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景點醉翁亭 游覽醉翁亭

1. 游覽醉翁亭

《醉翁亭記》中描寫春夏景色的語句是:野芳發(fā)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原文: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huán)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

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 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2. 醉翁亭旅游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

醉翁亭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偯娣e約1000平方米,亭園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醉翁亭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歐陽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北宋慶歷七年,為了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3. 醉翁亭游覽圖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作者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為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問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chuàng)作的。寫前一篇《《始得西山游記》同樣是被貶,但表露出來的情懷卻大不相同。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

醉翁亭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亭園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醉翁亭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歐陽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4. 游覽醉翁亭作文

范仲淹與歐陽修寫《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時的政治境遇基本相同,但兩文均無抑郁之感.范仲淹想到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而歐陽修卻是能夠在滁洲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富足,“與民同樂”.可以說兩人同樣是豁達向上,樂觀進取.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取之于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見兩人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相較可見,范仲淹更具政治家的氣魄,境界更高一些.心中的天下更大些.歐陽修略有文人失意后移情于物的情調,? ?卻也能夠以民為本,但此處卻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了.歐陽修為什么不象范仲淹那樣憂愁?  【作者】孫紹振  宋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領導的新政失敗,被貶河南鄧州.積極參與新政的歐陽修,“慨言上書”,一度下獄,后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時的心情和范仲淹應該同樣是憂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憂”,“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就是以憂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歡樂.而歐陽修卻沒有像范仲淹那樣“進亦憂,退亦憂”,他在《晚泊岳陽》中這樣寫:  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雖然有“云水蒼?!钡摹笆贰敝?但是歐陽修還是聽到了“清輝”中的歌聲,聽得很入迷,仍然享受著“輕舟”“如飛”的感覺.從這里,可以看到歐陽修和范仲淹在個性上的差異.到了《醉翁亭記》中,這種差異,就更明顯了.歐陽修大筆濃墨,渲染了一派歡樂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歡樂,而且與民同樂.這是不是說歐陽修沒有心憂天下的大氣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全面分析《醉翁亭記》.  第一句,“環(huán)滁皆山也.”一望而知,好處是開門見山.但這種境界,就是在講究史家簡潔筆法的歐陽修手中,也不是輕而易舉地達到的,而是經歷了反復.據《朱子語類輯略》卷八載:“歐公文亦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開門見山而后,徑直寫山水之美.先是寫西南的瑯琊山:“蔚然而深秀”,接著寫水(釀泉):“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山水都有了,跟著寫亭之美:“翼然臨于泉上.”三者應該說都比較簡潔.“翼然”,把本來是名詞的“翼”化為副詞.雖然早在陶淵明就有過“有風自南,翼彼新苖”(《時運》),但陶氏是把“翼”化為動詞,而這里則是化為副詞,用來形容飛檐,很有神韻.除此以外,并沒有刻意的修辭痕跡.但是這幾個短句卻構成十分別致的感覺.別致感從何而來呢?有人把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漢語,我們引用來作一比較: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特別的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山勢曲直,路也跟著彎轉,于是就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是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里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飲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從詞語的意義來說,應該說翻譯大致是確切的.但是讀起來,其意蘊卻可以說損失殆盡.這除了古今詞匯聯想意義的誤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譯文把原文中很特色的句法和語氣全部閹割了.原文的第一句,表面上看來,僅僅是開門見山;實質上,還在于為全文奠定了一個語氣的基調.如果要作吟誦,不能盡情直遂地讀成:環(huán)滁皆山也.而應該是:  環(huán)滁……皆山? ?…….  只有這樣,才能和全文的句子的語調統一起來.如第一段: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從句法來說,一連八九個句子,都是同樣結構(……者,……也)的判斷句,都是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語氣二分式.這本是修辭之忌.景物描寫以豐富為上,不但詞語要多彩,而且句法上也要多變,這幾乎是基本的、潛在的規(guī)范.句法單調和詞語乏采同樣是大忌.而歐陽修在這里,卻出奇制勝,營造了以一種不僅僅在語義上、而且在語氣上一貫到底的語境.這種前后二分式為什么值得這么重復,又能在重復中沒有重復的弊端呢?關鍵在于,這種前后二分式的句子,不是一般的連續(xù)式,而帶著一種提問和

5. 游覽醉翁亭感慨

如果把《醉翁亭記》里的21個“也”字去掉,讀起來就非常單調枯燥。為什么呢?

這要從虛詞的作用說起?,F在講虛詞,一般只講它的語法作用,例如“也”是個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解釋或判斷,有時也表示感嘆、祈使、疑問和反詰等語氣;用在句中則表示提示。

但古人寫文章用虛詞,卻更加看重它表情達意的作用,因為虛詞用得好,確實有“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我們無妨來做一下比較。例如“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其實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達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將它改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盡了。

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從“太守歸”“禽鳥樂”一直寫到“太守之樂其樂”,層層加高,最后點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個“也”字都顯示了作者“與民同樂”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的“也”改為“之”,把“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的“也”改為“焉”,意境就會變得平淡得多,毫無咀嚼之味了。

6. 關于醉翁亭

《醉翁亭記》中的第一段描寫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huán)境,即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7. 醉翁亭一日游

《醉翁亭記》:

。1、《醉翁亭記》中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醉翁亭記》中描繪山間朝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

3、《醉翁亭記》中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4、《醉翁亭記》中體現全文核心命意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5、《醉翁亭記》中表達作者復雜感情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6、《醉翁亭記》中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醉翁亭記》中文中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8、《醉翁亭記》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環(huán)境特征(領起全文)的句子是:環(huán)滁皆山也。

8. 醉翁亭景點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里記載的瑯琊山位于滁州市,因醉翁亭記可見滁州文化底蘊深厚,醉翁亭也名揚四海。同時,醉翁亭中種植的古梅已有百余年的高齡,現在的瑯琊山依舊保留了很多原貌,后山更有千年古道,感受千年前的登山感覺。∴歡迎八方游客來滁。

醉翁亭自由行旅游攻略

  • 點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