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土文史│濤溝橋記

個人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趙)村北八里許,有村曰“濤溝橋”,村以橋名,橋以河名。

蓋濤溝河亦稱“陶溝河”,其源蘭陵縣境糖稀湖,自東北而來,至此與新溝河匯,折而南向,入于泇運河。春冬之時,水窄且淺,縈若素帶;夏秋之際,水大而深,汪洋恣肆。一橋飛架,貫通蘇魯。

橋北十余丈,有古橋舊址。舊橋嘗沒于河澤中,后清淤而出,青石累累,橫亙澤中,車馬印跡,或可辨識。清流激響,綠樹掩映,葦荻萋萋,鶯起鷺沉,恬淡清雅,觀者不勝流連。

橋西有古碑一座,年深日久,風雨剝蝕,文字漫漶難識,有泇陽龍氏者,游歷至此,不忍其漫滅,遂撫而錄之。其文曰:

重修陶溝橋記

蓋聞:跋山涉川,實人生徒行之苦;繼志述事,為人子克紹之心。

邳西北部有陶溝河,水勢極溜,路屬通衢,厲揭之勞,皆成危境。

嘉慶初年間,州之善士,譚姓,諱成洛,字營都者,不忍坐視,為之太息曰:“是河也,既淺深之不等,欲設(shè)渡而無從,非建橋梁不足以便行人而垂久遠。工程雖巨,庶可勉為。”

因念托缽之維艱何如解囊之甚便?遂獨力捐資萬余串,建造石橋。寬直可以并車,長不僅於百步,經(jīng)營數(shù)月,工未竣而※※。其嗣君(椿、楷),繼父志而造成焉。

迄今風雨剝落車馬蹂踏,橋幾傾圮。其文孫秀冬,念祖、父締造之艱,思商旅跋涉之苦,乃復(fù)自捐資千余串,重加修葺,越兩月而工蕆,屬余為記。

夫作善降祥,天道也;克承前烈,子職也。秀冬其真善繼善述者,余秉鐸艾陽,傳聞甚悉,採之輿論,僉典異詞,即其事而備述之,是為記。

五品銜邳州學正薛廷棟撰

邑庠生朱欽典書丹

大清光緒五年閏三月廿四日穀旦

鐫士譚永剛、黃江、梁習之

鋪路修橋,實為善舉,譚氏祖孫三代,捐資修橋,造福一方,天塹通途,商旅不絕,臺城之興盛,譚氏或有其功焉,當不至湮滅,感戴之心,存于后輩,錄而存之,永以為記。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Hash:d2880a0940c28be69a45a14d51148b0a7f46e8d6

聲明:此文由 葦一工作室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