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晉:關(guān)于山西靈丘與趙武靈王墓,為何會在山西靈丘?
----史話三晉之靈丘篇
在戰(zhàn)國時期諸多大事件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堪稱徹底改變了戰(zhàn)國最后近百年的格局,影響了以后近千年的歷史。梁啟超贊其為“黃帝之后的第一偉人”,是最值得后代子孫驕傲的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韁辟土,令趙國成為當(dāng)時唯一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
一
先看趙武靈王之后干了點啥?
滅掉“千乘之國”中山后,趙國南北疆土徹底連成一片。《戰(zhàn)國策》載:“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趙武靈王在北疆設(shè)郡移民,為防止匈奴南下襲擾,在崇山峻嶺間修筑了長城。然后于公元前299年,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何,史稱趙惠文王。他自稱“主父”,專心去干一件大事。
《史記.趙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guān)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p>
哇塞,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居然打算親率趙國騎兵,從云中(今朔州北)至九原(今包頭),然后南下直撲秦國都城咸陽,出其不意實施閃電一擊。
這樣不但繞開了天險函谷關(guān),在破秦后便可據(jù)守關(guān)中,與太行兩路出擊掃滅其他五國。
為此他還專門扮成使者去了秦國咸陽一趟。秦昭襄王見“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當(dāng)趙武靈王平安離開秦境,方知“乃主父也”,“秦人大驚”。
趙武靈王之膽略豪情可見一斑。
二
就在他雄心勃勃準(zhǔn)備大展宏圖之時,出事了!
趙武靈王因?qū)檺蹍峭?,居然廢嫡長子趙章,立吳娃所生之子趙何。
隨著趙武靈王自稱“主父”傳位于趙何,身為長兄的趙章不得不跪倒在自己年幼的弟弟腳下,心中那份失落令其萎靡頹廢盡顯。
趙武靈王看到長子如此,心中惻隱難捱,決定不如將趙國一分為二,兩個兒子各自為王。因趙何年幼,尚未親政。被相國肥義婉言拒絕,悻悻而歸的趙武靈王告訴了長子趙章,這無疑給了趙章增添了無窮的希望和夢想。
趙惠文三年(前296),趙武靈王滅中山,封長子趙章代郡,號安陽君,派田不禮為相輔佐。
趙章再度為君的希望大增,心中的火焰騰騰燃燒.....
可他并不知道,相國肥義、趙成(趙武靈王的叔叔)大權(quán)在握,怎能允許趙章得逞?早已暗中布置防患于未然。
次年,趙章決定鋌而走險,假借趙武靈王之命,召喚趙何前往,準(zhǔn)備在途中率部將其擊殺。果不其然被擊敗,倉皇逃至趙武靈王宮中請求庇護。
望著自己的長子一副狼狽相,趙武靈王心中不忍將其留下。
隨后率兵追來的趙成和將軍李兌沖入宮中將趙章殺掉,趙武靈王大怒。
趙成和李兌認為“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將趙武靈王宮殿團團圍住,“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三月馀,餓死沙丘宮?!?/p>
雄才大略之趙武靈王,居然被活活餓死了。
三
叱詫風(fēng)云的趙武靈王,壯志未遂,實在令人唏噓。
趙武靈王到底埋葬到哪呢?
關(guān)于此有河北邯鄲、永年、平山、滄州、靈壽及山西靈丘之說法。
1982年,邯鄲、永年說被證實為趙敬侯、趙成侯、趙惠文王、趙孝成王及趙悼襄王五人陵墓,并非趙武靈王之墓。
平山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為中山國中山王陵,也非趙武靈王墓。
滄州僅僅存在于民間口頭傳說,但是無遺跡。
靈壽呢,為當(dāng)年攻破中山國所建城,城內(nèi)建臺,臺上有趙武靈王廟,也非陵墓。
惟有山西靈丘趙武靈王墓,有墓且縣名因此得名。
最早記錄出自《史記.趙世家》:“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币簿褪钦f趙武靈王墓的具體位置早在其生前安排妥當(dāng)。
這就能確定當(dāng)時的陵墓選擇是在靈丘嗎?
史上最早肯定趙武靈王墓的是東漢的應(yīng)劭,所著《漢書集解》載:“五靈王葬此,因氏焉。”肯定了因趙武靈王墓而得名的靈丘縣。
康熙《靈丘縣志》載:“此前無名邑也,至武靈數(shù)度出塞游獵.....既表其丘,遂命為邑......地因趙武靈王所葬,故名。靈丘之得名,蓋準(zhǔn)此。”
但也有不同意見,理由是靈丘距離沙丘宮以及都城邯鄲都在千里迢迢之外,怎么會這么遠呢?
趙成在趙武靈王死后便把持了朝政,如果埋葬在都城,是不是有些尷尬呢?這也是猜測,但當(dāng)時的靈丘已是規(guī)模宏大的“趙國城”了,且又為生前游獵場所,胡服騎射后開疆?dāng)U土的起點,也就是趙武靈王親自所選的“靈壽”,還有比這里更合適的地方嗎?
趙武靈王——統(tǒng)一領(lǐng)土 趙武靈王
因軍事實力較強大的中山國阻隔,趙國一直難以有效控制代郡、上黨郡、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等重鎮(zhèn),代郡甚至有脫離趙國的危險。通過推行胡服騎射,趙國軍隊?wèi)?zhàn)斗力迅速增強后,中山國便成為趙武靈王出兵的首要對象。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進攻中山國,一直攻到寧葭(今河北獲鹿北)。接著,趙國又?jǐn)?shù)次進攻中山國。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滅亡,中山國王投降,被遷往膚施(今陜西榆林)。不久,中山國國王與樓煩王謀反,被趙武靈王攻殺。通過滅亡中山國,趙國代郡和邯鄲連成了整體,趙國實現(xiàn)了版圖真正統(tǒng)一。
張家口趙武靈王與代郡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第六任國君,為趙肅侯趙語之子,名雍。他在位的時間為趙武靈王元年(前325年)至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國的疆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陜西省東北部以及山東、河南一角,今張家口市蔚縣一帶也為趙國所屬。趙國北部與東胡、林胡、樓煩和匈奴接壤。東部與中山國、齊國相鄰,西部、南部與韓國、魏國接壤。
當(dāng)時正是烽火連天的戰(zhàn)國中期,各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連年不斷。趙國是個小國,周邊的國家都對其虎視眈眈,恨不得把它一口給吞了。趙國與周邊國家發(fā)生摩擦?xí)r,總是處于弱勢。趙武靈王為此經(jīng)常憂心忡忡。為此,他常常日夜謀劃如何讓趙國迅速強大起來。經(jīng)過思索,他認為,要使趙國強大起來,首先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那時的戰(zhàn)爭主要有車戰(zhàn)、馬戰(zhàn)、步戰(zhàn)三種形式。趙武靈王在觀戰(zhàn)時發(fā)現(xiàn),他的將士穿著漢人傳統(tǒng)的寬衣博帶、長袍過膝的服裝,打起仗來,一是施展不開,二是奔跑不快,馬戰(zhàn)與步戰(zhàn)時尤為明顯。而那些游牧民族的士兵,卻一律穿著短衣長褲,他們騎在馬上,或者跟著戰(zhàn)車沖鋒,動作迅速、利索,奔跑自如。趙武靈王由此萌發(fā)了改革將士服裝的想法。
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趙武靈王向北攻占了中山國土地,并到代地(今張家口市蔚縣一帶)巡行,還到了無窮(今張家口市北)。他說:“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由此更加堅定了他推行“胡服騎射”改革的決心。
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趙武靈王正式提出了“胡服騎射”的改革措施,命令趙國人改穿胡服,學(xué)習(xí)騎射。他自己帶頭穿起了胡人的衣服,眾大臣也穿起了胡服。據(jù)專家考證,在趙武靈王之前,我國漢族人民下身只穿“绔”,這種“绔”為套在兩腿上的皮筒或布筒,臀部并無遮蔽。趙武靈王推行“胡服”,胡人騎馬,不僅需要“脛衣”,更需要臀部有遮蔽,漢人才開始穿起褲子。趙武靈王還大力訓(xùn)練兵士騎馬射箭,加強了戰(zhàn)斗力,使趙國很快強大起來。他親自帶兵打敗了北方的胡人。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武靈王在云中、雁門和代郡分別設(shè)置了郡。其中代郡管轄古代國地,治所為代,即今蔚縣代王城一帶。這是代郡的最早設(shè)置。代王城遺址現(xiàn)今猶存。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武靈王退位稱主父,讓次子趙惠王監(jiān)國,他一心撲在圖秦大局上,這本是件為國謀長遠利益的好事。但他在廢了太子后,又后悔了,認為廢長立幼,讓哥哥為弟弟的臣屬,于心不忍。因此他又封長子趙章為代地安陽君,并打算將趙國分而治之。在趙武靈王看來,代地是一處可成霸業(yè)的地方,才把其長子封在代地。但他這樣做,就使朝中大臣分為兩派。最后釀成了悲劇。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巡沙丘宮(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東北),太子趙章起兵作亂奪取王位,趙惠王派大將李兌領(lǐng)兵平叛。太子趙章兵敗逃歸沙丘宮。李兌兵圍沙丘宮,殺了太子章,接著圍困沙丘宮3個月,趙武靈王糧盡餓死,死時年僅46歲。
來源:張家口文旅局,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常用電話
熱文薦讀
《張家口文藝名家論》研究工作啟動并征集資料
李勇||張家口“活寶”葛金貴(后續(xù))
李勇||張家口“活寶”葛金貴
冬奧城市歷史文化讀本 《張家口記憶》由中國出版集團現(xiàn)代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張家口素有“張垣”“武城”“長城博物館”的美稱。這里是文化之邦,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本書共收錄了梅潔、韓祥瑞、王金江、白萱等知名作家和文化學(xué)者的作品80余篇。該書發(fā)掘了張家口歷史亮點、彰顯了張家口文化特色、拓展了張家口文化內(nèi)涵,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張家口歷史文化的精髓。書中內(nèi)容精當(dāng),史料翔實,脈絡(luò)清晰,融知識性、可讀性于一體,全面立體地勾畫了在張家口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生長生活過的歷代群賢、厚土珍藏的古代文明、淳樸自然的民俗風(fēng)情和田野山川的秀美風(fēng)光。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編寫者對于張家口文化的熱愛及高度負責(zé)的態(tài)度和嚴(yán)謹(jǐn)求是的學(xué)術(shù)精神。
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擁有濃厚的中國文化底蘊,蘊含著大量的人文歷 史、禮儀風(fēng)俗、倫理道德等,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這些經(jīng)典文化滋養(yǎng)著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 的成長,值得每一位華夏兒女去精讀品味。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讀本》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知識, 以有限的文字著成絕妙文章,內(nèi)容涉及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多個方面。閱讀本 書,可以領(lǐng)悟國學(xué)的博大精深,體悟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受經(jīng)典的無窮魅力。本書適合 作為少年兒童的經(jīng)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xué)習(xí)經(jīng)典的誦讀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