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不拆”鞠躬|新與舊,去與留,用“不拆”對老建筑及其歷史致敬

城市的發(fā)展是一個新舊交替的過程,摩天大樓的崛起往往伴隨著老舊建筑的消失,用地需求的增加、老建筑年久失修的危險,似乎讓老建筑的去留變成了一個單項選擇題——“拆”,簡單粗暴的一個字,仿佛能看到建筑轟然倒下時揚起的塵土。

而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有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在一棟老建筑上寫下“不拆”二字。

安達森洋行

南岸區(qū)南濱路慈云寺旁,一座土木結構的老建筑靜靜矗立,人字坡小青瓦屋面、大梁穿斗結構、筑土為墻、石質基座,看上去老舊又普通,在旁邊青磚砌筑、券窗回廊的慈云寺的對比映襯下,毫不起眼。

圖源上游新聞

這里是安達森洋行,如果無人訴說,或許沒有太多人知道這里發(fā)生過什么故事,如果不是這些傳奇經歷,也許它會像城市的其他老建筑一樣被推翻重建,幸而,青磚墻面上紅色油漆寫下的“不拆”二字,保住了它。

文物西遷

“1933年2月5日,夜。北平全城戒嚴,數十輛板車從神武門廣場出發(fā)前往火車站,車上載的是由故宮博物院精選的13427箱又64包文物……”

“九一八事變”后,由于戰(zhàn)火的逼近,故宮文物緊急遷移,先是輾轉南京,后又運送往西南大后方。

始建于1890年代重慶開埠初期的安達森洋行,看上去像是幾棟破舊的倉庫,事實上,這里就曾是故宮文物的“臨時避難所”。

▲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zhàn)打響,第二天,首批西遷文物從南京碼頭起航

▲川陜公路上,文物運輸車隊向成都艱難地前行

1938年5月,故宮文物全部運到重慶后分三處保藏,其中一處就是安達森洋行的4個倉庫,這里共存放了3694箱文物寶藏

圖源 服務南岸

1939年4月,日軍飛機反復轟炸重慶。每當天空出現飛機,洋行老板安達森就會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旗桿以求安全,最終安達森洋行幸免被炸,藏于此洋行的故宮文物因此毫發(fā)無損。

對“不拆”的敬意

安達森洋行與故宮的不解之緣并不止于此,2016年10月26日下午,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專程來渝對安達森洋行舊址進行踏勘。

安達森洋行位于南岸區(qū)“慈云寺-米市街-龍門浩”市級歷史文化街區(qū)內,當時慈云老街到處是工地,許多要拆的房子都用紅色噴漆劃圈,寫上了“拆”字,可是在安達森洋行舊址的墻上,相反地卻寫著兩個字——“不拆”!

單霽翔看到這“不拆”二字后,沉默良久,朝著這兩個字彎腰深深地鞠了一躬,表達了自己的敬意。

他感慨萬千地說:“走過這么多地方,見過的‘拆’太多了,‘不拆’卻寥寥無幾!”

圖片來源于網絡

2018年,故宮學院(重慶)簽約儀式在安達森洋行舊址舉行,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文物建筑,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和紫禁書院將雙雙落戶于此。

老建筑是城市的名片

它們是城市發(fā)展的縮影

組成了城市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底蘊

拆,是城市發(fā)展的需求

不拆,卻是對老建筑及其歷史的尊重和敬畏

對其文化價值的認可與保留

拆很簡單,不拆卻不易

正是因為不拆,我們才能在故地回溫歷史

去感受故宮文物的傳奇經歷

部分素材來源重慶日報

圖片來源上游新聞、服務南岸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Hash:6a0a42c23f02ba974b27b78a095c499c9d8e1d00

聲明:此文由 南岸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