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食有哪些?

1.大腸包小腸是臺灣相當普遍的小吃,炭火燒烤的大腸外皮微酥,肉餡米粒飽滿,夾上風味絕佳的香腸,鋪上酸菜、小黃瓜、姜片與菜脯蛋等小菜,一口咬下肉汁四溢,滿嘴的美味。而這么有特色的傳統(tǒng)小吃,在東海夜市就能找到。位于東海大學西門町的官之霖大腸包小腸,是東海夜市里頗具特色的小吃。2.鼎邊銼許多人到基隆,都想一嘗鼎邊銼的口味。日本NHK獨家專訪,特地來基隆攝影專輯其制作過程。鼎邊銼是福州小吃,在福州人家里這算是家常小吃。里面有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木耳、魷魚、小魚干、竹筍、高麗菜,內(nèi)容豐富,是標準的湯好料多。然而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鼎邊銼。 銼是臺語,為爬滾的意思。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漿,沿著大鍋鼎邊滾下,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邊銼。鼎邊銼以邢家所做最為有名。3.蚵仔煎臺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因偶像劇《轉(zhuǎn)角遇到愛》被兩岸粉絲追捧。如今從臺灣頭走到臺灣尾,每到一地都可尋到蚵仔煎的芳影。一顆顆圓潤飽滿的蚵仔撒在鐵板上滋滋作響,澆上稀薄的太白粉漿后,再搭配幾片青菜和一個土雞蛋,最后畫龍點睛將酸酸甜甜的特制醬淋在剛離開爐火的蚵仔煎上,撲哧四溢的香氣 中,頓時迎來一陣噼噼啪啪的美美響聲。3.阿宗面線阿宗面線這家面線創(chuàng)立于1975年,賣的是大腸面線,雖然有一塊兒小店面,卻不提供座位,食客需端著碗,捧著燙嘴的面線或站或蹲,在騎樓下或馬路中間吃,蔚為壯觀。更怪異的是顧客經(jīng)常大排長龍等待,再端著那碗面線到店家設(shè)在柱子旁邊的調(diào)醬臺,加一些符合自己口味的辣椒、蒜泥或烏醋。這小小的面線有人叫它面線糊,意謂面線如漿糊般黏稠,而且配料和面線都和在同一鍋里。面線里加了鮮蚵,叫蚵仔面線;若以大腸為澆頭,則稱大腸面線。4.甜不辣有50多年歷史的賽門甜不辣一直安穩(wěn)地坐在臺灣本地小吃甜不辣的第一位的交椅上,不光是因為它的年頭長,更重要的是這種風味獨特的小吃充滿了變化與想像。賽門甜不辣的招牌來自70年代風靡臺灣的國外電視劇《七海游俠》,其中的男主角名叫賽門·鄧普拉,由于鄧普拉與甜不辣的發(fā)音接近,才有了這么一個有趣的店號。賽門甜不辣的全手工制作工藝也是保證口感的重要因素,多少年來不曾改變,一碗甜辣醬混雜的美食就在這里多年如一日地任憑風霜改變。5.棺材板棺材板為赤崁食堂創(chuàng)始人許一六先生所研發(fā)改良的美食,赤崁食堂最初以雞肝和蕃茄醬夾在吐司中,稱為雞肝板。許一六先生在嘗過后,將其改良以厚片 吐司炸酥挖空,填入牛奶面糊、雞肉、馬鈴薯、青豆仁、蝦仁、花枝將挖去的面包皮蓋上,棺材板即完成。棺材板類似西餐中的沙拉面包,再加上使用刀叉進食,可知棺材板是由西餐中研發(fā)出來的獨特小吃,由于食客戲稱其形狀似棺材,因此老板以此命名為棺材板,頗具有恐怖氣息的名字。6.彰化肉彰化肉圓的主要材料是特選番薯粉(清明節(jié)后產(chǎn)制),上等豬肉、香菇、蛋黃、冬蝦、竹筍配蔥、玉桂香料。經(jīng)過配制炊蒸,即是圓形表皮潤澤富彈性的半成品。放入不溫不燥的油鍋炸上數(shù)分鐘,撈起澆灑特制的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攪拌而成的甜醬,加上上等壺底醬油。吃起來感覺皮脆餡香,味道可口。7.姜母鴨這是80年代后期在臺灣流行起來的進補小食,將臺灣特產(chǎn)的紅面番鴨煮熟,取鴨肉和老姜(也被稱做姜母),搭配上胡麻油、米酒、中藥的藥材包,混合放在客人面前熬煮,炭火更佳,好似鴨湯火鍋一般。

臺灣有很多著名的 美食,比如說臺灣牛肉面,鳳梨酥,鹵肉飯,以及烏魚干,這些美食讓人垂涎三尺

Hash:46ade8de4060243155c3cac62fd975230a6e460a

聲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