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處古建筑,帶你領略世間百態(tài) | 最全著名古戲臺,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xiāng)

在宗族文化興盛的地區(qū),不僅祠堂的香火鼎盛,每逢祭祀和賽會,幾乎都要演唱當地的地方戲曲,所以戲臺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建筑。加上風水術的說法,認為戲臺可以鎮(zhèn)邪、驅邪,都使得戲臺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盛行。

從最早出現(xiàn)的“露臺”到金代三面觀的戲臺,至元代,戲臺分前后場非常普遍,這是戲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標志。明清時,戲臺更是遍布各個城鎮(zhèn)鄉(xiāng)村。

戲臺的結構

戲臺是用來演戲的舞臺,建在院落之外。一般廟宇是公共集合之場所,所以在寺院廟宇之前方建造戲樓。前后依次為戲臺——天井、兩廊—正堂,戲臺之后為天井、廊、廂樓, 再后即為宗廟享堂或正殿。側廊兩層,樓上為女性觀戲臺。表現(xiàn)出鮮明的程朱理學的特點。

為了收音和觀看效果,戲臺一般為帶天井的 多層卷棚頂建筑。例如江西樂平市“名分堂戲臺”,戲臺為雙面臺,又稱晴雨臺或鴛鴦臺。

戲臺立面采用牌樓式樣,三間四柱三樓兩硬山式,明間升起三重樓,斗棋五層托起飛檐翹角,屋頂為歇山重檐兩翹角。次間為硬山頂,兩側起封火山墻,墻體以青磚砌成,并加石灰粉刷。

據族譜載,名分堂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9年),戲臺通面闊五間12.84米,臺面面闊三間9.98米,兩側各為入口通道。晴臺朝外,面對臺前廣場,雨臺朝內,面對宗祠祭堂,兩臺以屏風相隔。

為了保障觀看的效果,戲臺兩側山墻常常不會砌滿,即保證三面開口,仿佛舞臺就是一個游廊,使觀眾能夠從三個方向看到演出。

江西雙田鎮(zhèn)橫路萬年戲臺,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此后經數次重修,至清道光年間形成今日面貌。戲臺坐南朝北,三間四柱五樓式,重檐三翹歇山頂。增加戲臺的高度一是為了收到更好的聲音效果,一是為了遮擋戲臺背后祠堂或寺廟的真面目,讓禮拜者只能登堂入室才能窺探到其中的奧秘。

為了表演節(jié)目,除了設“天井”和加高層數,戲臺還可以設“地井”,即用空心木基層,在表演時達到“上天入地”的效果,例如紫禁城內的暢音閣戲臺,戲臺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總高三層20米,基座1.2米。三層戲臺從上到下分別成為福臺、祿臺、壽臺,壽臺上下還設有天井地井,用來表演特殊節(jié)目。暢音閣后與高兩層的扮戲樓相連,扮戲樓主要用作演員化妝及道具存放。

戲臺的木裝修

樂平坑口戲臺,明間藻井為覆缽形,內壁安裝單栱九層,呈螺旋形上升,相間鑲嵌木雕金像,頂部飾盤龍戲珠浮雕。

頭頂上的藻井仿佛是一個共鳴箱,能使演員發(fā)出的聲音向上聚集,變得洪亮且圓潤,再將聲音反彈向各個方向,產生余音繞梁的音響效果。

漢代的“斗四”式藻井是在方形中再套疊兩層方形,方格中心繪花紋。發(fā)展到宋代《營造法式》將藻井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范,出現(xiàn)了“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做法是分為上中下三段:下段方形、中段八角形、上段圓頂八瓣,稱為八斗。

為了保證觀看效果,戲臺常使用減柱造和移柱造,減去前端金柱,做成垂花柱頭的式樣。由于兩側山墻也能分擔重力,所以減柱造得到了廣泛應用。

由于戲臺是全村全族財力人力的展示,戲臺越豪華表家族人丁越興旺。故而前后檐梁、額、枋、斜撐大量以雕刻裝飾,表面貼金,雕刻手法有高浮雕、鏤雕、圓雕等。

戲臺月梁

戲臺斗拱

戲臺雀替

中國的戲臺,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臺。鑼鼓喧天,絲竹盈耳,多少波瀾壯闊、哀婉纏綿的故事在此粉墨登場,劇情曲折委婉,訴說著忠孝節(jié)義、世間百態(tài)。演員水袖輕舞,觀眾如癡似醉。

著名古戲臺

戲臺、戲樓,就像當地人民的生活縮影,臺上臺下的面孔在不斷變化,劇目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但融入老百姓骨髓、融入血液的戲劇情結是不變的,經千年風雨、歷百年滄桑,仍巍然屹立的古戲臺是不變的。

山西高平金代古戲臺(建于1183年)

山西臨汾牛王廟戲臺(建于1283年)

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

故宮暢音閣大戲樓

安徽祁門馀慶堂古戲臺

安徽祁門會源堂古戲臺

江西樂平古戲臺

江西撫州會館古戲臺

浙江寧波城隍廟戲臺

浙江寧海下蒲魏氏宗祠古戲臺

烏鎮(zhèn)古戲臺

周莊古戲臺

上海楓涇古戲臺

上海豫園古戲臺

山西長治真澤宮戲臺

山西運城廟前村后土祠二連臺

山西高平西李門村二仙廟露臺

四川街子古鎮(zhèn)戲臺

雅安上里古鎮(zhèn)戲臺

桂林興坪古鎮(zhèn)古戲臺

廣西賀州秀水村古戲臺

戲臺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可以說有鄉(xiāng)土的地方,就有戲臺。面對“鄉(xiāng)村振興”和“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方針,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 除了對文物古跡各構成要素的保護,同時也應保護、延續(xù)仍保持活力的文化傳統(tǒng),學習和研究傳統(tǒng)建筑文化,請關注哲匠之家。

Hash:bfca16b218b483a283d3e8a39d7c3563395857e6

聲明:此文由 哲匠之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