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歷史文化講解?
沈陽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沈水(今渾河)之北而得名。沈陽地區(qū)蘊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沈陽別名盛京或奉天。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1625年建立的后金遷都于此便更名為盛京。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沈陽共有三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是除北京之外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他們分別是沈陽故宮沈陽北陵(昭陵)(沈陽東陵(福陵)沈陽故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
沈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筑群之一,現(xiàn)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筑群。
北陵公園(昭陵),是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是清代皇陵和現(xiàn)代園林完美結合的游覽勝地,面積3.32公頃。北陵建于1643年,北陵公園以其古老歷史、神秘皇陵和園林景觀,成為鑲嵌在沈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東陵(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基。
東陵始建于1629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經順治、康熙、乾隆多次修建,形成了完整的陵基建筑群。陵內有莊嚴的正紅門,有生動的石獅、石虎、石馬等,有著名的108蹬臺階,有方城、隆恩殿、東西配殿、大明樓、寶頂?shù)冉ㄖ|陵的建筑嚴謹,雕刻精細,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獨特風格。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沈陽,各種宗教的建立和傳播,在客觀上極大地豐富了它自身文化的內質。在眾多的宗教中,道教首當其沖最早來到沈陽。在道教的傳說中,東岳大帝是掌管人間貧富貴賤,生老病死的神仙。自古以來,上至帝后王公,下至貧民百姓,都要對它頂禮膜拜。
沈陽的歷史
一、后金遷都沈陽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族興起。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東南)。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攻占遼陽、沈陽,遷都于遼陽。
天命十年(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今沈陽蘇家屯十里河),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后金政權的統(tǒng)治中心。后金遷都沈陽后,努爾哈赤便營造汗宮王府,修建與八旗貝勒共議國政的大政
Hash:6d804d30816791e60167b5c2156df62383d49a98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