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長征路上令人肅然起敬的紅軍墓(6)

長征的勝利是無數(shù)紅軍烈士以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重走長征路,一路上看到長征遺留在當?shù)刈疃嗟?,就是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紅軍墓,而且,每一座紅軍墓都伴有一個紅軍長征的故事。

遵義鄧萍同志之墓

在長征途中犧牲的紅軍最高職務的領導人是鄧萍(鄧平),時任紅三軍團參謀長,犧牲時年僅27歲。在紅軍第二次攻占遵義城戰(zhàn)斗中,1935年2月27日晨,時任紅十一團政委的張愛萍帶著團參謀長藍國清,陪同鄧萍抵近敵前沿觀察,三人隱蔽在距護城河50米遠一個小土坡的草叢里,尋找部隊攻城的運動路線,以便夜幕降臨時發(fā)起總攻。通信員從后面摸上來,向鄧萍報告后就趁著薄暮飛身跑回,這一下暴露了三個人的位置,敵人一排槍彈掃過來,鄧萍中彈犧牲!張愛萍回憶說:“那是九響棒棒(一種步槍,俗稱九響槍),從前額打進,后腦殼出來,血濺了我一身……他是黃埔六期的。”

中國成立后,彭德懷中央軍委很關心尋找鄧萍同志遺體埋葬處,最后找到了埋葬處、辨認了遺體,于1959年在遵義紅軍山上建成墓室,鄧萍遺骸遷葬于此。

(遵義鄧萍同志之墓)

鄧萍墓的東邊立著石刻像,再現(xiàn)了鄧萍中彈后倒在張愛萍身邊的悲壯一刻。

夏曦同志之墓

貴州畢節(jié)市烈士陵園里,最大的烈士墓是夏曦同志之墓。夏曦1919年即加入了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組織的新民學會,長征時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28日,紅二軍團進至畢節(jié)赫章交界的七星關一線,紅六軍團及省委機關沿納雍縣大兔場方向進軍七星關,與紅二軍團會合。因七星橋被當?shù)胤磩?a href='/wuzhuang/' target=_blank>武裝拆毀,紅軍過七星關時只能涉水。夏曦急于動員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一支隊(由席大明部改編而成)隨軍北上,僅帶警衛(wèi)員涉水過河前往,不幸溺水身亡(另有說法是遭到地主武裝槍擊而落水身亡),時年35歲。夏曦犧牲后,安葬在七星關。

(夏曦烈士像)

夏曦是長征途中犧牲的另一位職務較高的紅軍領導人,他曾在肅反運動中犯了嚴重擴大化的錯誤,錯捕錯殺了很多同志,但他接受批評,繼續(xù)努力工作,不幸犧牲,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說:“他的一生是兩頭好,中間錯。”夏曦犧牲后,毛澤東得知消息十分悲痛,對這位“極能做事”的同志深感惋惜,親筆給夏曦之父夏墀燮先生寫信,說:“東與曼伯(夏曦字曼伯),少時同硯討,長共驅馳,曼伯未完之事,亦東之責也?!?986年在畢節(jié)市烈士陵園里修建了陵園中最大的烈士墓——夏曦同志之墓。

(畢節(jié)夏曦同志之墓)

遵義紅軍衛(wèi)生員龍思泉墳

在遵義紅軍山上,還有一座值得書寫的紅軍墳墓——青石砌起的圓形的紅軍墳,墳中的紅軍烈士是衛(wèi)生員龍思泉。

(遵義紅軍衛(wèi)生員龍思泉墳)

紅軍衛(wèi)生員龍思泉留下了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紅軍菩薩”的故事——紅軍占領遵義后,南關鎮(zhèn)桑木埡村駐著一個連,連隊的衛(wèi)生員不滿20歲,但他熱心為駐地群眾服務,由于醫(yī)德好、醫(yī)術高,經衛(wèi)生員診治的病人無不手到病除。這一消息很快風傳開去,周圍數(shù)十里的農民紛紛前往求醫(yī)、討藥,一時間把他忙得不亦樂乎。一天傍晚,一個孩子哭著跑來請他到遠離駐地10多里的地方為其病重的父母看病。衛(wèi)生員不顧數(shù)天來的疲勞,冒雨趕去,連夜給孩子的父母醫(yī)治,直到天明。待他返回駐地后,卻發(fā)現(xiàn)營地內已是人去屋空。原來就在他為患者治病的夜里,連隊接到命令連夜出發(fā)了,只留下連長托房東轉交給他的字條。見到連長的指示,衛(wèi)生員立即向連隊出發(fā)的方向急追而去,沒想到臨走時卻被前來感恩的群眾簇擁著,這送雞蛋,那送米粑,十分難舍。就在這時,追趕的敵人已到,不幸落入敵手的衛(wèi)生員被槍殺于桑木埡場口。

當?shù)?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為了報答他生前為民除病的恩情,將其遺體就地安埋在路旁。因不知其籍貫和名字,群眾就稱之為“紅軍墳”,那些被衛(wèi)生員治好的鄉(xiāng)親稱這位烈士是“紅軍菩薩”,一些無錢醫(yī)病的鄉(xiāng)親也紛紛把治病希望寄托在“紅軍墳”上,前來燒香禱告。紅軍走后,敵人多次想把“紅軍墳”挖掉。為了保護“紅軍墳”,鄉(xiāng)親們想了很多辦法,常常是敵人白天把墳鏟平后,到了晚上,鄉(xiāng)親們又把墳墓堆起來了,然后放言說,紅軍墳會長,永遠挖不掉。

直到20世紀90年代,經解放軍第三軍醫(yī)大學原校長鐘有煌同志到遵義進行考證后證實,這個紅軍衛(wèi)生員正是他當年所在的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二營的衛(wèi)生員,名叫龍思泉,廣西人。修建遵義紅軍烈士陵園時,遵義市人民政府特將紅軍衛(wèi)生員的遺骸遷葬至此。

在龍思泉紅軍墳的前面是一尊女性紅軍衛(wèi)生員銅像。為什么男衛(wèi)生員卻用女性形象來表現(xiàn)?一說是由于后人傳頌有誤,人們以為“紅軍墳”中的“紅軍菩薩”是一位女性,因此為其塑了一座女紅軍的塑像;另一說,是女性更能夠體現(xiàn)出“菩薩”的形象。這尊銅像非常吸引人,表現(xiàn)了紅軍女衛(wèi)生員給骨瘦如柴的窮人孩子喂藥治病的情景。因為一直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銅像上總是掛滿了紅布帶和紅領巾,而她的綁腿和布鞋則被來此“祈?!钡娜藗兠蔑?,顯出了銅本色。

解放軍第三軍醫(yī)大學特此立碑,上書《“紅軍墳”紀念銅像簡介》:1935年1月,紅軍長征到達遵義,有位年輕的紅軍衛(wèi)生員,待老百姓如親人,醫(yī)術精湛,藥到病除。紅軍衛(wèi)生員如“神醫(yī)”的故事在當?shù)匕傩罩袕V為傳頌。一天夜晚,他翻山越嶺為患傷寒的鄉(xiāng)親治病,第二天回來時,部隊已緊急轉移,他在追趕部隊途中,不幸被敵人殺害。鄉(xiāng)親們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悄悄掩埋了他的遺體,因不知這位紅軍小戰(zhàn)士的姓名,只好在墓碑上刻了“紅軍墳”三個字,后來人民親切地稱他為“小紅”,還把他做為紅軍“菩薩”來祭拜。敵人聞訊后曾多次毀墳,群眾自發(fā)與敵人斗智斗勇保護了墳墓。1953年“紅軍墳”遷入紅軍山烈士陵園,并根據(jù)流傳中美麗善良的女紅軍衛(wèi)生員形象塑了銅像。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yī)大學原校長鐘有煌1965年帶領學員從重慶野營拉練到遵義,聽到“紅軍墳”的來歷后,憶及當年他在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任軍醫(yī),當該團撤離遵義開始“四渡赤水”時,二營衛(wèi)生員龍思泉因外出為群眾看病沒能隨部隊轉移,一直下落不明。鐘有煌懷著對戰(zhàn)友的深切思念,在遵義市有關部門的協(xié)助下,經多方反復考證,最終確認“紅軍墳”里長眠的正是他的戰(zhàn)友——龍思泉,男,中共黨員,廣西百色人,自幼隨父習醫(yī),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后隨紅軍長征到達遵義,1935年1月19日犧牲時年僅18歲?!凹t軍墳”是軍民魚水情的象征,龍思泉是紅色軍醫(yī)的杰出代表。在龍思泉犧牲79周年紀念日重塑此銅像,并在墳前立碑記名再現(xiàn)史實,旨在告慰革命先烈,傳承紅軍精神,昭示激勵后人。

王官營村紅軍烈士墓

云南沾益縣白水鎮(zhèn)王官營村村后的山坡上,一片樹林中有一塊開辟出來的平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白水人民公社黨委在此修建了紅軍烈士墓并立碑。我們到達時,紅軍烈士墓前還擺放著3個大花圈。

在紅軍烈士紀念碑上有碑文,記敘了紅三軍團一部在此遭敵機轟炸,傷亡數(shù)十人?!艾F(xiàn)經調查挖掘,找到部分遺骨,公社黨委決定在犧牲地點建立紅軍烈士墓”。

當年,軍團長彭德懷、軍團政委楊尚昆率紅三軍團一部進入王官營一帶時,敵機飛得很低,隊伍中武修權騎的白馬被敵機轟鳴聲所驚嚇而嘶叫,敵人發(fā)現(xiàn)了目標并投擲7枚炸彈,紅軍傷亡數(shù)十人。一位紅軍用他的身軀掩護了楊尚昆,這位不知名的紅軍當場壯烈犧牲,而楊尚昆腿部受傷。敵機轟炸時負傷較重的一些紅軍留在了王官營村。如今在村后的這個山坡上,依然能看出當年留下的彈坑遺跡。

虎頭山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烈士之墓

在云南宣威市城北十多公里的來賓鎮(zhèn)有虎頭山紅軍烈士陵園?;㈩^山是紅二、六軍團長征途中,與敵軍激戰(zhàn)(來賓鋪虎頭山之戰(zhàn))的前沿指揮部所在地。此戰(zhàn)發(fā)生于1936年3月,是二、六軍團在云南境內進行的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斗,雙方參戰(zhàn)部隊均上萬之眾。戰(zhàn)斗給前堵后追之敵以沉重打擊,共斃俘敵人近1000人,繳獲各種槍支400余件,但此戰(zhàn)二、六軍團犧牲人數(shù)較多(碑文記載:“紅二軍團四師十二團團長鐘子廷、十一團政委黃文榜,六軍團十八師五十三團政委段興壽、十六師組織科長唐輝,十七師組織科長羅輝等三百余名紅軍指戰(zhàn)員壯烈犧牲?!保┻@次戰(zhàn)斗,紅軍雖然未能完全取勝,但打掉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使敵軍不敢窮追,從而為二、六軍團贏得了短期必要的休整時間和軍事行動的主動權。

紅軍烈士之墓建在陵園深處,圓形的水泥墓室直徑10米,高6.2米,墓前由6塊巨石疊成的墓碑,總高7米。當年戰(zhàn)斗結束后,當?shù)?00多名群眾自發(fā)掩埋紅軍烈士的遺體,并在以后的40多年中看護著烈士墓。因而,這個紅軍墓是多名烈士的集墓。

(虎頭山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烈士之墓)

白子村(賈白山)紅軍墓

我們看到的最漂亮的紅軍烈士墓是昆明尋甸縣先峰鎮(zhèn)白子村(賈白山)紅軍墓,安葬著六甲之戰(zhàn)中犧牲的紅六軍團烈士們。烈士墓碑簡潔,碑上的紅五星醒目,墓碑后面是半球形的褚紅色墓冢,圍著漢白玉的環(huán)形雕刻,墓冢后面是鐫刻著戰(zhàn)斗簡介的弧形照壁。真心希望各地的紅軍墓都能夠這樣莊重、醒目、簡潔、大方

(賈白山六甲之戰(zhàn)紅軍烈士墓)

紅軍墓前有六甲之戰(zhàn)紀念塔,塔的基座上是碑文《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尋甸六甲之戰(zhàn)》:一九三六年四月,紅二、六軍團勝利攻克了尋甸縣城。次日,繼續(xù)西進,集結于柯渡、可郎一帶。敵調集重兵企圖從東、西、南三面包圍紅軍。紅軍總指揮部識破敵人陰謀,令六師返回阻擊。九日晨與滇敵孫渡縱隊激戰(zhàn)于六甲,首戰(zhàn)殲敵一個連,并搶占有利地形,擊退了優(yōu)勢敵人的十余次沖鋒。午后,五師某團奉命增援,夾擊孫敵,激戰(zhàn)至黃昏,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妄圖圍殲紅二、六軍團于普渡河以東功山以南地區(qū)的陰謀。爾后,威逼昆明,乘虛橫掃滇西,連克九座縣城,勝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北上抗日。六甲之戰(zhàn)中,當?shù)馗髯鍎诳啻蟊姙榧t軍跳水送飯,抬擔架,軍民團結戰(zhàn)斗,結下了深厚的無產階級情意。紅軍廣大指戰(zhàn)員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前仆后繼,艱苦卓絕,浴血奮戰(zhàn),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yè)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塔基座上還列出了已查明的六甲之戰(zhàn)犧牲烈士:六師十八團二營營長蘇根葉(湖北人)、六師十八團三營副營長賀從六(湖北沔陽人)、六師師部警衛(wèi)連排長張興才(湖北棗陽人)、六師師部警衛(wèi)連班長王守崗(湖北天門人)、、六師十八團政委警衛(wèi)員姚先德(湖北江陵人)、六師師部警衛(wèi)連戰(zhàn)士朱德新(湖北人)。從烈士名錄中,可見參加六甲之戰(zhàn)的部隊,亦可知六師的指戰(zhàn)員大部分來自湖北。

扎西紅軍烈士碑

在云南扎西紅軍烈士陵園里建有高10米、碑體邊長2米的柱形“紅軍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南北兩面分別刻有毛澤東書體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和“英勇奮斗的紅軍萬嵗”碑文,從東、南、西、北四面臺階皆可步上紀念碑。在紀念碑周圍、占地近1200平方米的區(qū)域建有紅軍烈士個人生平事跡碑83塊,紀念在歷時12年的對敵斗爭中,犧牲在威信這塊土地上的川南游擊縱隊(后改稱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師長曹德欽、政委徐策、張鳳光、龍厚生、參謀長曾春鑒、特派員李青云及云南游擊支隊大隊長以上干部殷祿才、陳華久、阮光明、易德勝、劉少成、鄧登山、楊世龍、曾子云、殷祿坤、孫德龍、張占彪、張慧成、董玉清、陳宏、張治高等83名紅軍官兵。

(扎西紅軍烈士紀念碑)

普渡河鐵索橋紅軍烈士墓

云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翠華鄉(xiāng)頭哨村,是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都經過的地方,昆明市人民政府在此立了“普渡河鐵索橋及紅軍烈士墓”石刻碑,其碑文:普渡河鐵索橋及紅軍烈士墓由普渡河鐵索橋和紅軍烈士墓兩部分組成。普渡河鐵索橋又名普濟橋,始建于1928年,紅軍長征曾兩次經過這里。1935年5月1日,中央軍委縱隊和干部團從尋甸雞街出發(fā),順利通過普渡河鐵索橋后投宿翠華鄉(xiāng)界牌村,次日凌晨經團街向皎平渡進發(fā)。1936年4月9日,紅軍二、六軍團在賀龍、肖克率領下,在鐵索橋與設防的國民黨滇軍發(fā)生激戰(zhàn)。此次戰(zhàn)斗,四師政治部主任蕭令彬、師參謀處張主任和紅十團二營五連指導員等79名紅軍干部戰(zhàn)士在戰(zhàn)斗中光榮犧牲。為紀念光榮犧牲的紅軍戰(zhàn)士,1975年5月1日,中共翠華公社革命委員會在鐵索橋旁修建了“紅軍烈士紀念碑”,同年又將距此地3公里處頭哨臘子坪村的蕭令彬烈士墓遷葬于此,以供后人緬懷。。

依著山體邊上是兩個圓柱形的紅軍烈士墓,左邊的墓碑上刻著蕭令彬烈士(二軍團四師政治部主任),右邊的墓碑上刻的是二軍團在普渡河戰(zhàn)斗中犧牲的無名烈士。

(普渡河紅軍烈士墓)

紀念碑旁的墻上有介紹二、六軍團普渡河鐵索橋戰(zhàn)斗的大幅碑刻《鐵索橋》:鐵索橋,位于翠華鄉(xiāng)頭哨與沿河村委會之間的普渡河上,兩岸懸崖筆立,河水奔騰咆哮,地勢十分險要。一九三五年五月初,中央紅軍軍委縱隊和干部團過此橋,經團街向皎平渡進發(fā)。一九三六年四月初,紅二、六軍團在賀龍、肖克率領下進入滇中。四月八日,紅二軍團四師經尋甸進入祿勸境內,在天亮前到達普渡河鐵索橋東岸,此時,滇軍工兵大隊已搶先占領橋頭、板上音翁山,四師十一團、師警衛(wèi)營、重機槍連、炮團留守橋東,控制了制高點,作佯攻鐵索橋的姿勢;十團、十二團跑步來到小河塘渡口涉水而過,十團正過河時被敵發(fā)現(xiàn),并展開激烈戰(zhàn)斗。在鐵索橋戰(zhàn)斗中,紅軍雖然殲敵一部,但也付出較大代價,犧牲干部戰(zhàn)士七十九人,其中,二軍團四師政治部主任肖令彬、師參謀處張主任也光榮犧牲。

由于紅二、六軍團未能如同中央紅軍當年渡過普渡河后,再取皎平渡巧渡金沙江,而是被迫繞遠道至石鼓一帶才渡過了金沙江。

(待續(xù))

我們重走長征路的一路上所看到的紅軍墓,不過是犧牲在長征路上數(shù)萬紅軍英烈中極少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我們記敘這些紅軍墓的圖文,是遠不足以表現(xiàn)出長征的艱難和紅軍的英勇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想盡我們微薄之力,以我們所能給出的圖文,向長征路上的紅軍烈士們致敬

我們重走長征路,把一路的尋訪都寫在了《重走長征路》套書里。特此留下作者之一大龍(田競)的手機號碼13691585224、13391750217,另有郵箱dragon_52@126.com,歡迎關注此書的人和為此書建言的人聯(lián)系。

(長按此二維碼即可關注)

Hash:04b7cd654de4c7cf9361c0c6fc81da01f25edce9

聲明:此文由 重走長征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