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舊址和戰(zhàn)斗遺址簡介 || 作者潘涌昌

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舊址和戰(zhàn)斗遺址簡介

作者‖ 潘涌昌

作者潘涌昌先生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鏈接:

會 師 樓

會寧縣城建于明代洪武六年至十年(1373年-1377年)。會師樓坐落在縣城西門上,城樓為雙層木樓,下為磚砌拱形城門。解放前,外城門上書“西津門” 三字,內(nèi)城門上書“懷來” 二字。城樓系明代嘉靖年間 總制劉天和新建。萬歷七年(1579年),知縣高拱辰維修增補。清代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761-1765年),知縣黃顯祖、折遇蘭在四城門上書刻門額,西門書刻“雄城西峙” 。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縣徐敬為四城門親題門額,西門門額為“萬里雄圖” 。同治八年(1869年),城樓毀于兵燹。光緒六年(1880年),知縣蕭汝霖對城樓進行補修。民國9年(1920年),城樓毀于地震。10年(1921年),再次補修。

1936年10月2日凌晨,迎接紅二、四方面軍的紅一方面軍十五軍團騎兵團,攻克縣城。隨后,紅一、四方面軍一部分及紅軍總司令部、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相繼到達縣城。紅一、四方面軍在縣城駐扎的22天里,在會師樓周圍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廣大指戰(zhàn)員多次在西城門樓上舉行會議,研究工作。

解放后保留西城門并改稱會師門,門樓稱會師樓。1962年12月22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會師樓列為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縣文化部門對會師門洞和會師樓又進行翻修,恢復原貌。樓內(nèi)陳列著當年紅軍遺留的革命文物和照片。1994年11月,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被中宣部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紅軍會師聯(lián)歡會舊址

文廟大成殿,位于紅軍會師紀念館內(nèi)會師塔之后,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兩次復修。道光二年(1822年), 知縣尹特生修葺一新。民國9年(1920年), 知縣畢丕盛和邑進士秦望瀾捐資略修。18年(1929年)、19年(1930年), 軍隊過境, 拆除文廟各門以及祠、齋、堂、署、閣、亭木料以供軍需, 惟余大成殿淪為國家糧庫。會寧解放后,1956年在大成殿后接建禮堂, 將大成殿改建為四級干部會議禮堂門庭。

1936年10月10日傍晚, 紅一、四方面軍指戰(zhàn)員在大成殿前廣場舉行隆重的的會師聯(lián)歡會。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召開了軍民聯(lián)歡大會,圖為大會會場一角。

1982年, 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 紀念紅軍會師50周年之際, 將禮堂拆除,在原地墊高地基1米,依原貌修建一新,改稱紅軍會師聯(lián)歡會舊址。殿內(nèi)陳列有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革命文物和領導人手跡,再現(xiàn)了紅軍會師前后的壯麗情景。

青江驛紅軍會師舊址

青江驛,位于會寧縣城東45公里處,為會寧縣的東大門,是青江驛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這里古稱寒陵關,為會寧古時兩關(一為烏蘭關,即今頭寨子鄉(xiāng)關川河口)之一。三面筑城,一面臨河,平面呈正方形,邊長400米,“周圍三里九十余步”( 舊《會寧縣志》載),城墻大多傾圮。明清時期稱青家鎮(zhèn)、青家驛。明初設驛站,曾有“甘涼孔道,鞏郡首驛” 之稱。民國9年(1920年),地震山崩,填壑堵堰,形成一湖碧波清水,人們遂取其“家” 之諧音改名青江驛。這里是古絲綢之路中大路要沖,明、清兩代設有巡檢司、驛丞署、鋪舍、驛廐、倉廒、公館等官方機構,是當時縣境內(nèi)最繁華的集鎮(zhèn)之一。國道312線縱貫全境。

1935年10月2日,由紅一方面軍改編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二、三縱隊長征途中在這里駐扎,并進行革命活動,5日撤離。1936年9月21日,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二師 派出的先遣獨立支隊抵達這里,組建了青江驛蘇維埃政府,主席周富奎,委員李玉德、王秉云、劉成堯、王仕德、董成祥、蕭維藩、王權富、張茂林、林師爺(外號)、劉貨郎(外號),地點設在中街楊家大店。蘇維埃政府成立后,宣傳群眾,懲治土豪,籌集糧草,解決紅軍食宿等困難。紅軍在這里還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抗日游擊隊,由蘇維埃政府直接領導,協(xié)助紅軍偵察敵情,站崗放哨,運送物資,傳送情報。紅軍撤離時多數(shù)游擊隊員報名參加了紅軍。10月8日,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十師,在這里與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一師會師。10月17日,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在軍長陳伯鈞率領下到達這里與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會師。

為紀念一、二、四三大主力紅軍在此會師,1986年10月,紀念長征勝利和會寧會師50周年之際,會寧縣人民政府在此樹立了紀念標志。

太平店紅軍駐扎休整舊址

太平店,位于會寧縣城東30公里處,是太平店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太平店古代為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有經(jīng)西孔道之稱。國道312線橫穿全境。

1935年10月3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長征途中經(jīng)過此地,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曾在太平店一帶宿營,次日東進靜寧縣。1936年10月18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委任弼時、副政委關向應率總指揮部和二軍、三十二軍,從侯家川翻越西(安)蘭(州)公路到達太平店,在此駐扎休整三天,進行了一系列革命宣傳活動,補充了給養(yǎng)。21日到老君坡會同第二軍前往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平峰鎮(zhèn)。

侯家川紅軍駐扎休整舊址

侯家川,位于會寧縣城南33公里處,是侯家川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川長約2.5公里,西、北、東三面以華家?guī)X為屏障 ,省道靖天公路沿川而過,交通極為便利。侯川河縱貫全境,有侯川、沙溝兩座水庫,土地灌溉條件甚優(yōu)。當川的李家古堡,占地20畝,周長464米,系全縣古堡之首,現(xiàn)為侯川中學校園。整個川道阡陌縱橫,楊柳成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置身其境,似入江南水鄉(xiāng)。因此,被新編《會寧縣志》列為會寧新八景之一。

1936年10月15日至17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副總指揮蕭克、政委任弼時、副政委關向應率總指揮部和第二軍、第三十二軍長征到此駐扎休整,并進行革命宣傳活動。

1986年10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和會寧會師50周年之際,會寧縣人民政府在此樹立了紀念標志。

老君坡紅軍會師舊址

老君坡,位于會寧縣東44公里處。是老君坡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因此地曾有老君廟而得名。這里地處會寧、西吉、靜寧三縣交界地帶,農(nóng)副產(chǎn)品等商品交易量較大,成為商人云集之地。解放后,1953年至1955年這里設六區(qū)區(qū)公所,轄8個鄉(xiāng)。

1936年10月18日,紅二方面軍第六軍由軍長陳伯鈞、政委王震率領,從青江驛到達老君坡。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二師五團18日下午亦到此與六軍會師。19日,紅二方面軍六軍十六師、十八師、模范師、軍直屬隊全部以及十七師連以上干部與紅一方面軍五團代表舉行聯(lián)歡大會。五團政委鄭雄在聯(lián)歡會上作了關于陜北蘇區(qū)情況和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偉大勝利的報告。21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政委關向應率總指揮部和二軍、三十二軍從太平店到達老君坡,當日和六軍一同離開老君坡,前往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平峰鎮(zhèn)。

為紀念紅軍一、二方面軍在此會師,1986年10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和紅軍會寧會師50周年之際,會寧縣人民政府在此樹立了紀念標志。

范家坡戰(zhàn)斗遺址

范家坡,是桃花鄉(xiāng)城關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位于會寧縣城西2公里處,國道312線穿村而過。

1936年10月2日凌晨,紅一方面軍十五軍團直屬騎兵團攻占會寧縣城后,殘敵逃竄定西。駐蘭州的國民黨軍新一軍軍長鄧寶珊,即令駐定西的十一旅旅長劉寶堂率兵收復會寧縣城。3日上午11時,劉寶堂部到達距會寧城西北10公里的定西縣曹家河畔。紅一方面軍一軍團直屬騎兵第二團在此阻擊敵人,雙方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4日上午,增援部隊紅一方面軍一軍團政委聶榮臻、代理軍團長左權,率一師、二 師,十五軍團七十三師師長趙凌波、政委陳漫遠率部,分別從東路界石鋪、北路郭城驛到達會寧縣城。在范家坡、西巖山一帶構筑工事,作戰(zhàn)斗準備。當日下午2時許,劉保堂部分兩路進犯,戰(zhàn)斗一直進行到下午6時。紅軍英勇抗擊,敵軍全線潰退,死傷多人,敵副團長張銘注被紅軍擊斃。5日,劉寶堂率部占據(jù)西巖山一土堡,親自指揮督戰(zhàn),向紅軍陣地發(fā)起反撲。戰(zhàn)斗持續(xù)兩小時,敵軍被徹底擊潰,倉皇逃向定西。至此,縣城及其周圍敵軍全部肅埥,會寧縣城牢牢地控制在紅軍手里,為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紅堡子戰(zhàn)斗遺址

紅堡子,是郭城驛鄉(xiāng)紅堡子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位于縣城北75公里處,與靖遠縣接壤,是會寧縣的北大門。省道靖天公路穿村而過。

1936年9月,紅一方面軍十五軍團七十三師二一九團四連,由團政委李國厚帶領,從打拉池進駐紅堡子村,等待接應二、四方面軍。10月6日,駐防靖遠縣城的國民黨軍新一軍十旅旅長李貴清派團長王五田率部襲擊紅軍。紅軍偵知后,全部撤出村子設伏,敵軍到來后一舉將其擊潰。王五田率殘部逃到靖遠縣大蘆子,又被紅軍七十三師夾擊,除王五田及隨身少數(shù)殘兵逃回靖遠縣城外,其余全部被殲滅。

大墩梁戰(zhàn)斗遺址

大墩梁,是中川鄉(xiāng)大墩行政村大墩自然村的一塊高地。位于會寧縣城南30公里 處。

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后衛(wèi)部隊五軍從通渭向會寧進發(fā)。在華家?guī)X與敵軍激戰(zhàn)后,23日,紅五軍三十七團、三十九團、四十三團、四十五團從華家?guī)X退到會寧縣中川鄉(xiāng)大墩梁北山的制高點官堡子周圍。國民黨軍毛炳文部三十七軍占據(jù)大墩梁南山向紅軍進攻,并有7架敵機狂轟濫炸。副軍長羅南輝負傷后仍堅持在陣地前沿指揮作戰(zhàn)。紅軍邊打邊退,沿杜家梁、毛牛川向會寧城撤退。此時,一個炸彈掉在指揮所里,羅南輝壯烈犧牲。這次戰(zhàn)斗紅軍指戰(zhàn)員犧牲800多人。

為紀念紅軍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告慰紅軍烈士在天之靈,在198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寧會師50周年之際,會寧縣人民政府在此立紀念碑。 紀念碑為鋼筋混凝土筑成,高5米,寬1.43米,鑲嵌在歇山頂式碑拱內(nèi),碑底為4臺混凝土基座,周圍設磚砌花墻。碑正面鐫刻:“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 由蘭州著名書法家黎泉書寫。背面碑文為:“1936年10月23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四方面軍第五軍在這里同國民黨軍第三軍、第三十七軍激烈戰(zhàn)斗,副軍長羅南輝和八百多名紅軍指戰(zhàn)員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會寧縣人民政府立。一九八六年十月”。

城堡戰(zhàn)斗遺址

張城堡,是翟家所鄉(xiāng)張城堡行政村的一個社。位于會寧縣城東10公里處。國道312線穿村而過,是會寧縣城的咽喉要塞。

1936年10月上旬,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九十一師、九十三師進駐張城堡休整。下旬,紅軍偵知敵軍即將到來。22日,紅軍即在北面高高山上挖掘戰(zhàn)壕,準備阻擊敵人。24日,國民黨軍關麟征率二十五師趕到張城堡以南王家口山梁上,敵先頭部隊七十五旅一五O團向紅軍陣地發(fā)起攻擊,紅軍居高臨下,進行阻擊,敵軍正面仰攻,進展緩慢。經(jīng)過3小時激戰(zhàn),紅軍完成阻擊任務,向北進發(fā)。

張城堡高高上紅軍戰(zhàn)斗遺址痕跡尚存,戰(zhàn)壕寬1米,深1.2米,長40米。1988年,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慢牛坡戰(zhàn)斗遺址

慢牛坡,是河畔鄉(xiāng)車家川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位于會寧縣城北約70公里處白草塬東南邊沿。

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九十一師、九十三師和四軍的一個師,為掩護紅四方面軍北渡黃河,在河畔鄉(xiāng)慢牛坡設防,阻擊國民黨軍關麟征部。28日,關部左路軍進至車家川一線,其部七十三旅先頭一四五團過苦水河向慢牛坡行進,遭到紅軍伏擊,雙方展開激烈戰(zhàn)斗,關麟征率師部親自督戰(zhàn),并令一四六團趕來增援。戰(zhàn)斗至午夜,紅軍北撤,雙方均有傷亡。紅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師長柴鴻儒和 數(shù)百名紅軍指戰(zhàn)員犧牲。警衛(wèi)員王樹堂委托當?shù)?a href='/nongmin/' target=_blank>農(nóng)民姜啟榮置棺掩埋柴鴻儒遺體。

1958年春,柴鴻儒親屬將其遺骨搬遷至河北省邯鄲市晉冀魯 豫烈士陵園安葬。

為紀念在這次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的紅軍將士,教育后代永遠牢記紅軍指戰(zhàn)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付出的犧牲,1986年10月紀念紅軍會師50周年之際,會寧縣人民政府在此立紀念碑。其牌建筑式樣及規(guī)格與大墩梁烈士紀念碑相同,牌正面鐫刻:“漫牛坡紅軍烈士紀念碑”, 由劉玉珩書寫。背面碑文為:“1936年10月28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 九十三師、九十一師在這里同國民黨軍第二十五師激烈戰(zhàn)斗,第九十三師師長柴鴻儒和數(shù)百名紅軍指戰(zhàn)員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會寧縣人民政府立。一九八六年十月” 。

紅軍會師期間領導機關與領導人在會寧縣城住址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朱德住址:東城門內(nèi)十字北側(cè)約200米處邢家臺子邢東皋家。朱總司令住在坐東向西的上房,西角為伙房。后院靠東一箭之地為東城墻,紅軍在城墻上挖有兩個窯洞,作臨時防空之用。大門前有兩個高約1.5米,邊寬15厘米的方形拴馬石樁,還有兩個小石獅子。原房屋已全部拆除,改建的院落現(xiàn)為衛(wèi)生巷36號,由邢東皋兒媳贠淑貞居住。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政委張國濤住址:東城門內(nèi)十字北側(cè)約120米處王家臺子王樓三家。原房屋已拆除,改建后的院落現(xiàn)為衛(wèi)生巷19號張宗憲家。北面距朱徳住址約80米。

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住址:東城門內(nèi)十字北側(cè)約230米處邢家臺子王實齋家。原房屋已拆除,改建后的院落現(xiàn)為衛(wèi)生巷40號任世泰家和43號路平家。南面距朱徳住址約30米。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因在城外指揮打仗,沒有在城里居住。

紅四方面軍總司令部第三局住址:邢家臺子向西約30米處焦家坑油坊窯內(nèi),今枝陽巷縣中醫(yī)院向南約50米處。焦家坑,坑面縱橫約五六十米,深約三四十米,坑西北離坑底約二三米處有一舊窯洞,原為榨油的油坊。第三局是負責通訊聯(lián)絡的,為安全起見,電臺都安裝在窯內(nèi),地面上有電桿電線,并有哨兵巡守。當時的三局局長為宋侃夫, 政委為伍云甫。

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住址:東城門內(nèi)十字南側(cè)約220米處周鼎家。北距朱德住址約420米。周家宅地坐東向西,一進三院,前兩院均為四合院。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住中院,東上房住司號員和警衛(wèi)員,北房住女兵,過廳是開會的地方。后院有伙房,供紅軍做飯。外邊住有一30歲左右的紅軍女干部(可能是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張琴秋),腰纏子彈袋,經(jīng)常來這里領導學習開會。此院現(xiàn)基本保存原貌,為民生巷36-3號,由周鼎之子周汝珍及其三個孫子居住。

紅四方面軍警衛(wèi)營營部住址:東城門內(nèi)南側(cè)高鼎一家。北距朱德住址約200米,南、北廂房住滿了士兵,其中還有十幾歲的小紅軍。對面路北即是高家的園子,約有二三百平方米,果樹成林,紅軍曾在這里防空;還砍掉一株榆樹,在東城門樓上支撐機槍,對付敵機空襲。原院落早已無存,改建后的院落即今東大街12號任耀祖家和14號王泰家。路北高家園子,80年代初蓋成樓房,現(xiàn) 為計劃生育局、城建局、科委、電影公司辦公樓。

紅軍總供給部住址:在縣城中心兩丁字街之間路西嚴懷廷家,即今縣印刷廠所在地。

圖: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資料圖片。

注:該文為作者參與編撰1993年版會寧縣志時的部分原稿,平臺編發(fā)時對行政區(qū)劃名稱未作調(diào)整。

大家都在看

這個秘密噢!

?點擊右上 分享到:QQ空間朋友圈

?投稿視頻 ⊙新聞廣告⊙交流微信號:mlqqlj

?搜索公眾號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會寧人關注

分享提醒 ,感謝有您 !

歡迎留言,點個 “在看”↓

Hash:350e963d710cacfaf3ccc66dc168499d833592a4

聲明:此文由 天南地北會寧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