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閩南建筑大觀園

蔡氏古名居不僅是南安的瑰寶,更是世界的瑰寶。2013年11月17日,國家文物局公布,已將閩南紅磚建筑群作為廈門和南安聯(lián)合申報的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蔡氏古民居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不僅有了“正式身份”,而且表明其價值已達到世界文化遺產(chǎn)水平。本期,我們將帶您探訪這座獨一無二的閩南建筑大觀園。

越洋運料 40年建起閩南小故宮

在南安,蔡氏古民居有著“一處古民居,半部官橋史”的美稱,可見這座古民居承載著多么深厚的歷史文化。

蔡宗敬是蔡氏第五代傳人,現(xiàn)年68歲的他是蔡氏古民居最“土”的導游。土生土長的蔡宗敬對蔡氏古民居可謂了如指掌,他邊走邊向記者講述這座閩南小故宮的歷史。

蔡宗敬告訴記者,蔡氏古民居,主要由蔡氏祖上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始建,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竣工,前后經(jīng)歷了40多年。

蔡氏古民居迄今尚存宅第共16座,大大小小的房間近400間。東西通長210米,南北通寬100多米,總建筑面積1.63萬平方米。

從遠處看,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把琵琶,一頭大一頭小,石埕上石板之間的縫隙就像琵琶樂弦。之所以打造成此般形狀,源于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

相傳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選址地點是一個九天仙女掉落琵琶處,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被稱為“琵琶”形村落。當時建房子前,蔡啟昌父子請來風水先生選地,相中了這塊被稱為“琵琶穴”的風水寶地。風水先生告訴父子倆:“如果在琵琶穴建房子,有石頭敲擊不停的聲音,你們的財源便會源源不斷。”蔡宗敬介紹道,蔡氏房屋建了40多年,鑿石聲聲,蔡氏一族在南洋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被稱為閩南小故宮的蔡氏古民居自然不會浪得虛名。蔡宗敬領著記者進入古民居當中,自豪地說:“這里遍地是寶貝,能見到的東西,可都是有些年頭的?!?/p>

記者走進古厝大廳,看到兩旁的墻壁上都是晚清文人的題詞,書法風格各異,字體互殊,有遒勁的楷書、飄逸的隸書、放浪形骸的草書,不一而足,爭奇斗艷。老蔡指著其中一行字告訴記者:“這是晚清臺灣進士施世潔留下的墨寶?!?/p>

在廳堂之中,就連記者腳下踩的瓷磚老蔡也直呼是寶貝。原來,這瓷磚是當年蔡資深特意從南洋運回來的,已有上百年歷史。最特別的是,每座老厝的瓷磚并不相同,可見當時建筑的精細之妙。

五大雕刻工藝 打造最美大觀

走入古民居,一股悠遠氣息撲面而來。細看之下,處處是時代的刻痕,100多年的歷史被一錘一刀濃縮在一座座民居之中。紅色的墻體上,處處是精彩絕倫的雕刻。

古建筑群中,共有五種雕刻藝術,包括石雕木雕、泥塑雕、磚雕,余下的一種雕塑至今都未能解密,連老蔡也說不上來。

紅色的外觀,廣泛應用的磚雕外墻,使得古老的大厝有了一層更精致的外衣。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墻面鑲嵌著各種各樣的圖案,千變萬化,如同萬花筒般,讓你應接不暇。

兩旁的墻壁上,便是一幅幅精美圖案。紅色的是磚雕,彩色的是泥雕,雕刻的無不是象征吉祥美好的形象,蒼勁的松、高潔的梅、繞枝而飛的燕、奔跑的鹿……更難能可貴的是,每戶門前的圖案都不一樣,幾乎沒有相同的意象。

在屋檐下方,一幅如卷軸般展開的彩色人物畫,雖然顏色隨著歲月的風雨侵襲而斑駁,但仍能清晰地辨認出那些人物,有腰纏玉帶的官員,及其身后擎著金瓜、牽著白馬的隨從……從右往左看,似乎正在向人們娓娓道來那久遠的故事。這幅彩色的雕刻畫,正是專家和老蔡至今都未能解密的第五種雕刻藝術,奇特的技藝也讓記者大為驚奇。

而在蔡氏古民居中,最為精細的當屬木雕,其精致程度令人難以想象。100多年前的匠人們,竟能手工在木頭上雕刻出層層疊疊的花海,且每片花瓣的厚度都不足一厘米。

細細品過這些精雕細琢之后,正當記者準備邁步往屋里走時,老蔡拉住了記者,蹲下身手指著墻角。記者順著他的手指之處看去,原來,在墻角處還有用青石雕刻的花樣,在門的兩旁各有兩幅圖案,分別刻著代表春、夏、秋、冬的喜鵲、荷花、菊花梅花。這些無一不在向世人展示著古人的細致,連一點點的角落都不落下,與其說他們是在建筑房子,不如說他們在進行一項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造。

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

就在去年11月17日,閩南紅磚建筑群作為廈門和南安聯(lián)合申報的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蔡氏古民居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而讓蔡氏古民居“紅”起來的,正是這里獨一無二的紅磚文化。

據(jù)了解,此次申遺的閩臺紅磚聚落,是對閩南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突出見證,具有與其他中國傳統(tǒng)民居形態(tài)截然不同的濃烈色彩主題,是從中國傳統(tǒng)民居演變而來的極其獨特的民居形態(tài)。它們以廣泛采用“紅料”為主要特征,反映了明清時期作為建材大量出現(xiàn)在中國民居建筑上的磚,它在閩臺地區(qū)的特殊變異,是中國閩海民系民居的重要類型。同時,這一民居聚落形態(tài)也對之后閩南地區(qū),以及周邊區(qū)域的建筑風格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紅磚、瓦片均取自于當?shù)刎S富、廉價、質優(yōu)的紅土壤,經(jīng)過燒制而成為各種類型的建筑材料。藍天白云下的紅色古厝,顯得格外耀眼。紅色的磚墻上雕刻著各種各樣優(yōu)美的圖案,色彩強烈。

蔡氏古民居獨特的紅磚文化也讓同濟大學城市規(guī)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松教授為之所吸引。來南安考察時,張松教授曾感嘆,藍天、白云和一排平整的紅色古厝,形成的視覺沖擊是不言而喻的。這傳統(tǒng)技藝也該同步列入保護。

不僅是紅色磚墻,一眼望去,還有紅瓦頂、紅瓦筒、紅磚脊,連宅子中的部分地磚都是紅色的。滿眼的紅色,讓這座古厝,在歲月的長河中,依然顯耀。

(本報記者 范曦 朱晨輝 見習記者 馬杰 文/圖)

Hash:2671069bd24247bb8037d5f5bef5eab0df0b2d71

聲明:此文由 蔡氏家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