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縣龍河橋:泛舟下龍河,長橋駕橫空

明正德年間,萬載知縣張邦谷為抵御外敵,也為商賈行人往來,在城門口修建了城墻, 在龍河上建起龍河橋。由于此處是龍河流經(jīng)萬載古城的出處,成為萬載龍河“全流出口”,所以龍河橋有“南浦(南門)、龍河(北門)二橋,為上、下鎖鑰”之稱。但橋未建成,知縣奉命調(diào)離。

嘉靖元年(1522),知縣盧秉章繼承未了事業(yè),將沒有造好的龍河橋修改為3孔石橋,其長為20米,寬為7米,俗稱為“新橋”。

龍河橋

知縣盧秉章將3孔龍河橋建成不久,遂為洪水沖毀,后由邑人譚鉞獨(dú)資修建。但總因水患,其橋總毀,后譚鉞之子譚登龍重舉其頹。直到明萬歷四年(1576)五月,“龍河水橫流,環(huán)邑懷壤,橋亦蕩沒無遺。”

譚登龍之子譚熜為了把龍河橋早點(diǎn)修好,毅然將其母常氏紡績的數(shù)千緡,以及先君遺資全部捐獻(xiàn),修葺了龍河橋。期間,其家“工匠飲食若流,夫妻子母無慍色?!苯?jīng)過眾人的努力,龍河橋的修建工作歷時5個月,才告落成,并建亭5間,兩側(cè)還建有欄桿。萬歷三十七年(1609)夏六月,因天降大雨,長達(dá)十余天。到24日,大水再次沖壞了龍河橋。這時,譚熜的兩個兒子譚嘉猷、譚嘉模又出資重建龍河橋。

萬歷四十四年 (1616),龍河橋“塊石圮零,不復(fù)修補(bǔ),漸次頹壞,三橋管制剝落波心且過半,而橋面之留而未剝蝕者,僅如鳥道盤空,一失足便碎,童叟相戒,凜乎危懼?!弊T鉞第四孫,即譚嘉猷之子譚經(jīng)濟(jì)再次倡議修葺,耗資七百余金,“改三洞為一洞,復(fù)加廣厚,使橋煥然一新”。

至清嘉慶年間(1796—1820),由邑人辛守身募集資金,邑眾捐款再次修建龍河橋,并加做石橋欄桿,這時的龍河橋才至臻完善。古人曾寫詩記之:“泛舟下龍河,長橋駕橫空。河邊幾萬竹,并作橋間風(fēng)。悠揚(yáng)讀書韻,來自桂花叢。聽之忘返棹,山回夕照中?!?/p>

龍河橋橋面以磚砌欄桿,高達(dá)0.9米。橋孔內(nèi)圈由九行長方形條石彎曲而成圓孔,拱的跨度為10米,東西兩端橋臺高8米。由于是單孔石橋,由麻石疊砌而成,并在石逢中以灰漿澆灌,因此,每逢洪水季節(jié),龍河水雖洶涌而至,直泄橋孔,而橋身卻安然無恙。

此處曾為“萬載八景”之一的“龍河晚渡”。邑人鄧斯沂舉人,曾賦七律詩一首,贊嘆龍河橋畔的“龍河晚渡”“夕陽斜映綠楊紅,喚渡人來識短蓬。一棹水痕城郭外,半江煙景畫圖中。漁翁罷釣歸新浦,騷客沽春醉晚風(fēng)。古寺鐘聲催月上,匆忙影散各西東?!?/p>

龍河橋的設(shè)計風(fēng)格、建筑規(guī)模和建造工藝,體現(xiàn)了先人的聰明智慧和匠人們的高超技藝。1963年萬載縣人民政府公布龍河橋?yàn)榭h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龍河橋結(jié)束了它的交通使命。如今,它似一尊蒼老的臥龍,依然橫亙在龍河上。

來源:方志江西、《江西方文化叢書》之《江西古橋古渡》

責(zé) 任 編 輯:鄧 超

審 稿:青 蘭

Hash:f4bb33dadf46480bf31cc9f0f9821e7871784f87

聲明:此文由 萬載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