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潯陽文化
□ 桂孝樹
一
“匡廬奇秀甲天下,古城潯陽四海揚”。一座讓世人為之矚目的人文圣山,一條蜿蜒萬里的長江之水,方圓八百里的鄱陽湖不知留有多少動人的傳說,自從公元灌嬰筑城于此,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不僅孕育出了陶淵明、黃庭堅、袁隆平等一代代名人,還塑造了博大精深的潯城文化,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在這片人杰地靈的樂土上留下了不少的經(jīng)典詩篇至今被人樂道。
整個九江城山水相依、城水相映、水在城中、城入水中,只見各式霓虹燈一會兒在空中不停閃爍著,一會在湖中敏捷跳躍著,為夜色中的古城增添了幾分時尚。
想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周郎在此操練水軍,出長江、戰(zhàn)赤壁,一舉成名,后人又在他操練水軍的地方修起了一座亭子,這就是甘棠湖中的煙水亭,在那里你能遠眺廬山,近賞南湖,真是一幅“山頭水色薄籠煙”的絕美詩畫啊。
一曲春江花月夜,一個古碼頭前琵琶女,牽動潯陽江頭千年的傳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這里送客遠行,偶遇身世凄慘的琵琶女,兩個不同階層的男女,在這里卻有著對世間相同的感觸,不禁引發(fā)了詩人的無限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潯陽城有它的歷史血淚,也有它的歷史歡樂。承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分流再造湖泊的余蔭,蒙千古名將,千古賢母的也曾眷顧。明凈湖水,映照過陶侃和岳飛兩位千古名將戎馬生涯的倥惚身影,蒼翠青山,安息,兩位千古賢母的不朽靈魂。
潯陽江頭夜送客,秋風(fēng)落葉卷秋色。我嘆春江花月夜,唯有相思寄明月。千里鄉(xiāng)愁潯陽夢,甘棠湖心說風(fēng)流。曲終人不散,人散情不斷,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明月之下身穿蓑衣,撒網(wǎng)捕魚的漁民們,在晚風(fēng)中高歌鄱湖謠。熱熱鬧鬧的碼頭上,蕩漾著挑夫的號子聲,我們仿佛聽見了梁山108個好漢在潯陽樓里叫喝聲,在這座與山水相伴的城市里,碼頭上每一個挑夫就是地道的潯陽好漢,他們喊著號子搬卸貨物,將一箱箱貨物運上廬山。
踏上那刻滿六百年歷史記憶的大中路,傾心聆聽歲月聲音在流淌,那一座座城中塑像再現(xiàn)中國“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的繁華。難怪乎詩人會有“九派潯陽郡,分明是畫圖”的絕唱,這證明九江確曾有過它的繁榮和驕傲。
二
潯陽古城變遷凸現(xiàn)水文化歷史
早在夏、商時期,潯陽城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為行政區(qū)劃最早出現(xiàn)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后九江又有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于世。西漢時期,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車騎大將軍灌嬰在此鑿井筑城戍守,稱湓城,又稱灌嬰城。自此九江作為獨立的城府便出現(xiàn)了。
九江(潯陽城),山擁千嶂,江環(huán)九派,“士高氣清,富有佳境”。自古以來,就是舟車輻輳,商賈云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處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廬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zhèn)。
九江的得名是因為古代以九作為數(shù)字之最,故而得名“九江”。但史書和地方志上則記載,有九水在此注入鄱陽湖而有此稱謂。九江之稱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后據(jù)《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于“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長江流經(jīng)九江水域境內(nèi),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公元291年,分割揚州和荊州的10個郡為江州,因水得名。那時的江州管轄范圍很大,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兩省,還有湖北省的一部分,州的治所開始設(shè)在豫章(今南昌),之后移往武昌(今湖北鄂城)。
公元304年分廬江郡潯陽縣、武昌郡柴??h,設(shè)置尋陽郡。古尋陽城始建于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屬江州,曾是縣、郡、州治所之地。原古城占地面積約2~3平方公里??h以“尋水”而名“尋陽”,屬廬江郡所轄。據(jù)史料記載,江南的潯陽遂在鶴問寨(今賽城湖地界),此地東依玉兔山,西臨鶴問湖,北邊河道與長江相連,與湓口相距約15華里。潯陽縣由江北遷入江南后,一直是郡的駐地,后來為江州治所。
歷經(jīng)晉、宋、齊、梁、陳,為江州戍守處。因其城為晉孟懷玉領(lǐng)導(dǎo)所筑,故又名懷玉城。這座古城,位處荊揚二州要沖,秦漢時期隸屬于九江、淮南王國。漢初立縣,晉置江州尋陽,州郡縣同治此城。
古城東西兩面都是面積萬畝以上的湖泊,東邊湖明代叫陶家湖,現(xiàn)名七里湖(也有叫八里湖);西邊湖叫鶴問湖(即賽城湖),兩湖由謐水溝通。古時只有兩條道路出人,東北方向至謐城;南道至廬山腳下連接釋道。運輸依賴船舟,戰(zhàn)爭憑借船艦、六朝時是介于建康與荊州之間的長江水道上的重鎮(zhèn),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外有學(xué)者認(rèn)為,三國柴桑城,即“六朝尋陽城”。
《晉書》記載,江州刺史溫嶠曾上奏朝廷:“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尋陽濱江,都督應(yīng)鎮(zhèn)其地。”可見,這座沉沒的古城,在當(dāng)時與豫章(今南昌)旗鼓相當(dāng),位列昆仲。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因水患漸廢移入湓城。潯陽縣東遷至今日的九江城。尋陽城因水而美,而湖底的古城卻是因水患而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謫居江州期間就謳歌了這里的水美,他在《泛水》中寫道:“湖山處處好,最愛湓水頭。湓水從東來,一派入江流。可憐似縈帶,中有隨風(fēng)舟?!绷硪皇住洞笏吩娭袆t又描述了這里的水患:“潯陽郊郭間,大水歲一至。閭閻半漂蕩,城堞多傾墜?!庇纱丝梢?,這座美麗的古城早在唐代就因一年一至的水患而淪為附郭,未能遷離的市民早已被水患困擾得苦不堪言了。
唐代開始將尋陽城的“尋”字加上了三點水,即今天的“潯陽”。究其原因,乃是與縣治由江北移往江南,而沿用舊名又以示有別而演變。早在漢朝,湖北省黃梅縣境內(nèi)就設(shè)立了尋陽縣,當(dāng)時屬廬江郡所轄。史料記載:“尋本水名,南流大江,漢因縣名”。由此可見,尋陽縣當(dāng)年是在長江北岸,到公元106年,漢武帝南巡,“浮江,自潯陽出縱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由文而斷當(dāng)時潯陽已移至江南,所指名山可能是指廬山了。
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九江郡改為江州,并將湓城復(fù)為潯陽縣,州治于潯陽。南唐滅吳后,江州為南唐所轄,又改潯陽為德化縣,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一直都沿用德化名稱,只有元代改江州為江州路,明代改江州路為九江府,清代沿用九江府。
從隋到元,九江城幾遭戰(zhàn)禍,幾次修葺,卻不再有過唐代詩人筆下的盛景。南宋時曾一度作江南西路的治所,相當(dāng)于省城。元末陳友諒還建立了農(nóng)民政權(quán)“天完”,設(shè)九江城為都城。元代,朱元璋與陳友諒為爭奪九江這個軍事要地進行了拉鋸戰(zhàn),城垣遭到嚴(yán)重破壞。明朝以后,九江城有了新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永樂年間開始用磚砌城,后經(jīng)多次增修。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謀奪帝位起兵南昌出鄱陽陷九江,城池多殘毀,嘉靖年間又復(fù)修。這次修復(fù)城門由5個增為7個,即“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九華門、岳師門”。當(dāng)時九江城的周長約12華里,到清朝末年,帝國主義敲開中國的大門,九江淪為通商口岸后,城區(qū)范圍逐漸擴大。
1917年南潯鐵路通車后,城區(qū)又有了大的發(fā)展。1923年至1928年,城墻逐年拆除殆盡,現(xiàn)僅留下以城命名的“東門口”“西門口”“南門口”“環(huán)城路”等地名。
辛亥革命后廢除帝制,1914年設(shè)道領(lǐng)縣,將九江府改為河陽道,共領(lǐng)二十縣,其中德化縣因與福建省的德化縣同名,于1914年改為九江縣。
1927年設(shè)市政廳,次年改為市政府,1934年改設(shè)市政委員會,后又并市為縣,至新中國成立后市縣分治。九江南遷北徙,名稱更換多次,這是當(dāng)時的政治、軍事需要。
三
湖底古城續(xù)寫潯陽文化傳說
一湖清水再美,史故再雋永,也抵不過歲月的變遷。一湖清水,差不多流淌著半城的史話。誰又能想到平靜的湖水下面竟然沉睡著一座六朝古城。那灘涂上,土坎下,古柳樹蔸內(nèi),盡是些湖水淘涮出來的瓷陶碎片,你隨手撿起一片,都是六朝時期的遺物。
白鶴追尋陶母墓的美好傳說感動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于是,人們把廬山西麓這片陶母遷居而后安葬于此,陶侃過從而后留下一脈子孫聚居于此,陶淵明誕生并且安眠于此的美麗湖泊稱之為“鶴問湖”。
據(jù)明代《名勝志》記載,尋陽城離九江府城15里。從已有的考古資料看也基本印證了史書的記載?!都尉妇沤尽芬灿杏涊d:“潯陽城在府西一十五里,本漢尋陽縣,隋開皇間因水患移于城為附郭,今鶴問賽是其處?!笔芳涊d,這座六朝古城歷經(jīng)300年風(fēng)雨滄桑而沉入湖底,直到清代古城的遺存還是地方名勝,為許多探訪者所吟詠?!凹仔缙咴峦?,鶴湖凌虛艖。塞口訪遺筑,古甃沉靈洼。但見懷佛寺,竹影交龍蛇。陶公問仙地,牛眠塢非遐?!边@是九江知府董榕在乾隆十九年中元節(jié)游鶴問湖寫下的一首詩。七月正是夏汛漲水季節(jié),當(dāng)時湖水中的城垣、古井以及岸邊的寺廟和不太遠的陶侃母親墓地都歷歷在目,可見當(dāng)時的古城被湖水淹沒得還不算太深。
康熙年間,九江府通判江皋(字在眉,安徽桐城人)于某年初春,率二三僚屬前往鶴問湖踏青,寫下《過鶴問湖》詩。
詩云:鶴問湖邊草乍青,馬蹄沖濕雨初停。村煙過午深聯(lián)屋,野水當(dāng)春遠上??;雁落殘沙飛欲倦,鷗眠芳渚夢難醒。漁人隔歲移家去,白晝雙扉傍岸扃。
1981年5月、1985年2月,文物部門兩次對潯陽城遺址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房址、窯址、作坊址、水井、冶鐵遺址和太湖石等遺跡,采集到銅、鐵、石、陶瓷、“大興四年”紀(jì)年墓磚等遺物,確定了城址位置、面積約3平方公里。
在湖灘一處呈長方形的臺地上,中間有一口水池,四角各擺放一方巨型太湖石。考證發(fā)現(xiàn),這里就是古城宮殿的遺址。以宮殿為中心,周圍呈放射形分布著水井的遺跡。在那個年代,井與市往往緊密相連,水井密集的地方,也是街市繁華的地方。那些古井,由于建造年代不同,加之所有者身份有別,井壁造型也各式各樣。其中離宮殿最近的那口井,井圈拱形磚豎直砌,另加一磚支撐,呈丁字形,砌造精細,花紋優(yōu)美,也許這就是當(dāng)年達官顯貴的專供井。
另一口井更為稀奇,井圈是一株徑約1米的刳空粗木做成,外面再用磚砌,磚的側(cè)面多為網(wǎng)線紋,楔型磚多為素面。據(jù)考證,這是一口漢代井,那刳空的樹是黃柏木,黃柏具有清涼瀉火祛毒藥效,有保健之功用,也許先人早在漢代就用上“保健井”。不過密布在宮殿四周的井早已淤塞。在殘瓷碎片堆里,偶爾還能撿到戰(zhàn)國年代的青銅箭鏃,盡管那帶鉤的箭鏃早已銹蝕,鋒芒不再,但那帶鉤的箭鏃曾奪去了一個個活靈靈的生命,一個個為這座古城而戰(zhàn)而死的生命。
城址文物豐富、面積之大,在整個江南地區(qū)極為少見,它對于研究晉至南朝時期贛北地區(qū)的歷史,研究中國古代建城史有著重要意義,1987年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并劃定保護范圍:“城址以賽城湖鐵路橋為定點主要標(biāo)志,東臨七里湖水域,西至玉兔山腳,南接馬鞍洲,北達閻家渡大閘?!?/p>
2019年11月再次啟動考古發(fā)掘工作,于2020年7月初已順利完成3500平方米的田野發(fā)掘任務(wù)。此次田野考古發(fā)掘工作,已獲得重要成果,發(fā)現(xiàn)西漢至南宋時期的豎穴土坑墓、磚室墓和甕棺墓等各種型制古墓葬23座,出土了青銅印、青銅鼎、青銅鏡、青銅洗、青銅盆、青銅劍、青銅矛、銅錢、青瓷罐、青瓷鉢、青瓷盞、青瓷壺、青瓷碗、黑釉梅瓶、青白釉碗、青白釉盒、陶鼎、陶壺、陶燈、陶灶、陶熏、陶豆、陶罐、玉玦、金飾、瑪瑙、料器、銀簪等各類文物300多件套。這批古墓葬,特別是西漢豎穴土坑墓是九江中心城區(qū)的首次發(fā)現(xiàn),為研究九江城區(qū)早期墓葬制度、九江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潯陽古城淹沒了二千多年前的歷史印記,卻留下了“鶴問”的美好傳說,從尋陽到潯陽,這是九江人“與水為伴”的歷史,也是一部“從避水到治水”的故事,隨著大九江的崛起,社會的發(fā)展,如今在九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從兩湖時代走向八里湖時代再到如今賽城湖時代”的口號下,城市的發(fā)展已經(jīng)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投資200億再造“潯陽古城”,建設(shè)潯陽古城遺址公園、潯陽古城旅游景區(qū)、濱水游樂場、酒店、商業(yè)開發(fā)等,打造集紀(jì)念、表演、游覽、觀光、購物功能于一體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qū)。挖掘潯陽文化再造旅游名片。
Hash:b61c39757f5ea23a20b9127c348d769baf5d4a21
聲明:此文由 孝樹說九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