觀音閣實施有效管理。

2002年,鄂州市博物館籌集資金修繕觀音閣。

2006年6月12日,觀音閣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008年12月10日,國家文物局下達《關于鄂州觀音閣文物保護工程勘測設計方案的批復》原則上同意鄂州市所報和方案,由省文物局核準實施。

2015年3月18日至5月18日,國家文物局撥付專項保護經(jīng)費,首次科學、規(guī)范地對觀音閣建筑本體進行大修。

2016年7月,觀音閣遭洪水受損,同年12月,鄂州市博物館完成了修繕工作。

2017年3月7日,觀音閣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建筑本體維修和災后維修,通過湖北省文物局驗收,完成船“龍蟠號” 試 航、交接,人員配備到位,持證上崗 。

2019年,鄂州市文物局在觀音閣四周和室內(nèi)均安裝了數(shù)十處攝像頭,實時對此處進行監(jiān)控。原來“萬里長江第一閣”如此雄偉壯觀,對古人的想象力和工匠精神真是驚為嘆止!這樣的鄂州觀音閣,你會想去嗎?

湖北楚匠坊古建吊頂,來自古建之鄉(xiāng)——大冶,主營彩繪吊頂,寺廟天花,廣泛應用在寺廟、道觀、祠堂、酒店、會所等。它以創(chuàng)荊楚典范,仿古精品為口號,繼承古人的匠藝精神,做仿古文化的推進者。

Hash:adbc5face1341e13b1b0ad104031c8e5da05526a

聲明:此文由 湖北古建隨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