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到婺源旅游攻略自駕 婺源到揚州怎么去

導讀:揚州到婺源旅游攻略自駕 婺源到揚州怎么去 1. 婺源到揚州怎么去 2. 湖州到婺源 3. 蘇州到婺源怎么去 4. 揚州到婺源多少公里 5. 婺源到徐州 6. 婺源到揚州怎么去最快

1. 婺源到揚州怎么去

如果自己開車的話5個來小時就到了,坐汽車的話需要6個小時左右。

2. 湖州到婺源

1:D3233/3234次車始發(fā)站杭州東,途經(jīng):紹興東,余姚北,寧波, 臺州,樂清,溫州南 ,平陽,太姥山,福安 ,寧德, 福州南,福清,涵江, 莆田 ,仙游,泉州,晉江, 廈門 。

2:D3235/3236次列車,始發(fā)站福州南,途經(jīng):寧德,霞浦,福鼎,平陽,瑞安,溫州南,青田,麗水,縉云西,永康,武義北,義烏,杭州東,湖州,宜興,瓦屋山,終點站南京南。

3:D3237/3238/3239次車,始發(fā)站廈門北,途經(jīng):漳州,龍巖,漳平西,永安南,三明,三明北,尤溪,福州,寧德,福鼎,溫州南,紳坊,寧波,余姚北,紹興東,紹興北,杭州東,德清,湖州,宜興,終點站南京南。

3. 蘇州到婺源怎么去

約需五小時左右的時間,除了在市區(qū)會有些塞車,出了南昌城塞車的現(xiàn)象較少。

4. 揚州到婺源多少公里

婺源名人較多,主要有理學家教育家朱熹,鐵路之父詹天佑,前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著名小說家金庸等名人。出進士522人,仕宦2665人,歷代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 何溥(922—1019),字令通,號潛齋,晚號紫霞老人,北宋初年,南唐國師何溥(字令通)因得罪皇帝遭貶至海寧縣縣令,今(休寧縣)縣令,后定居婺源芙蓉峰。   朱弁   南宋名臣、詩人朱弁,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婺源縣城人 朱弁。太學生出身。建炎元年,高宗計議遣使金國,問候被羈金國的徽、欽二帝。朱弁奮身自薦,受詔為候補修武郎、右武大夫、吉州團練使職,充當河東大金軍前通問副使,于次年正月偕同正使王倫前行。至紹興十三年,宋金和議成,始歸朝。朱弁羈金十六載,堅貞不屈,高宗詔為“忠義守節(jié)”,有司提議論朱弁之功應晉升數(shù)級,但秦檜專權(quán),僅授奉議郎。紹興十四年四月病逝。弁一生善文學,學問精博,詞氣雍容,羈金國期間,詩多懷念故國。著有《曲洧舊聞》、《風月堂詩》等。   朱熹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祖籍是婺源,字元晦,又字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八年進士,外任福建政和縣尉。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尤溪出生。7歲還不會走路。十四歲喪父,隨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里夫。朱熹曾于紹興二十年春和淳熙三年二月,兩次回婺源故里省親掃墓,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朱熹手植。   何如寵(1569—1642),字康侯,號芝岳,桐城人祖籍婺源。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是明末宰相。   江永   清代著名的經(jīng)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字慎修,又字慎齋,婺源江灣人。 所注疏的《十三經(jīng)》,對“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精思博考,發(fā)現(xiàn)前人所未發(fā)現(xiàn)之處。乾隆初,儒臣篡修《三禮疏》,禮部取江永所著《禮經(jīng)綱目》考訂,并請江永赴京答解疑義。更服承朱熹之學,取陽儒陰釋各家之說辨析校正,深究力行,以“孝、悌、仁、讓”為先。被收入《四庫全書》著作二十七部。終年八十二歲。   詹天佑,字眷成,婺源廬坑人。中國最早的杰出的鐵道工程專家。于清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七日在廣東省南??h出生。童年在私塾讀書。12歲時被清政府選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國求學。考入耶魯大學。光緒十四年,任中國鐵路公司工程師。民國元年,被公選為“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民國三年,任粵漢川路督辦,交通部總長。民國八年,任協(xié)約國監(jiān)督遠東? ?路會議代表兼該會技術(shù)部之中國代表。詹天佑的一生,為中國鐵路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金庸,原名查良鏞,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yè)家、政治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勛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與古龍、梁羽生并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報創(chuàng)辦人,并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等14部武俠小說,作品亦被改編成影視劇集、游戲、漫畫等產(chǎn)品,膾炙人口。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壇才子和讀者都提筆撰寫書評,形成「金學」研究的風潮。 江澤民,生于1926年8月17日,江蘇省揚州市人。祖籍婺源。1943年起參加地下黨領(lǐng)導的學生運動,194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7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自幼喜愛篆刻藝術(shù),讀書。夫人:王冶坪,生于1928年,江蘇揚州人。畢業(yè)于上海外國語學院。曾任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文書、副主任、主任,現(xiàn)已退休。他們有兩個兒子。

5. 婺源到徐州

G322次高鐵列車從廈門北站到北京南站總共有6站,14:31發(fā)車,18:17到達,全程耗時約10小時07分鐘。

G322次高鐵列車途經(jīng)以下站點:

1 廈門北始發(fā)站07:20

2晉江07:3807:40

3仙游08:0608:08

4莆田08:1908:21

5福清08:4008:42

6福州09:0909:12

7閩清北09:3109:33

8建甌西10:0510:07

9武夷山北10:3110:33

10上饒10:5710:59

11婺源11:2311:25

12黃山北11:4811:50

13績溪北12:0412:06

14旌德12:1712:19

15銅陵北12:4512:47

16無為13:0013:07

17合肥南13:3613:45

18宿州東14:5514:57

19徐州東15:1615:18

20棗莊15:3615:38

21曲阜東16:0216:03

22濟南西16:3516:38

23德州東17:0217:04

24滄州西17:3017:32

25北京南18:23終點站

6. 婺源到揚州怎么去最快

婺源縣,以舊縣治清華“地近婺水之源”而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吳國、楚國劃疆之地,縣北浙嶺至今聳立有“吳楚分源”界碑。南宋咸淳五年(1269),度宗趙禥以境域系朱熹故鄉(xiāng),詔賜婺源為“文公闕里”。自古以來,是地千崖獻奇、萬谷匯碧、田園如畫,素有“書鄉(xiāng)”“茶鄉(xiāng)”美譽。


婺源歷史悠久。據(jù)對境內(nèi)善山、江村、茅坦莊等地發(fā)掘出土的陶紡輪、石網(wǎng)墜、骨針、圜底網(wǎng)紋陶罐、印紋陶片、石斧、石鑿等器物考證,遠在4000多年前,婺源地域就有居民活動、孕育文明。早期生活在這方山水的土著先民,屬于“越”。古越族以蛇、鳥為圖騰,習水便舟、巢居、善鑄銅,并有以印紋陶為代表的越族文化。他們“飲稻羹魚”“火耕水耨”,在這里勞墾生息,過著定居的原始農(nóng)耕生活。


西周前,婺源地域?qū)佟皳P州之域”。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婺地屬于吳國領(lǐng)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吳被越國攻滅歸越;吳王夫差的長子吳鴻亦被流放婺源湖山。周顯王十四年(前355)楚滅越后,婺源地域劃入楚國版圖,直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楚國滅亡。


秦統(tǒng)一六國后,派兵南征降“百越”,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占領(lǐng)古徽州地區(qū),設黝(后改“黟”)、歙二縣,歸屬鄣郡;婺源地域以屬歙縣地隨之隸鄣郡。對于“鄣郡”之名,一說系因婺源北部的三天子鄣(大鄣山)而得。西漢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為丹陽郡,婺地又隨歙縣改屬丹陽郡。在此秦漢時期,生活在黟、歙地域的土著越人,因不堪封建王朝的暴政,紛紛逃入山中,形成“山越”。山越人刀耕火種? ??“以漁獵、山伐為業(yè)”,遁跡于山林,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丹陽郡成為孫吳的割據(jù)地之一。建安十三年(208),孫吳政權(quán)派兵制服山越后,分歙縣轄地增置始新、新定、犁(后改“黎”)陽、鵂(不久改“休”)陽4縣,加上原黟、歙共6縣建立新都郡;婺源地域?qū)傩蓐枺ㄈ龂鴧怯腊苍旮拿昂j枴保┛h。吳嘉禾三年(234),幽居深谷的山越人遷出山林,結(jié)束這里歷史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封閉狀態(tài),促使半原始形態(tài)的山越叢林社會逐漸向封建社會轉(zhuǎn)變。


西晉太康元年(280)吳亡,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改海陽縣為海寧縣,婺源地域?qū)傩掳部ず幙h。


隋開皇九年(589)新安郡改為歙州,十八年(598)海寧縣改為休寧縣,婺地屬歙州休寧縣。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析休寧縣回玉鄉(xiāng)和樂平縣懷金鄉(xiāng)之地,建立婺源縣,治清華,隸屬歙州。元和七年(812),又劃樂平縣丹陽鄉(xiāng)歸婺;漢長沙王吳芮墓時亦隨石老山(今名“雞山”)移入婺源版圖。天復元年(901),婺源縣治由清華移至蚺城。在唐代中原人口北向南移大潮中,由于大批北方士族遷入,使婺源得到廣泛開發(fā),土地墾種面積逐漸擴大。茶葉廣為栽種,陸羽《茶經(jīng)》明確注明“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瓷器生產(chǎn)興旺,清華東園瓷窯燒制的青瓷、青花瓷器具,行銷皖浙贛邊區(qū)。龍尾硯(亦稱“歙硯”)聞名遐邇,成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民俗方面誕生崇拜“五猖”神靈信仰。唐昭宗李曄之子由“李改胡”,隱居婺源考水開創(chuàng)中國“明經(jīng)胡氏”一派。


五代十國時期,婺源先后隨歙州隸屬吳寧國軍、南唐建威軍管轄。南唐昇元二年(938),鎮(zhèn)守婺源的1500名關(guān)西軍兵士,分別屯田“武溪香田、思溪大田、瀲溪車田、浮溪言田、古溪豐田”等處以耕為永業(yè),使山間盆地不斷開墾。龍尾歙硯產(chǎn)制進入興盛期,南唐后主李煜夸為“天下之冠”。


宋開寶八年(975)南唐滅,婺源隨歙州入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名徽州,婺源隨之隸屬徽州。兩宋時期,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水平。由于水利工程“陂”“堨”大量興修,農(nóng)業(yè)獲得進一步發(fā)展。山區(qū)森林資源豐富,“歲聯(lián)為桴,以下淛(浙)河”。經(jīng)濟作物以茶葉為大宗,“謝源茶”被《宋史·食貨志》列為全國六種絕品茶之一。龍尾歙硯南宋時作為“新安四寶”之一,定期進貢朝廷。新安墨(徽墨)制造中心自北宋由黃山轉(zhuǎn)移到婺源黃岡山之后,制墨業(yè)開始興隆。社會重文興教風氣開始形成,自宋慶歷四年(1044)始建縣學外,龍川書院、萬山書院、山屋書院等講學會文之所亦紛紛出現(xiàn)。文風熾盛,漸至導致婺源人文鼎昌,全縣舉進士334人,仕宦者達455人。


元至元十三年(1276),徽州(翌年改為徽州路)入元,婺源隨隸之。元貞元年(1295),婺源縣升為婺源州(下州),隸屬徽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改為徽州府)。元代婺源各業(yè)雖蕭條,但仍有過采礦煉鐵、淘沙采金之舉。文化教育進一步發(fā)展,婺源歷史上影響較大的紫陽書院、明經(jīng)書院、遺安義學、閬山書院等均在這一時期興建。元統(tǒng)二年(1334),皇旨核準批建“文公廟”。


明洪武二年(1369),婺源州復為婺源縣,仍隸屬徽州府。清沿明制。明清時期,是婺源經(jīng)濟發(fā)展的興盛時期。元末動亂中荒蕪的田土,逐漸被開墾成熟田,明弘治五年(1492)全縣歲賦田37.9萬畝,到清康熙元年(1662)增至42.9萬畝。林木資源甚豐,“新安之木,松、杉為多,必栽植始成材。而婺源 、祁門之民尤勤于栽植”。清代為徽州府主要產(chǎn)茶地,嘉慶時(1796—1820)全府歲行茶引(每引100斤)2萬道,婺源占其總數(shù)35.5﹪?;漳圃欤宕心伆儆嗉?,所造墨錠“售于二十三行省”。造船、造紙和制傘業(yè)均于明代興起,印刷業(yè)始于清末。明清徽商稱雄中國商界,婺源商賈作為其中一支勁旅,活動足跡遍及禹域,共創(chuàng)了“無徽不成鎮(zhèn)”奇跡!文化教育取得長足發(fā)展,“十家之村,不廢誦讀”是為當時婺源的真實寫照。明清時全縣有200人登進士第(另有武進士7人)、619人中舉(另有武舉人57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朝廷纂修《四庫全書》時,婺源學者所撰著作有83種入選;明清兩代出仕者2114人,出現(xiàn)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的現(xiàn)象。


民國元年(1912),裁府(徽州府)留縣,婺源縣直隸安徽省。1932年屬安徽省第十行政區(qū);1934年劃入江西省第五行政區(qū);1947年劃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區(qū)。民國時期,近代教育有一定程度發(fā)展,全縣建有中小學129所。婺源至衢州、德興縣、景德鎮(zhèn)公路,先后動工興筑。然而經(jīng)濟日漸衰退,耕地由清代42萬畝銳減至1948年的25.4萬畝。茶葉種植面積由興盛時17.2萬畝、產(chǎn)量4.7萬擔分別降為4.8萬畝與1.5萬擔,茶號、茶莊由243家減至幾十家??谷諔?zhàn)爭期間,日軍侵華造成婺源損失值達128億元(法幣)。人口從清末的21.5萬人減至1948年的15.4萬人。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復由安徽劃歸江西,先后屬樂平、浮梁專區(qū)。1952年屬上饒專區(qū)。1971年屬上饒地區(qū)。2000年為上饒市轄縣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婺源綜合實力和區(qū)域競爭力明顯提高。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進一步優(yōu)化,生態(tài)優(yōu)勢不斷提升,經(jīng)濟保持穩(wěn)步增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深刻變化,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城鎮(zhèn)、農(nóng)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xù)提高?!翱茖W發(fā)展,綠色崛起”的區(qū)域發(fā)展格局不斷完善,建設“中國最美鄉(xiāng)村”邁出堅實步伐。

Hash:c70b94e3d43e61348b3a42b93a8e7a9ffdbbf61b

聲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